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動力電池總成與后地板總成連接結構,包括后地板總成和安裝在所述后地板總成上的動力電池總成;所述動力電池總成包括動力電池本體、兩個前支耳以及多個后支耳,兩個所述前支耳分別設置在所述動力電池本體的前部的左右兩側,多個所述后支耳沿左右方向間隔設置在所述動力電池本體的后部的頂部,并且多個所述后支耳均向上且向后凸出于所述動力電池本體;所述后地板總成包括后地板面板,還包括與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側連接的前安裝點加強件、后安裝點加強件、后地板前橫梁以及電池包加強梁組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保證動力電池的安裝穩定性,改善汽車NVH性能,提升后地板總成的動剛度,提升碰撞安全性能。提升碰撞安全性能。提升碰撞安全性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動力電池總成與后地板總成連接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汽車車體,具體涉及一種動力電池總成與后地板總成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0002]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人們的購車意愿逐漸向混合動力汽車或者純電動汽車傾斜,油電混動的市占率穩步上升。其中搭載了HEV動力的車型不僅滿足了用戶的里程焦慮,最重要的是HEV混動車型是不需要外接充電裝置補能的,這就解決了充電排隊、充電麻煩等用戶痛點,并且實現了油耗的大幅下降,所以受到市場青睞。但是由于HEV動力電池的體積大且重量重,對于安裝穩定性、碰撞安全性能、車體動剛度以及NVH性能均提出了較高的需求。
[0003]CN203306113U公開了一種電動乘用車后地板結構,包括后地板骨架,后地板骨架上焊接有前部后地板和后部后地板,后地板骨架包括后地板左邊縱梁和后地板右邊縱梁,后地板左邊縱梁和后地板右邊縱梁之間設有后地板前橫梁、后地板中橫梁和后地板后橫梁,在后地板左邊縱梁和后地板右邊縱梁上設有電池包固定點。該電動乘用車后地板結構中,對稱設置的后地板左邊縱梁、后地板右邊縱梁及后地板前橫梁、后地板中橫梁和后地板后橫梁共同構成后地板骨架為框架式結構,不僅保證了較高的電池固定點強度,又能增強車身性能,提高車身的彎曲剛度、扭轉剛度。毋庸置疑,上述專利文獻公開的技術方案是所屬
的一種有益的嘗試。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有鑒于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動力電池總成與后地板總成連接結構,能夠保證動力電池的安裝穩定性,改善汽車NVH性能,提升后地板總成的動剛度,提升碰撞安全性能。
[0005]本技術中的一種動力電池總成與后地板總成連接結構,包括后地板總成和安裝在所述后地板總成上的動力電池總成;
[0006]所述動力電池總成包括動力電池本體、兩個前支耳以及多個后支耳,兩個所述前支耳分別設置在所述動力電池本體的前部的左右兩側,多個所述后支耳沿左右方向間隔設置在所述動力電池本體的后部的頂部,并且多個所述后支耳均向上且向后凸出于所述動力電池本體;
[0007]所述后地板總成包括后地板面板,還包括與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側連接的前安裝點加強件、后安裝點加強件、后地板前橫梁以及電池包加強梁組件;
[0008]所述后地板面板上設置有用于容納所述動力電池總成的電池凹倉,所述電池凹倉的前后兩側分別設置有向上凸出于的前安裝凸臺以及后安裝凸臺,所述前支耳與所述前安裝凸臺相抵靠,所述后支耳與所述后安裝凸臺相抵靠;
[0009]所述后地板前橫梁與前安裝凸臺之間形成第一空腔,所述前安裝點加強件設置在所述第一空腔中,所述前支耳通過螺栓與所述前安裝凸臺以及前安裝點加強件連接;所述
電池包加強梁組件與后安裝凸臺之間形成第二空腔,所述后安裝點加強件設置在所述第二空腔中,所述后支耳通過螺栓與所述后安裝凸臺以及后安裝點加強件連接。
[0010]進一步,所述后安裝點加強件包括后加強件以及設置在所述后加強件的遠離所述后地板面板一側的第二預焊螺母,所述后安裝凸臺以及后加強件上對應所述第二預焊螺母的位置設置有第二過孔。
[0011]進一步,所述后加強件包括第二橫板以及與所述第二橫板的前側連接的第二斜板;所述第二橫板與后安裝凸臺相抵靠,所述第二過孔以及第二預焊螺母均設置在所述第二橫板上;所述第二斜板的下部與后安裝凸臺相抵靠,所述第二斜板的上部與后安裝凸臺之間形成第三空腔。
[0012]進一步,所述前安裝點加強件包括前加強件以及設置在所述前加強件的遠離所述后地板面板一側的第一預焊螺母,所述后地板面板以及前加強件上對應所述第一預焊螺母的位置設置有第一過孔。
[0013]進一步,所述前加強件包括包括第一橫板以及與所述第一橫板的后側連接的第一斜板;所述第一斜板以及第二斜板均與所述前安裝凸臺相抵靠,所述第一過孔以及第一預焊螺母均設置在所述第一橫板上。
[0014]進一步,所述電池包加強梁組件包括電池包加強梁本體以及分別設置在所述電池包加強梁本體的左右兩端的兩個加強梁連接件。
[0015]進一步,還包括與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側連接的兩個車體縱梁,所述后地板前橫梁的左右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車體縱梁連接,所述電池包加強梁組件的左右兩端分別與兩個所述車體縱梁連接。
