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微距往復式行程開關,包括:殼體、往復桿、罩體、固定電片一、活動電片、套筒、撞擊柱及絕緣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感應靈敏,固定電片與接線柱A電性連接,活動電片與接線柱C電性連接且其另一端搭在固定電片一上,接線柱A和接線柱C之間可以形成一段電流通路,當接線柱C外接電源,接線柱A外接報警器、蜂鳴器或者其他顯示器件時,往復抽拉往復桿,往復桿上的凸起驅動撞擊柱向上移動,撞擊柱帶動絕緣套撞擊活動電片脫離固定電片一,斷開接線柱C和接線柱A之間的電流通路,從而達到控制電路,通過外接的顯示器件提醒操作者,具有廣泛應用場景和一定的市場應用價值。價值。價值。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微距往復式行程開關
[0001]本技術涉及行程開關裝置
,特別涉及一種微距往復式行程開關。
技術介紹
[0002]行程開關,又稱限位開關,是位置開關的一種,是一種常用的電流主令電器。利用生產機械運動部件的運動使其觸頭動作來實現接通或分斷控制電路,達到一定的控制目的。
[0003]通常,這類開關被用來限制機械運動的位置或行程,使運動機械按一定位置或行程自動停止、反向運動、變速運動或自動往返運動等,其中在起重設備上常會用到行程開關。
[0004]然而現有行程開關結構復雜,而且在使用過程中靈敏度較差,不便于實現起重設備上運動部件行程的精準限位以及控制,降低起重設備在工作過程中的安全性,
[0005]因此,如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靈敏度高的行程開關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6]本技術提供一種微距往復式行程開關,解決現有行程開關結構復雜和靈敏度低技術問題。
[0007]本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微距往復式行程開關,包括:殼體、往復桿、罩體、固定電片一、活動電片、套筒、撞擊柱及絕緣帽,殼體為筒形且其一端為穿插孔,側壁開設有套筒固定孔;往復桿的一端穿過穿插孔且可沿殼體的軸向往復運動;罩體對應套筒固定孔位置固定在殼體的外側壁上,罩體外端面固定有接線柱A和接線柱C;固定電片一固定在罩體的內壁上且與接線柱A電性連接;活動電片通長布置在罩體內且與接線柱C電性連接,活動電片一端固定在罩體另一側的內壁上,另一端搭在固定電片一上;
[0008]套筒對應活動電片的下方且垂直殼體固定在套筒固定孔上;撞擊柱滑動連接在在套筒內;絕緣帽連接在撞擊柱的一端且其底部邊沿與套筒的頂部抵接;撞擊柱可攜帶絕緣帽向上移動以撞擊活動電片脫離固定電片一,撞擊柱另一端延伸出套筒外;往復桿的一端沿其徑向向外凸設有凸起,凸起與撞擊柱的另一端抵接,以驅動撞擊柱往復運動。
[0009]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固定電片與接線柱A電性連接,活動電片與接線柱C電性連接且其另一端搭在固定電片一上,接線柱A和接線柱C 之間可以形成一段電流通路,當接線柱C外接電源,接線柱A外接報警器、蜂鳴器或者其他顯示器件時,往復抽拉往復桿,往復桿上的凸起驅動撞擊柱向上移動,撞擊柱帶動絕緣套撞擊活動電片脫離固定電片一,斷開接線柱C 和接線柱A之間的電流通路,從而達到控制電路,通過外接的顯示器件提醒操作者,本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感應靈敏,具有廣泛應用場景和一定的市場應用價值。
[0010]進一步,還可以包括接線柱B和固定電片二,固定電片二固定在罩體內頂端;接線
柱B固定在罩體的頂部且與固定電片二電性連接;撞擊柱攜帶絕緣帽撞擊活動電片可實現活動電片與固定電片二電性連接。
[0011]采用上述進一步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撞擊柱攜帶絕緣帽撞擊活動電片可實現活動電片與固定電片二電性連接,接線柱B和固定電片二電性連接,自然狀態下,接線柱B和接線柱C之間形成一段斷開電路,當撞擊柱向上移動攜帶絕緣帽撞擊活動電片時,固定電片二和活動電片連通,接線柱B和接線柱C之間形成電流通路,從而達到控制電路的目的。
[0012]進一步,還可以包括滾筒和兩個連接片,兩個連接片的頂端分別與撞擊柱的下側壁固定連接;套筒下側壁開設有兩個沿其軸向布置且貫通其底部端面的長條形貫穿孔,兩個長條形貫穿孔相對布置;滾筒的兩端分別分別伸出兩個長條形貫穿孔且與兩個連接片的底端固定;滾筒與凸起抵接。
[0013]采用上述進一步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滾筒替代撞擊柱底部與凸起碰撞,可以緩沖碰撞產生的磕碰劃傷,延長行程開關的使用壽命。
