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包括裝置主體,裝置主體為四棱柱管道,四棱柱管道的一端密封,另一端開口作為第一進風口。本均風裝置通過安裝在折彎部處均風板,且均風板位于出風口處,構成均風通道,相比于現有技術提高風均勻性、制造更加方便、減小成本;通過設置將第一進風口所在的平面與后面板呈一定的角度,使得裝置主體內部形成壓力一致的正壓腔室,進而減小了通風阻力,進而提高了烘干定型設備的熱風使用能效;通過設置相鄰的兩個第二進風口之間的開口方向相反,使得噴出的風呈波峰波谷狀連續出風,提高風的連續性,滿足織物烘干定型均勻一致,無盲區死角,提高產品的成品率。品的成品率。品的成品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
[0001]本技術屬于烘干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現今紡織印染行業烘干定型類設備,常見均風裝置的出風孔的結構形式有交錯沖壓孔、交錯長方孔、交錯圓孔和異形孔等。這種開孔率較小,同時均風效果較差,對均風度和烘干定型設備的能效轉換率較低,對均風度和能源指標要求不高的場合,此類均風裝置完全滿足要求,但是對于一些對均風度和能效轉換率要求較高的場合,傳統的噴風均風裝置已經滿足不了。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解決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提出一種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0005]本技術提出的一種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安裝于烘干定型設備烘箱內部的出風口處,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包括裝置主體,裝置主體為四棱柱管道,四棱柱管道的一端密封,另一端開口作為第一進風口。
[0006]四棱柱管道的前面板上開設有沿四棱柱管道長度方向的至少一條凹槽作為出風口,且四棱柱管道的后面板和上下面板密封。
[0007]出風口上下側的前面板分別向內折彎形成第一折彎件和第二折彎件,第一折彎件和第二折彎件構成折彎部,折彎部垂直于前面板的一側預留有折彎部的第二進風口。
[0008]折彎部中設置有均風板,均風板呈波浪形,均風板的兩側面分別固定在折彎部的內側,均風板與前面板垂直,構成均風通道。
[0009]優選地,第一折彎件呈直板形,第二折彎板呈L形,且第一折彎件和第二折彎件之間形成第二進風口。
[0010]優選地,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還包括控風板,控風板安裝于第一進風口的端口部,且控風板的尺寸小于第一進風口的尺寸。
[0011]優選地,控風板靠近前面板的一側設置,且與前面板齊平。
[0012]優選地,第一進風口在的平面與四棱柱管道的后面板成的角度為 80
?
90度。
[0013]優選地,第一進風口的尺寸大于四棱柱管道遠離第一進風口一端的尺寸。
[0014]優選地,均風板垂直于前面板方向的長度為30
?
60mm。
[0015]優選地,各出風口相互平行設置。
[0016]優選地,相鄰的兩個折彎部的第二進風口方向相反。
[0017]優選地,均風板沿著四棱柱管道長度方向的長度與出風口沿著四棱柱管道長度方向的長度相匹配。
[0018]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
[0019]1、本均風裝置通過安裝在折彎部處均風板,且均風板位于出風口處,構成均風通道,相比于現有技術直接在均風裝置上開孔,提高風均勻性,且相比于直接在均風裝置上做同等深度的沖壓拉伸孔,制造更加方便、減小成本;
[0020]2、本均風裝置通過設置將第一進風口所在的平面與后面板呈一定的角度,使得裝置主體的容積由右至左減小,并有效將進風動壓轉化為靜壓,并實現風壓從右至左初步分配一致,且通過均風板與出風口構成的均風通道,使得開孔率更大,通風阻力更小,有效的降低了均風裝置的風阻,顯著的提高了風量,進而提高了烘干定型設備的熱風使用能效;
[0021]3、本均風裝置通過設置相鄰的兩個第二進風口之間的開口方向相反,使得噴出的風呈波峰波谷狀連續出風,提高風的連續性,相對于現有技術中在均風裝置上開孔,提高出風的連續性,滿足織物烘干定型均勻一致,無盲區死角,提高產品的成品率。
附圖說明
[0022]圖1為本技術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的第一視角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為本技術圖1的A處放大圖;
[0024]圖3為本技術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的局部示意圖;
[0025]圖4為本技術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的第二視角平面示意圖;
[0026]圖5為本技術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的第三視角平面示意圖;
[0027]圖6為本技術均風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8]附圖標記說明:1、裝置主體;11、前面板;12、后面板;2、第一進風口;3、出風口;4、折彎部;41、第一折彎件;42、第二折彎件;5、第二進風口;6、均風板;7、密封板;8、控風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0030]需要說明的是,當組件被稱為與另一個組件“連接”時,它可以直接與另一個組件連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組件。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申請的
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請。
[0031]如圖1
?