[0016]進一步,還包括與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側連接的多個前橫梁連接件,多個所述前橫梁連接件的長度方向沿前后方向,多個所述前橫梁連接件沿左右方向間隔設置,多個所述前橫梁連接件的后端均與所述后地板前橫梁連接。
[0017]進一步,還包括與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側連接的后地板第一后橫梁以及后地板第二后橫梁,所述后地板第一后橫梁以及后地板第二后橫梁的長度方向沿左右方向,所述后地板第一后橫梁以及后地板第二后橫梁均沿前后方向間隔設置在所述電池包加強梁組件的后方。
[0018]進一步,所述電池凹倉的下側設置有線束過孔加強件,所述電池凹倉以及線束過孔加強件上均開設有線束過孔。
[0019]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0020]1、本技術的多個后支耳均向上凸出于動力電池本體,從而使動力電池本體的上端面平行且低于后安裝凸臺的上端面,能夠使動力電池總成的上端面與汽車車體結構間留有足夠的安全間隙,另外,多個后支耳均向上凸出于動力電池本體,能夠使動力電池本體的后端面與后安裝凸臺之間也留有足夠的安全間隙;
[0021]2、本技術的前安裝點加強件以及后地板前橫梁能夠對前安裝凸臺的強度進行加強,后安裝點加強件以及電池包加強梁組件能夠對前安裝凸臺的強度進行加強,從而能夠提高前支耳以及后支耳的安裝穩定性,進而保證動力電池的安裝穩定性,能夠改善汽車NVH性能;
[0022]3、本技術能夠大幅度提升后地板總成的動剛度,提升碰撞安全性能;
[0023]4、本專利技術能夠便于電池線束的安裝和通過,線束過孔加強件能夠對線束過孔的周邊區域進行加強。
附圖說明
[0024]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技術提供如下附圖進行說明:
[0025]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2為本技術的爆炸示意圖;
[0027]圖3為本技術的后地板總成的結構示意圖(從上方觀測);
[0028]圖4為本技術的后地板總成的結構示意圖(從下方觀測);
[0029]圖5為本技術的前安裝點加強件的周邊的截面示意圖;
[0030]圖6為本技術的后安裝點加強件的周邊的截面示意圖。
[0031]附圖中標記如下:
[0032]1?
后地板總成,11
?
后地板面板,111
?
電池凹倉,112
?
前安裝凸臺,113
?
后安裝凸臺,114
?
線束過孔加強件,115
?
線束過孔,12
?
前安裝點加強件,121
?
前加強件,1211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動力電池總成與后地板總成連接結構,包括后地板總成(1)和安裝在所述后地板總成(1)上的動力電池總成(2),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電池總成(2)包括動力電池本體(21)、兩個前支耳(22)以及多個后支耳(23),兩個所述前支耳(22)分別設置在所述動力電池本體(21)的前部的左右兩側,多個所述后支耳(23)沿左右方向間隔設置在所述動力電池本體(21)的后部的頂部,并且多個所述后支耳(23)均向上且向后凸出于所述動力電池本體(21);所述后地板總成(1)包括后地板面板(11),還包括與所述后地板面板(11)的下側連接的前安裝點加強件(12)、后安裝點加強件(13)、后地板前橫梁(14)以及電池包加強梁組件(15);所述后地板面板(11)上設置有用于容納所述動力電池總成(2)的電池凹倉(111),所述電池凹倉(111)的前后兩側分別設置有向上凸出于的前安裝凸臺(112)以及后安裝凸臺(113),所述前支耳(22)與所述前安裝凸臺(112)相抵靠,所述后支耳(23)與所述后安裝凸臺(113)相抵靠;所述后地板前橫梁(14)與前安裝凸臺(112)之間形成第一空腔(41),所述前安裝點加強件(12)設置在所述第一空腔(41)中,所述前支耳(22)通過螺栓(3)與所述前安裝凸臺(112)以及前安裝點加強件(12)連接;所述電池包加強梁組件(15)與后安裝凸臺(113)之間形成第二空腔(42),所述后安裝點加強件(13)設置在所述第二空腔(42)中,所述后支耳(23)通過螺栓(3)與所述后安裝凸臺(113)以及后安裝點加強件(13)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電池總成與后地板總成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安裝點加強件(13)包括后加強件(131)以及設置在所述后加強件(131)的遠離所述后地板面板(11)一側的第二預焊螺母(132),所述后安裝凸臺(113)以及后加強件(131)上對應所述第二預焊螺母(132)的位置設置有第二過孔。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電池總成與后地板總成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加強件(131)包括第二橫板(1311)以及與所述第二橫板(1311)的前側連接的第二斜板(1312);所述第二橫板(1311)與后安裝凸臺(113)相抵靠,所述第二過孔以及第二預焊螺母(132)均設置在所述第二橫板(1311)上;所述第二斜板(1312)的下部與后安裝凸臺(113)相抵靠,所述第二斜板(1312)的上部與后安裝凸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龍順,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