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路橋工程的樁基加固結構,涉及一種路橋工程技術領域,包括樁基、固定框和第一半圈框,所述固定框的兩側均設置有第一支撐柱,所述第一支撐柱的一端設置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一端設置有第二支撐柱,所述第二支撐柱和第一支撐柱處于固定套內部的一端均開設有螺紋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該加固結構具有一定的防撞能力,避免后期樁基受到外界的強烈碰撞力導致加固結構變形,使得加固效果降低,同時也避免樁基受到二次傷害,從而提高了穩定性和安全性,同時通過調節支撐柱在固定套內的距離深度可控制固定框的高度,配合第一半圈框和第二半圈框可實現適配不同高度的樁基使用,提高了適用性。提高了適用性。提高了適用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用于路橋工程的樁基加固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一種路橋工程
,具體是一種用于路橋工程的樁基加固結構。
技術介紹
[0002]路橋工程按構造可以分為:路基、路面、橋梁、涵洞、隧道、排水、防護、綠化、交通工程、機電等工程。按規范的單位工程劃分為: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橋梁工程、互通立交工程、隧道工程、環保工程、交通安全設施、機電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注:指路橋工程里的房屋建筑工程,例如收費站、服務區等)路橋工程還包括城市軌道工程和鐵路工程,在路橋工程中樁基是支撐的重要的結構,但是在長時間的使用,樁基可能會出現不穩定的情況,這時就需要進行加固結構對其進行加固。
[0003]現有技術中的路橋工程樁基加固結構有些不足,在使用時不能夠適配不同高度的樁基,使得適用性較差,同時加固的不穩定,在加固后防撞能力不足,當遇到較強的沖擊力時,容易變形造成樁基二次開裂或傾倒,安全性較低。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路橋工程的樁基加固結構,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用于路橋工程的樁基加固結構,包括樁基、固定框和第一半圈框,所述固定框的兩側均設置有第一支撐柱,所述第一支撐柱的一端設置有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一端設置有第二支撐柱,所述第二支撐柱和第一支撐柱處于固定套內部的一端均開設有螺紋孔,所述固定套的表面設置有螺栓,所述第二支撐柱的另一端設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穩定桿,所述樁基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基座,所述樁基的后部設置有第二半圈框,所述第二半圈框和第一半圈框的兩端均固定連接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的前部設置有固定螺柱,所述第一半圈框與第二半圈框交匯處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表面對稱設置有滑動塊,所述滑動塊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固定桿,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中部設置有第二固定桿,所述滑動塊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彈簧,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一端設置有防撞板,所述防撞板的一側設置有防撞泡。
[0007]作為本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框與樁基相適配,所述連接塊的表面開設有固定孔,所述固定螺柱與固定孔相適配,所述第一半圈框與第二半圈框具有柔性。
[0008]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支撐柱的一端與固定框的側面通過鉸接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柱的另一端與固定套相適配,所述固定套的表面開設有限位孔,所述螺紋孔與限位孔大小相同。
[0009]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螺栓與螺紋孔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柱的一端與固定套的內部相適配,所述第二支撐柱的另一端與底座的頂部通過鉸接連
接,所述穩定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有若干個刺桿。
[0010]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滑動塊與支撐桿通過間隙配合連接,所述彈簧與支撐桿相適配,所述第一固定桿和第二固定桿的一端均與滑動塊通過鉸接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和第一固定桿的另一端與防撞板的一側通過鉸接連接。
