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雙層波形鋼腹板內填混凝土的組合腹板結構,包括外側板和內側板,外側板和內側板前后相對分布,且外側板和內側板的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有一端板,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有一翼緣板,以圍成一密閉腔體;其中,位于密閉腔體的頂部的翼緣板為上翼緣板,另一個翼緣板為下翼緣板,上翼緣板上開設有若干個間隔分布的澆筑孔和通氣孔,密閉腔體通過澆筑孔澆注有混凝土;外側板的內側和內側板的內側均設置有與混凝土連接的第一連接件。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組合腹板結構可預先在工廠加工,再進行現場安裝,只需向封閉腔體內澆筑混凝土即可,無需進行搭設模板和鋼筋綁扎等工序,簡化施工工序,提高混凝土澆筑質量和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雙層波形鋼腹板內填混凝土的組合腹板結構
本專利技術涉及橋梁工程
,特別涉及一種雙層波形鋼腹板內填混凝土的組合腹板結構。
技術介紹
波形鋼腹板組合梁橋采用波形鋼腹板代替傳統箱梁的混凝土腹板,利用波形鋼腹板縱向剛度小的特點,能夠解除傳統混凝土箱梁頂底板之間的約束,減小次內力,提高預應力施加效率,減輕橋梁結構自重,近年來在國內得到積極推廣。目前,世界上已建的波形鋼腹板組合橋梁多為連續梁或連續剛構,且橋梁跨徑不斷增大,最大跨徑已達179m,中支點梁高達9.6m,且支點位置存在很大負彎矩和剪力,腹板的抗剪穩定性成為設計的主要控制因素。若進一步增加支點區段腹板厚度,則使得波形鋼腹板加工制作困難。為防止支點區段波形鋼腹板受剪屈曲,當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支點區段一定長度范圍內波形鋼腹板內側填澆筑混凝土,形成鋼-混凝土組合腹板。日本的波形鋼腹板預應力混凝土橋梁設計指南規定,波形鋼腹板高度大于5m時,即應在波形鋼腹板內側澆筑混凝土。內襯混凝土雖能提高波形鋼腹板穩定性,但設計時一般不考慮其承擔支點區段的剪力,僅考慮波形鋼腹板抗剪。且內襯混凝土施工困難,需要在箱室內搭設模板并綁扎鋼筋,但支點區段腹板高度較大,使得模板搭設、鋼筋綁扎與混凝土澆筑困難,嚴重影響施工效率,并且混凝土澆筑質量難以保證,因此有必要開發一種構造簡單、施工便利、受力性能好的新型腹板結構。公開于該
技術介紹
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增加對本專利技術的總體背景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br>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層波形鋼腹板內填混凝土的組合腹板結構,從而克服現有的波形鋼腹板在內側澆筑混凝土時,需要現場建模和綁扎鋼筋,施工難度大,效率低和混凝土澆注質量難以保證的缺點。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雙層波形鋼腹板內填混凝土的組合腹板結構,包括外側板和內側板,所述外側板和所述內側板前后相對分布,且所述外側板和所述內側板的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有一端板,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有一翼緣板,以圍成一密閉腔體;其中,位于所述密閉腔體的頂部的所述翼緣板為上翼緣板,位于所述密閉腔體的底部的所述翼緣板為下翼緣板,所述上翼緣板上開設有若干個間隔分布的澆筑孔和通氣孔,所述密閉腔體通過所述澆筑孔澆注有混凝土;所述外側板的內側和所述內側板的內側均設置有與所述混凝土連接的第一連接件。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外側板為波形鋼腹板結構,所述內側板為波形鋼腹板結構或平鋼板結構。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內側板為波形鋼腹板結構。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開孔板、若干個間隔分布的焊釘或若干個間隔分布的角鋼。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若干個間隔分布的所述焊釘,且所述外側板上的所述焊釘和所述內側板上的所述焊釘相互錯開設置。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兩個所述翼緣板的外側面上均設置有第二連接件。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兩個前后相對分布的開孔板和/或若干個間隔分布的焊釘。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每個所述焊釘的直徑為19~22mm,長度為150~200mm,且相鄰兩個所述焊釘之間的距離不超過300mm。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外側板的厚度和所述內側板的厚度均為12~16mm。優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混凝土為自密實混凝土。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的組合腹板結構能夠利用兩塊厚度較薄的外側板和內側板代替常規較厚的單塊波形鋼腹板,減小了波形鋼腹板的加工制作難度;外側板和內側板之間填充的混凝土可以提高外側板和內側板的穩定性,且填充的混凝土處于三向約束狀態,具有更高的強度,能夠更好協助波形鋼腹板受力;該組合腹板結構可預先在工廠加工,現場安裝時,只需向封閉腔體內澆筑混凝土即可,無需進行搭設模板和鋼筋綁扎等工序,簡化施工工序,提高混凝土澆筑質量和工作效率。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雙層波形鋼腹板內填混凝土的組合腹板結構的主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圖1的A-A線剖視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圖1中透明內側板、混凝土和位于右側的端板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外側板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組合腹板結構安裝于橋梁上的主體結構示意圖。