6所示,一種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安裝于烘干定型設備烘箱內部的出風口處,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包括裝置主體1,裝置主體1 為四棱柱管道,四棱柱管道的一端密封,另一端開口作為第一進風口2。
[0032]四棱柱管道的前面板11上開設有沿四棱柱管道長度方向的至少一條凹槽作為出風口3,且四棱柱管道的后面板12和上下面板密封。
[0033]出風口3上下側的前面板11分別向內折彎形成第一折彎件41和第二折彎件42,第一折彎件41和第二折彎件42構成折彎部4,折彎部4垂直于前面板11的一側預留有折彎部4的第二進風口5。
[0034]折彎部4中設置有均風板6,均風板6呈波浪形,均風板6的兩側面分別固定在折彎
部4的內側,均風板6與前面板11垂直,構成均風通道。
[0035]具體為,需要說明的是,均風裝置安裝于烘干定型設備烘箱內部的出風口處,即烘干定型設備烘箱內部的出風口與均風裝置的第一進風口2對接。在具體使用過程中,織物位于兩個均風裝置之間,且兩個均風裝置的出風口3都對著織物。以圖1為例,第一進風口2(第一進風口2呈矩形,但不具體的形狀限制)位于四棱柱管道的右側,四棱柱管道的左側為密封,且通過密封板7進行密封,前面板11為四棱柱管道的前側壁,后面板12 為四棱柱管道的后側壁。出風口3的上下側的前面板11分別向四棱柱管道內部折彎,第一折彎件41和第二折彎件42之間預留有進入折彎部4的第二進風口5,通過這樣的折彎,制造更加方便,且提高整體均風裝置的強度,出風口3沿著上下方向的寬度為6
?
12mm,但具體寬度不作限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且出風口3的寬度決定著通風風量、出風口3的出風風速以及出風壓力大小。均風板6的上下兩側面分別與折彎部4的內壁固定連接,實現對均風板6的支撐,均風板6是經過特種裝備擠壓成型,均風板6的波浪形可以是正弦余弦波形(即瓦楞形,如圖6所示),也可以是鋸齒形(圖中沒有示出),其主要作用是均分風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安裝于烘干定型設備烘箱內部的出風口處,其特征在于:所述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包括裝置主體(1),所述裝置主體(1)為四棱柱管道,所述四棱柱管道的一端密封,另一端開口作為第一進風口(2);所述四棱柱管道的前面板(11)上開設有沿所述四棱柱管道長度方向的至少一條凹槽作為出風口(3),且所述四棱柱管道的后面板(12)和上下面板密封;所述出風口(3)上下側的前面板(11)分別向內折彎形成第一折彎件(41)和第二折彎件(42),所述第一折彎件(41)和第二折彎件(42)構成折彎部(4),所述折彎部(4)垂直于所述前面板(11)的一側預留有折彎部(4)的第二進風口(5);所述折彎部(4)中設置有均風板(6),所述均風板(6)呈波浪形,所述均風板(6)的兩側面分別固定在折彎部(4)的內側,所述均風板(6)與前面板(11)垂直,構成均風通道。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彎件(41)呈直板形,所述第二折彎板呈L形,且所述第一折彎件(41)和第二折彎件(42)之間形成第二進風口(5)。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染烘房高效均風裝置還包括控風板(8),所述控風板(8)...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川凌,李洪奇,王沅,夏光梅,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纖科紡織產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