[0011]作為本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中部與第二固定桿的中部通過鉸接連接,所述彈簧的兩端與滑動塊固定連接。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設置的滑動塊、彈簧、支撐桿、第一固定桿、第二固定桿、防撞板和防撞泡之間的配合,從而使得該加固結構具有一定的防撞能力,避免后期樁基受到外界的強烈碰撞力導致加固結構變形,使得加固效果降低,同時也避免樁基受到二次傷害,從而提高了穩定性和安全性,通過設置的螺栓、螺紋孔、第一支撐柱、第二支撐柱、底座和穩定桿之間的配合,能夠進一步的對樁基進行支撐作用,提高了穩定性,同時通過調節支撐柱在固定套內的距離深度可控制固定框的高度,配合第一半圈框和第二半圈框可實現適配不同高度的樁基使用,提高了適用性。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一種用于路橋工程的樁基加固結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一種用于路橋工程的樁基加固結構中半圈框結構示意圖。
[0015]圖3為一種用于路橋工程的樁基加固結構中A放大結構示意圖。
[0016]圖中標記:1、樁基;2、固定框;3、第一半圈框;4、第一支撐柱;5、螺紋孔;6、固定套;7、螺栓;8、基座;9、第二支撐柱;10、底座;11、穩定桿;12、第二半圈框; 13、連接塊;14、固定螺柱;15、支撐桿;16、滑動塊;17、彈簧;18、第一固定桿;19、第二固定桿;20、防撞泡;21、防撞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18]請參閱圖1~3,本技術實施例中,一種用于路橋工程的樁基加固結構,包括樁基 1、固定框2和第一半圈框3,固定框2的兩側均設置有第一支撐柱4,第一支撐柱4的一端設置有固定套6,固定套6的一端設置有第二支撐柱9,第二支撐柱9和第一支撐柱4 處于固定套6內部的一端均開設有螺紋孔5,固定套6的表面設置有螺栓7,第二支撐柱9 的另一端設置有底座10,底座10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穩定桿11,樁基1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基座8,樁基1的后部設置有第二半圈框12,第二半圈框12和第一半圈框3的兩端均固定連接有連接塊13,連接塊13的前部設置有固定螺柱14,第一半圈框3與第二半圈框12 交匯處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支撐桿15,支撐桿15的表面對稱設置有滑動塊16,滑動塊16 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固定桿18,第一固定桿18的中部設置有第二固定桿19,滑動塊16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彈簧17,第二固定桿19的一端設置有防撞板21,防撞板21的一側設置有防撞泡20,提高防撞能力。
[0019]請參閱圖1~3,固定框2與樁基1相適配,連接塊13的表面開設有固定孔,固定螺柱
14與固定孔相適配,第一半圈框3與第二半圈框12具有柔性,便于對的樁基1進行加固。
[0020]請參閱圖1和圖2,第一支撐柱4的一端與固定框2的側面通過鉸接連接,第一支撐柱4的另一端與固定套6相適配,固定套6的表面開設有限位孔,螺紋孔5與限位孔大小相同,便于適配不同高度的樁基1。
[0021]請參閱圖1,螺栓7與螺紋孔5通過螺紋連接,第二支撐柱9的一端與固定套6的內部相適配,第二支撐柱9的另一端與底座10的頂部通過鉸接連接,穩定桿11的側面固定連接有若干個刺桿,提高了穩定性。
[0022]請參閱圖3,滑動塊16與支撐桿15通過間隙配合連接,彈簧17與支撐桿15相適配,第一固定桿18和第二固定桿19的一端均與滑動塊16通過鉸接連接,第二固定桿19和第一固定桿18的另一端與防撞板21的一側通過鉸接連接,提高了安全性。
[0023]請參閱圖3,第一固定桿18的中部與第二固定桿19的中部通過鉸接連接,彈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路橋工程的樁基加固結構,包括樁基(1)、固定框(2)和第一半圈框(3),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2)的兩側均設置有第一支撐柱(4),所述第一支撐柱(4)的一端設置有固定套(6),所述固定套(6)的一端設置有第二支撐柱(9),所述第二支撐柱(9)和第一支撐柱(4)處于固定套(6)內部的一端均開設有螺紋孔(5),所述固定套(6)的表面設置有螺栓(7),所述第二支撐柱(9)的另一端設置有底座(10),所述底座(10)的底部固定連接有穩定桿(11),所述樁基(1)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基座(8),所述樁基(1)的后部設置有第二半圈框(12),所述第二半圈框(12)和第一半圈框(3)的兩端均固定連接有連接塊(13),所述連接塊(13)的前部設置有固定螺柱(14),所述第一半圈框(3)與第二半圈框(12)交匯處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支撐桿(15),所述支撐桿(15)的表面對稱設置有滑動塊(16),所述滑動塊(16)的一側設置有第一固定桿(18),所述第一固定桿(18)的中部設置有第二固定桿(19),所述滑動塊(16)的底部固定連接有彈簧(17),所述第二固定桿(19)的一端設置有防撞板(21),所述防撞板(21)的一側設置有防撞泡(20)。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路橋工程的樁基加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2)與樁基(1)相適配,所述連接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益,
申請(專利權)人:王益,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