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一種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制造技術

    技術編號:36692885 閱讀: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02
    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技術領域,且公開了一種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包括支撐柱,所述支撐柱的數量為四個且為左右對稱分布,前側所述支撐柱的頂部設置有與后側的支撐柱頂部固定連接的Z向梁,所述Z向梁的內底壁設置有齒條板,左側所述Z向梁的內部設置有與右側的Z向梁內部活動連接且與兩個齒條板嚙合的Z向運動組件,所述Z向運動組件的頂部設置有X向控制組件,所述X向控制組件的前側設置有延伸至其下方的Y向控制組件,所述Y向控制組件的內部設置有延伸至其底部的機械抓手。該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有效方便使用者后期對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的機械抓手進行拆卸維護或更換,方便了使用者使用。方便了使用者使用。方便了使用者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


    [0001]本技術涉及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
    ,具體為一種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

    技術介紹

    [0002]桁架機械手是一種建立在直角X,Y,Z三坐標系統基礎上,對工件進行工位調整,或實現工件的軌跡運動等功能的全自動工業設備,其控制核心通過工業控制器(如:PLC,運動控制,單片機等)實現,通過控制器對各種輸入(各種傳感器,按鈕等)信號的分析處理,做出一定的邏輯判斷后,對各個輸出元件(繼電器,電機驅動器,指示燈等)下達執行命令,完成X,Y,Z三軸之間的聯合運動,以此實現一整套的全自動作業流程,現有的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在使用過程中,其使用的機械抓手不便于使用者進行拆裝維護,大多使用較多的螺栓將其固定在Z軸的機械臂上,在后期進行維護和更換時較為麻煩,較為影響生產設備的生產效率,故而提出一種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來解決上述所提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3](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具備了便于后期拆裝維護更換的優點,解決了現有的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在使用過程中,其使用的機械抓手不便于使用者進行拆裝維護,大多使用較多的螺栓將其固定在Z軸的機械臂上,在后期進行維護和更換時較為麻煩,較為影響生產設備的生產效率的問題。
    [0005](二)技術方案
    [0006]為實現上述便于后期拆裝維護更換的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包括支撐柱,所述支撐柱的數量為四個且為左右對稱分布,前側所述支撐柱的頂部設置有與后側的支撐柱頂部固定連接的Z向梁,所述Z向梁的內底壁設置有齒條板,左側所述Z向梁的內部設置有與右側的Z向梁內部活動連接且與兩個齒條板嚙合的Z向運動組件,所述Z向運動組件的頂部設置有X向控制組件,所述X向控制組件的前側設置有延伸至其下方的Y向控制組件,所述Y向控制組件的內部設置有延伸至其底部的機械抓手,所述機械抓手的頂部設置有位于Y向控制組件內部的連接板,所述Y向控制組件的內部設置有與連接板卡合的限位組件,所述限位組件的右側貫穿并延伸至Y向控制組件的右側;
    [0007]所述Z向運動組件包括X向橫梁,所述Z向梁的內底壁設置有與右側的Z向梁內底壁滑動連接的X向橫梁,所述X向橫梁的內部設置有雙軸伺服電機,所述雙軸伺服電機的兩個輸出軸均設置有分別延伸至X向橫梁左右兩側的轉動桿,兩個所述轉動桿的相背側均設置有分別與兩個齒條板頂部嚙合的齒輪;
    [0008]所述X向控制組件包括X向控制框,所述X向橫梁的頂部設置有X向控制框,所述X向控制框的右側設置有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軸延伸至X向控制框的內部并設置有與其內壁左側轉動連接的第一螺桿,所述第一螺桿的外側設置有與X向控制框內壁滑動連
    接且延伸至其前側的X向控制塊;
    [0009]所述Y向控制組件包括Y向控制框,所述X向控制塊的前側設置有延伸至其上下兩側的Y向控制框,所述Y向控制框的頂部設置有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的輸出軸延伸至Y向控制框的內部并設置有與其內底壁轉動連接的第二螺桿,所述第二螺桿的外側設置有與Y向控制框內壁滑動連接且延伸至其前側的Y向控制塊,所述Y向控制塊的前側設置有延伸至Y向控制框下方的延伸臂,所述延伸臂的底部設置有連接框,所述機械抓手貫穿連接框的內底壁,所述連接板與連接框的內底壁貼合;
    [0010]所述限位組件包括限位板,所述連接框的內壁左右兩側之間設置有位于連接板上方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頂部的左右兩側均設置有與連接框內頂壁轉動連接的第三螺桿,所述第三螺桿的外側設置有蝸輪,所述連接框的內壁左側設置有延伸至其右側且與兩個蝸輪前側嚙合的蝸桿,所述蝸桿位于連接框右側的一端設置有轉動盤,所述第三螺桿的外側設置有與連接框內壁滑動連接且位于蝸輪下方的螺紋板,所述螺紋板的底部設置有貫穿限位板并與連接板頂部卡合的卡塊。
    [0011]優選的,所述X向橫梁的內部開設有安裝腔,所述雙軸伺服電機固定安裝在安裝腔內,所述X向橫梁的內部開設有與安裝腔連通且與轉動桿相適配的穿孔。
    [0012]優選的,所述X向控制框的內壁前側開設有與X向控制塊移動軌跡相適配的X向長方孔,所述X向控制塊的內部開設有與第一螺桿相適配的第一螺紋孔。
    [0013]優選的,所述Y向控制框的內壁前側開設有與Y向控制塊移動軌跡相適配的Y向長方孔,所述Y向控制塊的內部開設有與第二螺桿相適配的第二螺紋孔。
    [0014]優選的,所述連接框的內底壁開設有與機械抓手移動軌跡相適配的通孔,所述連接框的內壁前側開設有與連接板相適配的安裝孔,所述限位板底部的左右兩側均固定安裝有與連接板后側貼合的擋塊。
