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的一種發電機散熱系統,屬于發電機技術領域;包括冷卻箱、冷卻管、出流管、冷風機、冷風管、防塵蓋、側壁防塵網、發電機體、設備框、散熱風扇;出流管與冷卻箱連通,出流管與冷卻管相連通;冷卻管穿入設備框,將發電機體均勻纏繞后穿出設備框,與冷卻箱連通;設備框兩個側壁上設置有散熱風扇;側壁防塵網置于設備框外側,將散熱風扇覆蓋;防塵蓋置于側壁防塵網上,冷風機位于設備框一側,冷風機輸出為冷風管,且冷風管與防塵蓋連通;通過水冷、風冷兩種方式結合,提高了散熱效率,并設置防塵網,防止灰塵積累影響散熱效果,解決了散熱效率低的問題。熱效率低的問題。熱效率低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發電機散熱系統
[0001]本技術提供一種發電機散熱系統,屬于發電機
技術介紹
[0002]對于大型的發電機,在工作時會散發大量的熱量,因此需要良好的散熱系統,普通的風扇散熱已經不能滿足散熱效率的需要,因此需要一種更迅速、效率更高的散熱方式;為了散熱,發電機體內不可能為封閉的結構,外界的灰塵會從散熱孔等結構進入發電機體內,時間一長會影響散熱,因此,需要一種更高效的散熱系統,且具有很好的防塵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提供的一種發電機散熱系統,結構簡單,通過水冷、風冷兩種方式結合,提高了散熱效率,并設置防塵網,防止灰塵積累影響散熱效果,解決了散熱效率低的問題。
[0004]本技術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所提出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發電機散熱系統,包括冷卻箱、冷卻管、出流管、連接器、閥門、冷風機、冷風管、防塵蓋、側壁防塵網、發電機體、散熱孔、上壁防塵網、設備框、散熱風扇;出流管與冷卻箱連通,出流管與冷卻管通過連接器固定連接,且出流管與冷卻管相連通;連接器上設置有閥門;冷卻管穿入設備框,將發電機體均勻纏繞后穿出設備框,與冷卻箱連通;設備框兩個側壁設置有風扇孔,兩個散熱風扇分別置于兩個風扇孔中,且散熱風扇與設備框固定連接;側壁防塵網置于設備框外側,將散熱風扇覆蓋,且側壁防塵網與設備框固定連接;防塵蓋置于側壁防塵網上,且防塵蓋與側壁防塵網固定連接;冷風機位于設備框一側,冷風機輸出為冷風管,且冷風管與防塵蓋連通;設備框上壁設置有凹槽,凹槽底部設置有散熱孔,散熱孔貫穿上壁與設備框內部連通;上壁防塵網置于設備框上壁的凹槽內,將散熱孔覆蓋,且上壁防塵網與設備框固定連接;
[0005]所述冷卻箱底部設置有水泵,且水泵與冷卻箱固定連接,所述出流管與所述水泵連通;所述冷卻箱上壁設置有注入孔,且注入孔與冷卻箱固定連接;所述冷卻箱底面設置螺塞,螺塞與冷卻箱螺接;
[0006]所述冷卻箱側壁設置有溫度計,且所述冷卻箱內存放有冷卻液,冷卻液的高度高于溫度計的高度;
[0007]所述冷卻管為方形管道;
[0008]所述側壁防塵網與設備框的固定連接方式為螺釘連接;
[0009]所述冷風機一側的散熱風扇的風向為從所述設備框外側吹向所述設備框內側;遠離冷風機一側的散熱風扇的風向為從所述設備框內側吹向所述設備框外側。
[0010]本技術的有益效果:
[0011]1、冷卻管穿入設備框,將發電機體均勻纏繞后穿出設備框,與冷卻箱連通;與傳統風扇散熱的方式相比,采用循環水冷的方式,散熱更快,且冷卻管為方形管道的設計增大了冷卻管與發電機體的接觸面接,導熱更快,增強了散熱效率。
[0012]2、冷風機輸出為冷風管,且冷風管與防塵蓋連通,且冷風機一側的散熱風扇的風向為從設備框外側吹向設備框內側,冷風機輸出冷風,使得吹進設備框內的風為冷風,增強了散熱效果;側壁防塵網置于設備框外側,將散熱風扇覆蓋,上壁防塵網置于設備框上壁的凹槽內,將散熱孔覆蓋,兩個防塵網的設置能夠很好的阻止灰塵從外界進入設備框,避免因為灰塵的積累影響散熱效果;同時側壁防塵網與設備框的固定連接方式為螺釘連接,拆卸更方便。
[0013]3、冷卻箱側壁設置有溫度計,能夠實時觀測到冷卻箱內冷卻液的溫度;冷卻箱底面設置螺塞,更換冷卻液更方便。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技術一種發電機散熱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技術一種發電機散熱系統的冷卻箱示意圖。
[0016]1、冷卻箱;2、冷卻管;3、出流管;4、連接器;5、閥門;6、冷風機;7、冷風管;8、防塵蓋;9、側壁防塵網;10、發電機體;11、散熱孔;12、上壁防塵網;13、設備框;14、散熱風扇;15、注入孔;16、水泵;17、螺塞;18、溫度計。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
[0018]根據圖1
?
