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路基過渡結構,涉及路基工程領域。該路基過渡結構包括:填料路基;過渡路基,沿填料路基的長度延伸方向設置在填料路基的一端,過渡路基一端的端面與填料路基的一端的端面接觸;擋土板,設置在過渡路基的一端的相對的另一端,并與另一端的端面固定連接;箱式路基,與擋土板相鄰設置。通過在填料路基和箱式路基之間設置過渡路基和擋土板,過渡路基和擋土板組合形成路基過渡結構的過渡段,實現填料路基和箱式路基的銜接過渡。其中,擋土板體積小、重量輕,且施工簡易,可以降低路基過渡結構過渡段的體積方量以及工程造價。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路基過渡結構
本專利技術屬于路基工程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路基過渡結構。
技術介紹
路基過渡結構是為了實現路基與路基之間或路基與結構物之間的銜接過渡,而在二者之間設置的特殊地段。其結構包括路基段和過渡段,路基段設置在過渡段的兩端,并與過渡段連接,保證路基線路的平順性和安全可靠性。相關的路基過渡結構的過渡段內設置橋臺,橋臺體積方量大、造價高昂,主要適用于橋梁的橋面路基與其它路基的銜接,普適性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路基過渡結構,以解決如何降低路基過渡結構的過渡段體積方量以及工程造價的技術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路基過渡結構,包括:填料路基;過渡路基,沿所述填料路基的長度延伸方向設置在所述填料路基的一端,所述過渡路基一端的端面與所述填料路基的所述一端的端面接觸;擋土板,設置在所述過渡路基的所述一端的相對的另一端,并與所述另一端的端面固定連接;箱式路基,與所述擋土板相鄰設置。進一步地,所述箱式路基包括頂板和至少兩個支撐件,所述頂板連接所述支撐件的頂端;其中,所述擋土板與所述頂板的端面和所述支撐件的端面均相鄰。進一步地,所述擋土板的第一側面與所述頂板的端面和所述支撐件的端面均貼合,所述第一側面垂直于所述頂板的上表面。進一步地,所述擋土板具有與所述過渡路基貼合的第二側面,所述第二側面和所述第一側面平行。進一步地,所述路基過渡結構還包括:第一加強筋,設置在所述擋土板和所述頂板內;第二加強筋,設置在所述擋土板內,所述第二加強筋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加強筋的延伸方向垂直,且與所述第一加強筋的端部固定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箱式路基還包括底板,所述至少兩個支撐件的底端連接所述底板。進一步地,所述路基過渡結構還包括:第三加強筋,沿所述擋土板的高度方向,設置在所述擋土板的一端和所述底板內;第四加強筋,沿所述擋土板的高度方向,設置在所述擋土板的所述一端的相對的另一端和所述頂板內。進一步地,所述路基過渡結構還包括:第五加強筋,設置在所述擋土板內,連接所述第三加強筋和第四加強筋,且所述第五加強筋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三加強筋、第四加強筋的延伸方向均垂直;第六加強筋,設置在所述擋土板內,位于所述擋土板的所述一端,并與所述第三加強筋的端部固定連接;第七加強筋,設置在所述擋土板內,位于所述擋土板的所述另一端,并與所述第四加強筋的端部固定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側面的寬度大于相距最遠的兩個所述支撐件之間的距離。進一步地,所述路基過渡結構還包括錐坡,沿垂直于所述箱式路基的延伸方向位于所述箱式路基的一端,且與所述擋土板和所述箱式路基均相鄰設置。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路基過渡結構包括填料路基、過渡路基、擋土板和箱式路基,其中,擋土板的一側與過渡路基連接,另一側與箱式路基連接。通過在填料路基和箱式路基之間設置過渡路基和擋土板,過渡路基和擋土板組合形成路基過渡結構的過渡段,實現填料路基和箱式路基的銜接過渡。擋土板體積小、重量輕,且施工簡易,從而降低了路基過渡結構過渡段的體積方量以及工程造價。附圖說明圖1為相關路基過渡結構的原理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路基過渡結構示意圖;圖3為一種箱式路基結構在a-a方向的剖視圖示意圖;圖4為另一種箱式路基結構在a-a方向的剖視圖示意圖;圖5為圖2中A處的結構局部放大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6中B處的結構局部放大示意圖;圖8為一種帶底板的箱式路基結構在a-a方向的剖視圖示意圖;圖9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第三加強筋和第四加強筋的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第五加強筋、第六加強筋和第七加強筋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圖10中D處的結構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2為圖10中C處的結構局部放大示意圖;圖1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路基過渡結構在b-b方向的剖視圖示意圖;圖1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錐坡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非過渡路基,2-過渡路基,3-填料路基,31-填料路基基床表層,32-填料路基基床底層,33-填料路基本體,4-