主要附圖標記說明:1-內側板,2-外側板,3-混凝土,4-第一焊釘,5-端板,6-下翼緣板,7-上翼緣板,8-澆筑孔,9-通氣孔,10-第二開孔板,11-混凝土頂板,12-混凝土底板,13-密閉腔體,14-第二焊釘。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確表示,否則在整個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中,術語“包括”或其變換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將被理解為包括所陳述的元件或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組成部分。圖1至圖5顯示了根據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的一種雙層波形鋼腹板內填混凝土的組合腹板結構的結構示意圖,該組合腹板結構包括外側板2和內側板1。參考圖1至圖4,外側板2和內側板1前后相對分布,且外側板2和內側板1的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有一個端板5,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有一個翼緣板,以圍成一個密閉腔體13,即外側板2的左端和內側板1的左端通過一個端板5連接,且外側板的右端和內側板1的右端通過另一個端板5連接,外側板2的下端和內側板1的下端通過一個翼緣板連接,且外側板2的上端和內側板1的上端通過另一個翼緣板連接,以使外側板2、內側板1、兩個端板5和兩個翼緣板圍成一個密閉腔體13,用于填充混凝土3。其中,位于密閉腔體13的頂部的翼緣板為上翼緣板7,位于密閉腔體13的底部的翼緣板為下翼緣板6,上翼緣板7上開設有若干個間隔分布的澆筑孔8和若干個間隔分布的通氣孔9,通氣孔9用于排除密閉腔體13內的空氣;其中,澆筑孔8和通氣孔9的孔徑、數量以及開孔位置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且澆筑孔8和通氣孔9的形狀可為方形、圓形或其他多邊形;密閉腔體13通過澆筑孔8澆注有混凝土3。外側板2的內側和內側板1的內側均設置有與混凝土3連接的第一連接件,以提高外側板2和混凝土3之間以及內側板1和混凝土3之間連接的穩定性。采用本專利技術的組合腹板結構能夠利用兩塊厚度較薄的外側板2和內側板1代替常規較厚的單塊波形鋼腹板,減小了波形鋼腹板的加工制作難度;外側板2和內側板1之間填充的混凝土3可以提高外側板2和內側板1的穩定性,且填充的混凝土3處于三向約束狀態,具有更高的強度,能夠更好協助波形鋼腹板受力,施工質量得以保證;該組合腹板結構可預先在工廠加工,現場安裝時,只需向封閉腔體內澆筑混凝土3即可,無需進行搭設模板和鋼筋綁扎等工序,簡化施工工序,提高混凝土3澆筑質量和工作效率。參考圖1、圖2和圖4,優選地,外側板2為波形鋼腹板結構,內側板1為波形鋼腹板結構或平鋼板結構,為了提高該組合腹板結構的強度,進一步優選地,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雙層波形鋼腹板內填混凝土的組合腹板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側板和內側板,所述外側板和所述內側板前后相對分布,且所述外側板和所述內側板的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有一端板,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有一翼緣板,以圍成一密閉腔體;其中,位于所述密閉腔體的頂部的所述翼緣板為上翼緣板,位于所述密閉腔體的底部的所述翼緣板為下翼緣板,所述上翼緣板上開設有若干個間隔分布的澆筑孔和通氣孔,所述密閉腔體通過所述澆筑孔澆注有混凝土;所述外側板的內側和所述內側板的內側均設置有與所述混凝土連接的第一連接件。/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層波形鋼腹板內填混凝土的組合腹板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側板和內側板,所述外側板和所述內側板前后相對分布,且所述外側板和所述內側板的左右兩端分別連接有一端板,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有一翼緣板,以圍成一密閉腔體;其中,位于所述密閉腔體的頂部的所述翼緣板為上翼緣板,位于所述密閉腔體的底部的所述翼緣板為下翼緣板,所述上翼緣板上開設有若干個間隔分布的澆筑孔和通氣孔,所述密閉腔體通過所述澆筑孔澆注有混凝土;所述外側板的內側和所述內側板的內側均設置有與所述混凝土連接的第一連接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波形鋼腹板內填混凝土的組合腹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側板為波形鋼腹板結構,所述內側板為波形鋼腹板結構或平鋼板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層波形鋼腹板內填混凝土的組合腹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側板為波形鋼腹板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層波形鋼腹板內填混凝土的組合腹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開孔板、若干個間隔分布的焊釘或若干個間隔分布的角鋼。
5.根據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云,劉玉擎,羅光,周曉蓉,羅婷倚,唐亞森,王思豪,徐鵬,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翔路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同濟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西;4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