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雙聯泵式油缸動力馬達,包括馬達本體和傳動件,所述傳動件設置于馬達本體的頂部,所述傳動件底部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定位塊,所述馬達本體頂部的兩側均開設有與定位塊配合使用的定位槽。通過設置按動按壓柱,按壓柱在定位柱的表面進行滑動,并帶動滑動桿在滑動槽內腔滑動的同時,滑動桿帶動活動板轉動,活動板帶動滑桿在滑槽的內腔滑動,解決了現有傳動件與馬達不便于進行組裝,在組裝時,單根螺栓安裝后,容易使其余安裝孔出現偏差,難以對齊,導致其余螺栓無法正常插入,使得需要將安裝完成的螺栓進行拆除,重新安裝,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時容易使螺栓出現滑絲,影響固定效果的問題。影響固定效果的問題。影響固定效果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雙聯泵式油缸動力馬達
[0001]本技術屬于馬達
,尤其涉及一種雙聯泵式油缸動力馬達。
技術介紹
[0002]馬達,即為電動機、發動機,工作原理為通過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轉動帶動起動機轉子旋轉,轉子上的小齒輪帶動發動機飛輪旋轉,在將傳動件與馬達輸出端進行組裝時,會通過多個螺栓進行組裝,而在進行組裝的過程中,單根螺栓安裝后,容易導致其他的安裝孔出現偏差,難以對齊,導致其余螺栓無法正常插入,使得需要將安裝完成的螺栓進行拆除,重新安裝,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時容易使螺栓出現滑絲,影響固定效果,綜上所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是:不便于對傳動件與馬達進行組裝,在組裝時,單根螺栓安裝后,容易使其余安裝孔出現偏差,難以對齊,導致其余螺栓無法正常插入,使得需要將安裝完成的螺栓進行拆除,重新安裝,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時容易使螺栓出現滑絲,影響固定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0003]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雙聯泵式油缸動力馬達,具備便于對傳動件與馬達進行組裝的優點,解決了現有傳動件與馬達不便于進行組裝,在組裝時,單根螺栓安裝后,容易使其余安裝孔出現偏差,難以對齊,導致其余螺栓無法正常插入,使得需要將安裝完成的螺栓進行拆除,重新安裝,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時容易使螺栓出現滑絲,影響固定效果的問題。
[0004]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雙聯泵式油缸動力馬達,包括馬達本體和傳動件,所述傳動件設置于馬達本體的頂部,所述傳動件底部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定位塊,所述馬達本體頂部的兩側均開設有與定位塊配合使用的定位槽,所述定位塊內腔開設有活動槽,所述活動槽內腔的頂部設置有固定機構,所述定位槽內腔的前側和后側均開設有與固定機構配合使用的固定槽,所述活動槽內腔的頂部設置有與固定機構配合使用的控制機構。
[0005]作為本技術優選的,所述固定機構包括彈簧,所述彈簧的前側和后側均固定連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遠離彈簧的一側固定連接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靠近固定槽的一側貫穿定位塊并延伸至固定槽的內腔,所述限位板的頂部開設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內腔設置有與控制機構配合使用的滑桿。
[0006]作為本技術優選的,所述控制機構包括定位柱,右側所述定位柱的右側套設有按壓柱,所述按壓柱的頂部設置有活動板,所述活動板底部的前側和后側均與滑桿固定連接,所述活動板頂部的前側開設有滑動槽,所述滑動槽的內腔設置有滑動桿,所述滑動桿的頂部與按壓柱固定連接。
[0007]作為本技術優選的,所述定位塊靠近定位槽內壁的一側與定位槽的內壁接觸。
[0008]作為本技術優選的,所述活動槽內腔的前側和后側均開設有與固定塊配合使用的第一通孔,右側所述活動槽的右側開設有與按壓柱配合使用的第二通孔。
[0009]作為本技術優選的,所述限位板靠近活動槽內壁的一側與活動槽的內壁接觸,所述固定塊靠近固定槽內壁的一側與固定槽的內壁接觸,所述滑桿靠近滑槽內壁的一側與滑槽的內壁接觸。
[0010]作為本技術優選的,右側所述定位柱的左側與活動槽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柱靠近按壓柱內壁的一側與按壓柱的內壁接觸,所述活動板的底部通過轉軸與活動槽轉動連接,所述滑動桿靠近滑動槽內壁的一側與滑動槽的內壁接觸。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技術通過設置按動按壓柱,按壓柱在定位柱的表面進行滑動,并帶動滑動桿在滑動槽內腔滑動的同時,滑動桿帶動活動板轉動,活動板帶動滑桿在滑槽的內腔滑動,解決了現有傳動件與馬達不便于進行組裝,在組裝時,單根螺栓安裝后,容易使其余安裝孔出現偏差,難以對齊,導致其余螺栓無法正常插入,使得需要將安裝完成的螺栓進行拆除,重新安裝,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時容易使螺栓出現滑絲,影響固定效果的問題。
