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地下水污染治理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滲透反應墻,包括墻體,墻體的一端設置有進水墻,墻體的另一端設置有出水墻,墻體的頂端可拆卸安裝有限位蓋板;墻體的內部安裝有若干組限位機構,兩組相對應的限位機構之間設置有滲透反應機構,滲透反應機構的底端抵接墻體的底端,滲透反應機構的左右兩端均安裝有第一連接座,第一連接座和第二連接座均滑動連接有限位機構,第一連接座和第二連接座的底端均抵接墻體底端,第一連接座和第二連接座頂端抵接限位蓋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安裝拆卸方便快捷,無需整體拆除,針對性較強,降低施工成本和任務難度,避免資源浪費。避免資源浪費。避免資源浪費。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滲透反應墻
[0001]本技術涉及地下水污染治理
,具體為一種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滲透反應墻。
技術介紹
[0002]在目前的對地下污染水源治理方法中,通過在地下設置滲透反應墻是最為常見的手段,滲透反應墻,是指一種填充介質的被動式原位地下水處理技術。滲透反應墻設置在受污染的地下水流動路徑的橫截面上,通過墻體內填充的反應材料與地下水的接觸,降解和滯留水中的污染組分,達到修復污染地下水的目的。隔水漏斗導水門式滲透反應墻的反應材料包括零價鐵、有機廢棄物、黏土礦物、磷酸鹽等。
[0003]現有的用于地下水污染治理的隔水漏斗導水門式滲透反應墻通常為整體不可拆卸的墻體,安裝過后想要進行維護或者檢測,必須整體拆卸,但是滲透反應墻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后,并不是所有區域都積累大量地下水中的有害污染物,整體拆卸墻體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和任務難度,費時費力,造成可滲透反應墻的資源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目的是針對
技術介紹
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滲透反應墻。
[0005]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一種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滲透反應墻,包括墻體,墻體的一端設置有進水墻,墻體的另一端設置有出水墻,進水墻與出水墻上均開設有若干組過水孔,墻體的頂端可拆卸安裝有限位蓋板;
[0006]墻體的內部安裝有若干組限位機構,兩組相對應的限位機構之間設置有滲透反應機構,滲透反應機構的底端抵接墻體的底端,滲透反應機構的頂端安裝有拉環,拉環頂端抵接限位蓋板,滲透反應機構的左右兩端均安裝有第一連接座,第一連接座遠離滲透反應機構的一端安裝有第二連接座,第一連接座和第二連接座均滑動連接有限位機構,第一連接座和第二連接座的底端均抵接墻體底端,第一連接座和第二連接座頂端抵接限位蓋板。
[0007]優選的,限位蓋板與墻體頂端連接處螺紋連接有螺栓;限位蓋板與第一連接座頂端連接處螺紋連接有螺栓。
[0008]優選的,限位機構包括限位滑座和螺桿,限位滑座連接墻體的內壁,限位滑座的內部開設有T型槽和安裝槽,T型槽和安裝槽相連通,螺桿螺紋套接進水墻或出水墻并且延伸至安裝槽中,螺桿位于安裝槽內部的一端轉動連接有密封板。
[0009]優選的,限位機構還包括導向桿,導向桿的一端連接密封板,導向桿的另一端延伸至限位滑座和進水墻或出水墻的外部并且與限位塊相連接,導向桿滑動連接限位滑座和進水墻或出水墻。
[0010]優選的,第一連接座和第二連接座滑動連接T型槽;密封板的側壁滑動連接安裝槽,并且密封板遠離螺桿的一端面抵接連接第一連接座。
[0011]優選的,滲透反應機構設置有若干組,滲透反應機構包括過濾網和反應材料層,反應材料層設置在過濾網的中部,反應材料層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活性炭層,兩組活性炭層遠離反應材料層的一側設置有鵝卵石層。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術效果:本技術通過墻體便于地下污水的進入和排出;通過滲透反應機構便于對地下污水充分反應過濾;通過限位機構便于將滲透反應機構快速與限位機構連接或者拆卸,工作人員可以檢測出水墻處排出的不同區域凈化水是否合格,可以將限位蓋板取下,將相對應區域的滲透反應機構滑動取出進行更換或者維護,安裝拆卸方便快捷,無需整體拆除,針對性較強,降低施工成本和任務難度,避免資源浪費。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技術的結整體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技術的結構墻體與滲透反應機構連接方式俯視圖;
[0015]圖3為本技術的滲透反應機構與限位滑座連接方式俯視圖;