[0014]進一步,還可以包括固定桿,固定桿一端與殼體的另一端固定連接且與往復桿平行布置。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技術一種微距往復式行程開關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圖1A局部放大圖;
[0017]圖3為本技術一種微距往復式行程開關中套筒和撞擊柱的側視圖。
[0018]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9]1、殼體,2、往復桿,21、凸起,3、罩體,4、固定電片一,5、活動電片,6、套筒,7、撞擊柱,8、絕緣帽,9、接線柱A,10、接線柱C,11、接線柱B,12、固定電片二,13、滾筒,14、連接片,15、長條形貫穿孔; 16、固定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技術的范圍。
[0021]如圖1所示,一種微距往復式行程開關,包括:殼體1、往復桿2、罩體3、固定電片一4、活動電片5、套筒6、撞擊柱7及絕緣帽8,殼體1為筒形且其一端為穿插孔,側壁開設有套筒固定孔;往復桿2的一端穿過穿插孔且可沿殼體1的軸向往復運動;罩體3對應套筒固定孔位置固定在殼體1 的外側壁上,罩體3外端面固定有接線柱A9和接線柱C10;固定電片一4 固定在罩體3的內壁上且與接線柱A9電性連接;活動電片5通長布置在罩體3內且與接線柱C10電性連接,活動電片5一端固定在罩體3另一側的內壁上,另一端搭在固定電片一4上;
[0022]套筒6對應活動電片5的下方且垂直殼體1固定在套筒固定孔上;撞擊柱7滑動連接在在套筒6內;絕緣帽8連接在撞擊柱7的一端且其底部邊沿與套筒6的頂部抵接;撞擊柱7可攜帶絕緣帽8向上移動以撞擊活動電片5 脫離固定電片一4,撞擊柱7另一端延伸出套筒6外;往復桿2的一端沿其徑向向外凸設有凸起21,凸起21與撞擊柱7的另一端抵接,以驅動撞擊柱 7往復運動。
[0023]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還可以包括接線柱B11和固定電片二12,固定電片二12固定
在罩體3內頂端;接線柱B11固定在罩體3的頂部且與固定電片二12電性連接;撞擊柱7攜帶絕緣帽8撞擊活動電片5可實現活動電片5 與固定電片二12電性連接。
[0024]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還可以包括滾筒13和兩個連接片14,兩個連接片14的頂端分別與撞擊柱7的下側壁固定連接;套筒6下側壁開設有兩個沿其軸向布置且貫通其底部端面的長條形貫穿孔15,兩個長條形貫穿孔15 相對布置;滾筒13的兩端分別分別伸出兩個長條形貫穿孔15且與兩個連接片14的底端固定;滾筒13與凸起21抵接。
[0025]在一些具體實施例中,還可以包括固定桿16,固定桿16一端與殼體1 的另一端固定連接且與往復桿2平行布置。
[0026]以上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微距往復式行程開關,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1)、往復桿(2)、罩體(3)、固定電片一(4)、活動電片(5)、套筒(6)、撞擊柱(7)及絕緣帽(8),所述殼體(1)為筒形且其一端為穿插孔,側壁開設有套筒固定孔;所述往復桿(2)的一端穿過所述穿插孔且可沿所述殼體(1)的軸向往復運動;所述罩體(3)對應所述套筒固定孔位置固定在所述殼體(1)的外側壁上,所述罩體(3)外端面固定有接線柱A(9)和接線柱C(10);所述固定電片一(4)固定在所述罩體(3)的內壁上且與所述接線柱A(9)電性連接;所述活動電片(5)通長布置在所述罩體(3)內且與所述接線柱C(10)電性連接,所述活動電片(5)一端固定在所述罩體(3)另一側的內壁上,另一端搭在所述固定電片一(4)上;所述套筒(6)對應所述活動電片(5)的下方且垂直所述殼體(1)固定在所述套筒固定孔上;所述撞擊柱(7)滑動連接在所述套筒(6)內;所述絕緣帽(8)連接在所述撞擊柱(7)的一端且其底部邊沿與所述套筒(6)的頂部抵接;所述撞擊柱(7)可攜帶所述絕緣帽(8)向上移動以撞擊所述活動電片(5)脫離所述固定電片一(4),所述撞擊柱(7)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套筒(6)外;所述往復桿(2)的一端沿其徑...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洪亮,
申請(專利權)人:劉洪亮,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