[0013]2、本技術通過設置固定機構,能夠對傳動件起到固定作用,方便使用者進行對傳動件進行安裝。
[0014]3、本技術通過設置控制機構,能夠對固定機構起到控制作用,方便使用者對固定機構進行使用。
[0015]4、本技術通過設置定位塊和定位槽,能夠對傳動件起到定位作用,方便對傳動件進行固定。
[0016]5、本技術通過設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別能夠對固定塊和按壓柱起到限位作用。
[0017]6、本技術通過設置限位板,能夠對彈簧起到擠壓作用,通過設置固定塊和固定槽,能夠對傳動件起到固定作用,通過設置滑桿和滑槽,能夠帶動限位板在活動槽的內腔滑動。
[0018]7、本技術通過設置定位柱,能夠對按壓柱起到限位作用,通過設置按壓柱,能夠通過滑動桿帶動活動板轉動,通過設置滑動桿,能夠帶動滑桿在滑槽的內腔滑動,使限位板在活動槽的內腔移動。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俯視圖的局部剖視圖;
[0021]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0022]圖中:1、馬達本體;2、傳動件;3、定位塊;4、定位槽;5、活動槽;6、固定機構;7、固定槽;8、控制機構;9、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601、彈簧;602、限位板;603、固定塊;604、滑槽;605、滑桿;801、定位柱;802、按壓柱;803、活動板;804、滑動槽;805、滑動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能進一步了解本技術的
技術實現思路
、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002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結構作詳細的描述。
[0025]如圖1至圖3所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雙聯泵式油缸動力馬達,包括馬達本體1和傳動件2,傳動件2設置于馬達本體1的頂部,傳動件2底部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定位塊3,馬達本體1頂部的兩側均開設有與定位塊3配合使用的定位槽4,定位塊3內腔開設有活動槽5,活動槽5內腔的頂部設置有固定機構6,定位槽4內腔的前側和后側均開設有與固定機構6配合使用的固定槽7,活動槽5內腔的頂部設置有與固定機構6配合使用的控制機構8。
[0026]參考圖2和圖3,固定機構6包括彈簧601,彈簧601的前側和后側均固定連接有限位板602,限位板602遠離彈簧601的一側固定連接有固定塊603,固定塊603靠近固定槽7的一側貫穿定位塊3并延伸至固定槽7的內腔,限位板602的頂部開設有滑槽604,滑槽604的內腔設置有與控制機構8配合使用的滑桿605。
[0027]采用上述方案:通過設置固定機構6,能夠對傳動件2起到固定作用,方便使用者進行對傳動件2進行安裝。
[0028]參考圖2和圖3,控制機構8包括定位柱801,右側定位柱801的右側套設有按壓柱802,按壓柱802的頂部設置有活動板803,活動板803底部的前側和后側均與滑桿605固定連接,活動板803頂部的前側開設有滑動槽804,滑動槽804的內腔設置有滑動桿805,滑動桿805的頂部與按壓柱8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聯泵式油缸動力馬達,包括馬達本體(1)和傳動件(2),所述傳動件(2)設置于馬達本體(1)的頂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件(2)底部的兩側均固定連接有定位塊(3),所述馬達本體(1)頂部的兩側均開設有與定位塊(3)配合使用的定位槽(4),所述定位塊(3)內腔開設有活動槽(5),所述活動槽(5)內腔的頂部設置有固定機構(6),所述定位槽(4)內腔的前側和后側均開設有與固定機構(6)配合使用的固定槽(7),所述活動槽(5)內腔的頂部設置有與固定機構(6)配合使用的控制機構(8)。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聯泵式油缸動力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機構(6)包括彈簧(601),所述彈簧(601)的前側和后側均固定連接有限位板(602),所述限位板(602)遠離彈簧(601)的一側固定連接有固定塊(603),所述固定塊(603)靠近固定槽(7)的一側貫穿定位塊(3)并延伸至固定槽(7)的內腔,所述限位板(602)的頂部開設有滑槽(604),所述滑槽(604)的內腔設置有與控制機構(8)配合使用的滑桿(605)。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雙聯泵式油缸動力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機構(8)包括定位柱(801),右側所述定位柱(801)的右側套設有按壓柱(802),所述按壓柱(802)的頂部設置有活動板(803),所述活動板(803)底部的前側和后側...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士峰,鄭奎華,李石陶,
申請(專利權)人:河北力頓液壓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