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混合冷卻新能源發電機殼體,包括外殼和冷卻水路,所述外殼內側設有接線槽和機油槽,所述機油槽罩于定子表面,所述機油槽內壁與定轉子之間形成冷卻油路,所述冷卻水路設置于所述冷卻油路內部,所述冷卻油路內還設置有積油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的一種混合冷卻新能源發電機殼體,在水冷機殼的基礎上增設積油槽和油路通道,整體結構簡單,制造性強,整體水道設置于殼體油道內部,漏水風險較小,水道采用整體區域螺旋水道和局部軸向水道的組合結構,比整體軸向水道流阻更小,可以在電機外包絡上存在接線盒、積油池、油道等水道需避讓的結構時,最大范圍地保證冷卻面積,降低流阻,滿足水道布置要求。滿足水道布置要求。滿足水道布置要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混合冷卻新能源發電機殼體
[0001]本技術涉及汽車零部件
,具體涉及一種混合冷卻新能源發電機殼體。
技術介紹
[0002]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電機作為其動力驅動系統的核心部件,優良的電機性能與高性能的電機驅動技術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現電動汽車的節能優勢。目前,一次充電的續航里程和制造運行成本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增程式混合動力技術成為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發電機作為增程器系統中的關鍵部件,負責將發動機提供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整車中的空間要求相比與純電汽車也更加緊湊。因此,往往要求在有限的空間內要求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以及高輸出能力。在一定空間內,電機尺寸已經基本確定,若要求電機具有更高的額定輸出能力,可以通過提高電機的散熱能力,來提升電機的輸出能力。
[0003]電機殼體作為電機定子鐵心和繞組的機械支撐,一方面需要對內部部件起到防護作用,另一方面還承擔著電機的散熱工作。目前多數電機產品采用自然冷卻、水冷或油冷方式,來冷卻電機工作時的發熱。
[0004]特別是對于增程式新能源電動車,因車艙內存在至少第一進水口套動力系統(增程器系統+電驅動系統),所以發電機的安裝空間更加緊湊,在目前整車安裝空間已經定型并且加長余量較小的情況下,想要提升發電機的額定輸出能力,只能考慮提升發電機的散熱能力。目前的發電機殼體采用單一的油冷方式,主要以冷卻定子繞組端部為主;若改為常見的水冷方式,則為間接冷卻定子鐵心和繞組;以上兩種冷卻方式均存在各自的優勢和缺點,單一方式的冷卻能力提升空間較小。
[0005]另外對于水冷殼體的水道,螺旋水道相比與軸向水道有更小的流阻,由于目前發電機殼體外包絡上設計了接線盒、低壓接插件接口、積油槽、油冷器等外形結構,這些位置導致水道結構在設計時需要進行避讓,螺旋水道無法沿著一個一個方向整體覆蓋,有時還會出現流動死區。
[0006]因此,為解決以上問題,需要一種混合冷卻新能源發電機殼體,在水冷機殼的基礎上增設積油槽和油路通道,整體結構簡單,制造性強,整體水道設置于油道內,漏水風險較小,比軸向水道流阻更小,水道采用整體區域螺旋水道和局部軸向水道的組合結構,可以在電機外包絡上存在接線盒、積油池、油道等水道需避讓的結構時,最大范圍地保證冷卻面積,降低流阻,滿足水道布置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0007]有鑒于此,本技術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混合冷卻新能源發電機殼體,在水冷機殼的基礎上增設積油槽和油路通道,整體結構簡單,制造性強,整體水道設置于油道內,漏水風險較小,比軸向水道流阻更小,水道采用整體區域螺旋水道和局部
軸向水道的組合結構,可以在電機外包絡上存在接線盒、積油池、油道等水道需避讓的結構時,最大范圍地保證冷卻面積,降低流阻,滿足水道布置要求。
[0008]本技術的混合冷卻新能源發電機殼體,包括外殼和冷卻水路,所述外殼內側設有接線槽和機油槽,所述機油槽罩于定子表面,所述機油槽內壁與定轉子之間形成冷卻油路,所述冷卻水路設置于所述冷卻油路內部,所述冷卻油路內還設置有積油槽。
[0009]進一步,所述冷卻水路以循環往復的方式設置于所述機油槽內壁與定子外表面之間,所述冷卻水路包括連通的螺旋水道和軸向水道。
[0010]進一步,所述冷卻水路上還設置有連通的第一進水口和第二進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進水口和第二進水口連通,所述第一出水口與第二出水口連通。
[0011]進一步,所述冷卻油路上設置有進油口和出油口,所述進油口通過油道連通積油槽,所述積油槽與冷卻油路連通,所述冷卻油路與出油口連通。