2所示: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發電機散熱系統:包括冷卻箱1、冷卻管2、出流管3、連接器4、閥門5、冷風機6、冷風管7、防塵蓋8、側壁防塵網9、發電機體10、散熱孔11、上壁防塵網12、設備框13、散熱風扇14;出流管3與冷卻箱1連通,出流管3與冷卻管2通過連接器4固定連接,且出流管3與冷卻管2相連通;連接器4上設置有閥門5;冷卻管2穿入設備框13,將發電機體10均勻纏繞后穿出設備框13,與冷卻箱1連通;設備框13兩個側壁設置有風扇孔,兩個散熱風扇14分別置于兩個風扇孔中,且散熱風扇14與設備框13固定連接;側壁防塵網9置于設備框13外側,將散熱風扇14覆蓋,且側壁防塵網9與設備框13固定連接;防塵蓋8置于側壁防塵網9上,且防塵蓋8與側壁防塵網9固定連接;冷風機6位于設備框13一側,冷風機6輸出為冷風管7,且冷風管7與防塵蓋8連通;設備框13上壁設置有凹槽,凹槽底部設置有散熱孔11,散熱孔11貫穿上壁與設備框13內部連通;上壁防塵網12置于設備框13上壁的凹槽內,將散熱孔11覆蓋,且上壁防塵網12與設備框13固定連接;冷卻箱1底部設置有水泵16,且水泵16與冷卻箱1固定連接,出流管3與水泵16連通;冷卻箱1上壁設置有注入孔15,且注入孔15與冷卻箱1固定連接;冷卻箱1底面設置螺塞17,螺塞17與冷卻箱1螺接;冷卻箱1側壁設置有溫度計18,且冷卻箱1內存放有冷卻液,冷卻液的高度高于溫度計18的高度;冷卻管2為方形管道;側壁防塵網9與設備框13的固定連接方式為螺釘連接;冷風機6一側的散熱風扇14的風向為從設備框13外側吹向設備框13內側;遠離冷風機6一側的散熱風扇14的風向為從設備框13內側吹向設備框13外側。
[0019]本技術的原理
[0020]從注入孔向冷卻箱內注入冷卻液,打開閥門,啟動水泵,冷卻液受到水泵壓力的作用流出,流經出流管、冷卻管,冷卻管纏繞在發電機體上,冷卻液將發電機體的熱量吸走后循環到冷卻箱內;冷風機吹出冷風,經過冷風管進入到防塵蓋內,靠近冷風機一側的散熱風
扇將冷風吹進設備框,冷風在設備框內流動吸收熱量后,再經遠離冷風機一側的散熱風扇吹出,兩個風扇對流使熱氣迅速流出,大大提高了散熱效率;設備箱上壁的散熱孔也能對散熱起到輔助作用。
[0021]以上對本技術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這種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之一,實際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此。總而言之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技術創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構方式及實施例,均應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發電機散熱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卻箱(1)、冷卻管(2)、出流管(3)、連接器(4)、閥門(5)、冷風機(6)、冷風管(7)、防塵蓋(8)、側壁防塵網(9)、發電機體(10)、散熱孔(11)、上壁防塵網(12)、設備框(13)、散熱風扇(14);出流管(3)與冷卻箱(1)連通,出流管(3)與冷卻管(2)通過連接器(4)固定連接,且出流管(3)與冷卻管(2)相連通;連接器(4)上設置有閥門(5);冷卻管(2)穿入設備框(13),將發電機體(10)均勻纏繞后穿出設備框(13),與冷卻箱(1)連通;設備框(13)兩個側壁設置有風扇孔,兩個散熱風扇(14)分別置于兩個風扇孔中,且散熱風扇(14)與設備框(13)固定連接;側壁防塵網(9)置于設備框(13)外側,將散熱風扇(14)覆蓋,且側壁防塵網(9)與設備框(13)固定連接;防塵蓋(8)置于側壁防塵網(9)上,且防塵蓋(8)與側壁防塵網(9)固定連接;冷風機(6)位于設備框(13)一側,冷風機(6)輸出為冷風管(7),且冷風管(7)與防塵蓋(8)連通;設備框(13)上壁設置有凹槽,凹槽底部設置有散熱孔(11),散熱孔(11)貫穿上壁與設備框(13)內部連通;上壁防塵網(12)置于設備框...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勇,周天波,
申請(專利權)人:濟南曙光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