擋土板,41-第一側面,42-第二側面,5-箱式路基,51-頂板,52-支撐件,53-底板,61-第一加強筋,62-第二加強筋,63-第三加強筋,64-第四加強筋,65-第五加強筋,66-第六加強筋,67-第七加強筋,7-錐坡,Q-橋臺,S-地基,i-坡度,L1-邊坡的垂直高度,L2-邊坡的水平寬度,D1-支撐件的間距,D2-擋土板的寬度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在具體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例如通過不同的具體技術特征的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實施例和技術方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專利技術中各個具體技術特征的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術語“第一\第二\...”僅是區別不同的對象,不表示各對象之間具有相同或聯系之處。應該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均為正常使用狀態時的方位。延伸方向是指部件的長度方向。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裝置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裝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該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裝置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路基過渡結構,可為不同類型的路基之間或路基與結構物等的銜接起過渡和連接的作用,其可用于鐵路路基或者其他路基之間的連接。需要說明的是,本專利技術中的應用場景類型并不對本專利技術產生限定。如圖1所示,以鐵路路基過渡結構為例,針對過渡路基2和橋臺Q組合的過渡段對路基過渡結構的工作原理進行示例性說明。路基過渡結構可以包括非過渡路基1、過渡路基2和橋臺Q。地基S的表面為大致平面,非過渡路基1設置在地基S的表面,非過渡路基1可以是填料路基或者箱式路基。沿非過渡路基1長度的延伸方向,非過渡路基1的兩側端面為具有一定傾斜角度的表面,該表面稱之為沿非過渡路基1的邊坡,邊坡結構可以保證非過渡路基1的整體穩定性,邊坡具有一定的坡度,需要說明的是,邊坡坡度i是指邊坡的垂直高度L1與水平寬度L2的比值,也可用1:m表示,其中m為坡度系數,與邊坡坡度i互為倒數。具體的邊坡坡度i值根據工程實際需要來設定。沿非過渡路基1的長度延伸方向,距非過渡路基1的邊坡一定距離處,設置橋臺Q,需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路基過渡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n填料路基;/n過渡路基,沿所述填料路基的長度延伸方向設置在所述填料路基的一端,所述過渡路基一端的端面與所述填料路基的所述一端的端面接觸;/n擋土板,設置在所述過渡路基的所述一端的相對的另一端,并與所述另一端的端面固定連接;/n箱式路基,與所述擋土板相鄰設置。/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路基過渡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填料路基;
過渡路基,沿所述填料路基的長度延伸方向設置在所述填料路基的一端,所述過渡路基一端的端面與所述填料路基的所述一端的端面接觸;
擋土板,設置在所述過渡路基的所述一端的相對的另一端,并與所述另一端的端面固定連接;
箱式路基,與所述擋土板相鄰設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路基過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式路基包括頂板和至少兩個支撐件,所述頂板連接所述支撐件的頂端;其中,所述擋土板與所述頂板的端面和所述支撐件的端面均相鄰。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路基過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土板的第一側面與所述頂板的端面和所述支撐件的端面均貼合,所述第一側面垂直于所述頂板的上表面。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路基過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土板具有與所述過渡路基貼合的第二側面,所述第二側面和所述第一側面平行。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路基過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過渡結構還包括:
第一加強筋,設置在所述擋土板和所述頂板內;
第二加強筋,設置在所述擋土板內,所述第二加強筋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一加強筋的延伸方向垂直,且與所述第一加強筋的端部固定連接。
6.如權利要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余雷,王祥,謝浩,李小和,嚴棟,詹志雄,王亞飛,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鐵路經濟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