[0012]進一步,所述第一進水口、第二進水口、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進油口和出油口讓位設置于所述外殼的同側。
[0013]冷卻水路:冷卻液從第一進水口進入后,可分兩路并行,一路經過螺旋水道。因接線槽阻礙螺旋水道在圓周沿一個方向循環,將螺旋水道在接線槽和積油槽之間周向長度較大的那段區域內折返,分層布置,沿兩個方向流動,避讓接線槽;流至軸向水道,因接線槽和積油槽之間另一段區域周向長度較小,采用局部水道在軸向循環流動后,避讓積油槽,然后流出外殼,最大程度地覆蓋定子外圓表面,間接冷卻定子鐵心和繞組。可以根據冷卻流量的需求,采用以上并聯或串聯的水道結構。
[0014]在冷卻水路的局部出現流體死區,可以通過開設寬度為b的水道支路,該尺寸可通過流體仿真得到,一方面要確保冷卻水路主路流量進行整體冷卻,另一方面要消除局部流體死區。
[0015]冷卻油路:積油槽中的冷卻油通過外殼內壁的接線槽進入進油口在油冷器中通過油道被冷卻液帶走熱量后,從出油口流出;此時可在端蓋結構中安裝油泵或通過外部油泵將冷卻油抽入轉子油路中,通過轉子甩油實現定轉子冷卻,油液再流入油道形成循環;目前轉子甩油冷卻結構已有很多應用,此處不對轉子油路作贅述。
[0016]在水冷機殼的基礎上增設積油槽和油路通道,整體結構簡單,制造性強,整體水道設置于油道內,漏水風險較小,比軸向水道流阻更小,水道采用整體區域螺旋水道和局部軸向水道的組合結構,可以在電機外包絡上存在接線盒、積油池、油道等水道需避讓的結構時,最大范圍地保證冷卻面積,降低流阻,滿足水道布置要求,因出水口、入水口及水道避讓等結構,部分水道區域存在流體死區,可以在水道之間開設支路,井通過仿真調整支路開設的開口尺寸,以此來調整支路與主路的流量,保證電機整體的冷卻要求;該殼體與普通水冷殼體相比,外徑尺寸相同,在相同定轉子結構條件下,冷卻液可以冷卻定子鐵心和繞組,冷卻油可直接冷卻繞組端部和轉子,兼顧兩種散熱方式的優點,散熱能力提升,額定輸出能力同步提升,油冷器與發電機殼體集成,進出水口和進出油口均布置在同一側的安裝面上,節省外包絡空間;水冷方式靈活,并聯方式可以通過調整油冷器入水口和殼體入水口的尺寸,來進行冷卻流量的分配,適應不同電機工況的冷卻要求;也可采用串聯方式,讓冷卻液依次經過油冷器和殼體水道。
[0017]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公開的一種混合冷卻新能源發電機殼體,
在水冷機殼的基礎上增設積油槽和油路通道,整體結構簡單,制造性強,整體水道設置于殼體油道內部,漏水風險較小,水道采用整體區域螺旋水道和局部軸向水道的組合結構,比軸向水道流阻更小,可以在電機外包絡上存在接線盒、積油池、油道等水道需避讓的結構時,最大范圍地保證冷卻面積,降低流阻,滿足水道布置要求。
附圖說明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
[0019]圖1為本技術的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技術的冷卻水路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3為圖2的正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圖1為本技術的殼體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冷卻水路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正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混合冷卻新能源發電機殼體包括外殼和冷卻水路,所述外殼內側設有接線槽1和機油槽,所述機油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混合冷卻新能源發電機殼體,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殼和冷卻水路,所述外殼內側設有接線槽和機油槽,所述機油槽罩于定子表面,所述機油槽內壁與定轉子之間形成冷卻油路,所述冷卻水路設置于所述冷卻油路內部,所述冷卻油路內還設置有積油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冷卻新能源發電機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水路以循環往復的方式設置于所述機油槽內壁,所述冷卻水路包括連通的螺旋水道和軸向水道。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冷卻新能源發電機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水路上還設置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彥霖,毛昭洋,全兵,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