    [0015]優選的,所述限位板的內部開設有與卡塊相適配的限位孔,所述連接板的頂部開設有與卡塊相適配的卡槽。
    [0016](三)有益效果
    [001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0018]該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通過設置轉動盤,當使用者需要對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的機械抓手進行拆卸維護或更換時,使用者即可控制轉動盤轉動,轉動盤帶動蝸桿轉動,蝸桿通過蝸輪帶動第三螺桿轉動,第三螺桿帶動與其螺紋連接的螺紋板向上移動,螺紋板帶動卡塊向上移動并脫離與機械抓手固定連接的連接板的卡合,使用者即可通過機械抓手帶動連接板向前側移動并從連接框前側的安裝孔處拆出,從而有效方便使用者后期對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的機械抓手進行拆卸維護或更換,方便了使用者使用。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技術圖1中A處放大示意圖。
    [0021]圖中:1支撐柱、2Z向梁、3齒條板、4Z向運動組件、41X向橫梁、42雙軸伺服電機、43轉動桿、44齒輪、5X向控制組件、51X向控制框、52第一電機、53第一螺桿、54X向控制塊、6Y向
    控制組件、61Y向控制框、62第二電機、63第二螺桿、64Y向控制塊、65延伸臂、66連接框、7限位組件、71限位板、72第三螺桿、73蝸輪、74蝸桿、75轉動盤、76螺紋板、77卡塊、8機械抓手、9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3]請參閱圖1
    ?
    2,一種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包括支撐柱1,支撐柱1的數量為四個且為左右對稱分布,前側支撐柱1的頂部固定安裝有與后側的支撐柱1頂部固定連接的Z向梁2,Z向梁2的內底壁固定安裝有齒條板3。
    [0024]左側Z向梁2的內部活動安裝有與右側的Z向梁2內部活動連接且與兩個齒條板3嚙合的Z向運動組件4,Z向運動組件4包括X向橫梁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動上下料桁架機器手,包括支撐柱(1),所述支撐柱(1)的數量為四個且為左右對稱分布,前側所述支撐柱(1)的頂部設置有與后側的支撐柱(1)頂部固定連接的Z向梁(2),所述Z向梁(2)的內底壁設置有齒條板(3),左側所述Z向梁(2)的內部設置有與右側的Z向梁(2)內部活動連接且與兩個齒條板(3)嚙合的Z向運動組件(4),所述Z向運動組件(4)的頂部設置有X向控制組件(5),所述X向控制組件(5)的前側設置有延伸至其下方的Y向控制組件(6),所述Y向控制組件(6)的內部設置有延伸至其底部的機械抓手(8),所述機械抓手(8)的頂部設置有位于Y向控制組件(6)內部的連接板(9),其特征在于:所述Y向控制組件(6)的內部設置有與連接板(9)卡合的限位組件(7),所述限位組件(7)的右側貫穿并延伸至Y向控制組件(6)的右側;所述Z向運動組件(4)包括X向橫梁(41),所述Z向梁(2)的內底壁設置有與右側的Z向梁(2)內底壁滑動連接的X向橫梁(41),所述X向橫梁(41)的內部設置有雙軸伺服電機(42),所述雙軸伺服電機(42)的兩個輸出軸均設置有分別延伸至X向橫梁(41)左右兩側的轉動桿(43),兩個所述轉動桿(43)的相背側均設置有分別與兩個齒條板(3)頂部嚙合的齒輪(44);所述X向控制組件(5)包括X向控制框(51),所述X向橫梁(41)的頂部設置有X向控制框(51),所述X向控制框(51)的右側設置有第一電機(52),所述第一電機(52)的輸出軸延伸至X向控制框(51)的內部并設置有與其內壁左側轉動連接的第一螺桿(53),所述第一螺桿(53)的外側設置有與X向控制框(51)內壁滑動連接且延伸至其前側的X向控制塊(54);所述Y向控制組件(6)包括Y向控制框(61),所述X向控制塊(54)的前側設置有延伸至其上下兩側的Y向控制框(61),所述Y向控制框(61)的頂部設置有第二電機(62),所述第二電機(62)的輸出軸延伸至Y向控制框(61)的內部并設置有與其內底壁轉動連接的第二螺桿(63),所述第二螺桿(63)的外側設置有與Y向控制框(61)內壁滑動連接且延伸至其前側的Y向控制塊(64),所述Y向控制塊(64)的前側設置有延伸至Y向控制框(61)下方的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賈榮盛高寶謙陳凡華李東斌李向陽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沃弗泰克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区免费A∨直播|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麻豆| 伊人久久无码精品中文字幕 |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无码日本精品XXXXXXXXX|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狠狠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视频| 毛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一区AV无码少妇电影☆|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性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性饥渴少妇AV无码毛片|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国产在线无码精品无码|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 6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人妻无码中文久久久久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蜜臀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专区不卡| 亚洲欧洲av综合色无码| 免费无码精品黄AV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