[0016]圖4為本技術的滲透反應機構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7]附圖標記:1、墻體;101、進水墻;102、出水墻;103、過水孔;104、限位蓋板;2、螺栓;3、限位滑座;301、T型槽;302、安裝槽;303、螺桿;304、密封板;305、導向桿;4、滲透反應機構;401、過濾網;402、反應材料層;403、活性炭層;404、鵝卵石層;5、第一連接座;501、第二連接座。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實施例一
[0019]如圖1所示,本技術提出的一種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滲透反應墻,包括墻體1,墻體1的一端設置有進水墻101,墻體1的另一端設置有出水墻102,進水墻101與出水墻102上均開設有若干組過水孔103,過水孔103便于地下污水由進水墻101進入到墻體1內部,再由出水墻102排出,墻體1的頂端可拆卸安裝有限位蓋板104;
[0020]進一步的,限位蓋板104與墻體1頂端連接處螺紋連接有螺栓2;
[0021]如圖2至圖4所示,墻體1的內部安裝有若干組限位機構,兩組相對應的限位機構之間設置有滲透反應機構4,滲透反應機構4的底端抵接墻體1的底端,滲透反應機構4的頂端安裝有拉環,拉環頂端抵接限位蓋板104,滲透反應機構4的左右兩端均安裝有第一連接座5,第一連接座5遠離滲透反應機構4的一端安裝有第二連接座501,第一連接座5和第二連接座501均滑動連接有限位機構,第一連接座5和第二連接座501的底端均抵接墻體1底端,第一連接座5和第二連接座501頂端抵接限位蓋板104;
[0022]進一步的,限位蓋板104與第一連接座5頂端連接處螺紋連接有螺栓2;
[0023]進一步的,滲透反應機構4設置有若干組,滲透反應機構4包括過濾網401和反應材料層402,反應材料層402設置在過濾網401的中部,反應材料層402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活性炭層403,兩組活性炭層403遠離反應材料層402的一側設置有鵝卵石層404;反應材料層402內部可設有零價鐵、有機廢棄物、黏土礦物、磷酸鹽,過濾網401可以阻擋較大顆粒的雜質,同時將各個凈化層進行限位,提升穩定性;反應材料層402便于對地下污水進行滲透反
應;活性炭層403利用其自身良好的物理吸附、化學吸附性能對地下污水中的污染物進行吸附處理,進一步凈化水質;鵝卵石層404能夠阻擋地污水中的較大顆粒雜質的流動。
[0024]本實施例中,地下污水由進水墻101上過水孔103進入,經過滲透反應機構4的滲透反應之后,凈化水由出水墻102通上過水孔103排出,工作人員定期取樣出水墻102處排出的水檢測是否合格,當水樣不合格時,取出螺栓2,將限位蓋板104與墻體1分離,找到對應不合格的區域的所屬滲透反應機構4,轉動相對應螺桿303使得密封板304沿著安裝槽302滑動逐漸遠離第一連接座5,持有滲透反應機構4頂端的拉環將第一連接座5和第二連接座501沿著T型槽301滑動拉出,即可對滲透反應機構4進行維護或者更換,最后將限位蓋板104通過螺栓2與墻體1頂端以及第一連接座5頂端連接即可投入使用。
[0025]實施例二
[0026]如圖2和圖3所示,本技術提出的一種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滲透反應墻,相較于實施例一,限位機構包括限位滑座3、螺桿303和導向桿305,限位滑座3連接墻體1的內壁,限位滑座3的內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滲透反應墻,包括墻體(1),其特征在于,墻體(1)的一端設置有進水墻(101),墻體(1)的另一端設置有出水墻(102),進水墻(101)與出水墻(102)上均開設有若干組過水孔(103),墻體(1)的頂端可拆卸安裝有限位蓋板(104);墻體(1)的內部安裝有若干組限位機構,兩組相對應的限位機構之間設置有滲透反應機構(4),滲透反應機構(4)的底端抵接墻體(1)的底端,滲透反應機構(4)的頂端安裝有拉環,拉環頂端抵接限位蓋板(104),滲透反應機構(4)的左右兩端均安裝有第一連接座(5),第一連接座(5)遠離滲透反應機構(4)的一端安裝有第二連接座(501),第一連接座(5)和第二連接座(501)均滑動連接有限位機構,第一連接座(5)和第二連接座(501)的底端均抵接墻體(1)底端,第一連接座(5)和第二連接座(501)頂端抵接限位蓋板(10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滲透反應墻,其特征在于,限位蓋板(104)與墻體(1)頂端連接處螺紋連接有螺栓(2);限位蓋板(104)與第一連接座(5)頂端連接處螺紋連接有螺栓(2)。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滲透反應墻,其特征在于,限位機構包括限位滑座(3)和螺桿(303),限位滑座(3)連接墻體(1)的內壁,限位滑座(3)的內部開設有T型槽(3...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德強,
申請(專利權)人:謝德強,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