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改進型防擦傷擺塊模具,特別涉及模具技術設備領域,包括上模座及下模座,上模座下方依次連接有上墊板、上夾板、止擋板及脫料板,下模座上方依次連接有下模板及下墊板,脫料板中間位置設有擺塊組件,下模座內部向上設有復位彈簧、復位頂桿,上模座內部向下設有綠色重載彈簧、支撐頂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擴大了擺塊基座,使其延伸至料帶外面,并將伸出部分加高與脫料板下平面對齊,確保模具閉死時滑塊基座不會被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頂動,確保擺塊轉動點不會移動從而確保產品角度穩定;取消擺塊上的復位彈簧,增加下模復位頂桿及復位彈簧,避免擺塊上的彈簧較小力量較輕高速生產時無法正常復位引起產品角度不穩。速生產時無法正常復位引起產品角度不穩。速生產時無法正常復位引起產品角度不穩。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改進型防擦傷擺塊模具
[0001]本技術模具技術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改進型防擦傷擺塊模具。
技術介紹
[0002]貼片電容金屬支架的材料為鐵鎳合金,生產工藝為將料帶預鍍錫后潔凈沖壓,再清洗后包裝出貨。目前在生產時,現有模具的擺塊與插刀的接觸面積僅小,導致插刀磨損很快,易產生較大的間隙引起折彎角度不穩,擺塊的受力點離成型位置距離較遠,成型力度不足,擺塊折彎的角度受沖床下死點的波動影響較大。上述原因導致角度散差達3
°
,而產品要求折彎角度公差為0到
?2°
,因此導致量產時產品的成品率較低,而鐵鎳合金預鍍錫料帶價格昂貴,導致產品的利潤遠遠達不到預期。為此,提出了專利號ZL201822193992.0的“一種高穩定高壽命擺塊模具”。
[0003]但是在我司長期使用該模具的過程中,又發現該模具存在其他方面的缺陷,存在如:插刀裝配于上夾板上并用螺絲及壓板固定,擺塊基座裝配于脫板上并用掛臺精密限位防止其上下躥動,擺塊通過鉸鏈與擺塊基座連接,被模板型腔孔限制前后的移動。2.當滑塊下行帶動模具上模向下運動脫料板接觸下模板,擺塊基座壓緊材料,上模繼續下行插刀接觸擺塊推動擺塊向中間擺動,推動材料折彎至滑塊下行至下死點,完成折彎后,沖床滑塊上行帶動上模上行、插刀上行離開擺塊,這種方式容易出現沖床下死點飄動引起的插刀不到位引起的產品角度不穩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4](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5]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為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能夠合理制造并使用的一種改進型防擦傷擺塊模具。
[0006](2)技術方案
[0007]為了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技術提供了這樣一種改進型防擦傷擺塊模具,包括上模座及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下方依次連接有上墊板、上夾板、止擋板及脫料板,所述下模座上方依次連接有下模板及下墊板,所述上夾板中間部位上裝配有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所述脫料板中間位置設有擺塊組件,所述下模板中間位置設有下折彎入子,所述下折彎入子位于所述擺塊組件正下方,所述下模座內部向上設有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向上設有復位頂桿,復位頂桿頂承在所述擺塊組件下方,所述上模座內部向下設有綠色重載彈簧,所述綠色重載彈簧的底端設有支撐頂桿,所述支撐頂桿頂承在所述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頂端。
[0008]優選地,所述擺塊組件包括擺塊基座,所述擺塊連接在所述擺塊基座上。
[0009]優選地,所述復位彈簧和復位頂桿共同直立安裝在所述下模座、下墊板和下模板內部,所述復位頂桿頂承在所述擺塊的底部。
[0010]優選地,所述綠色重載彈簧和支撐頂桿共同直立安裝在所述上模座和上墊板內
部。
[0011]優選地,所述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穿過所述止擋板設于所述擺塊組件的兩側。
[0012]優選地,所述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的底端均設有斜口,所述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對稱設于所述擺塊組件的兩側,所述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的斜口分別與梯形狀所述擺塊的兩斜邊相平行。
[0013]優選地,所述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均通過螺絲裝配在所述上夾板上。
[0014]優選地,所述螺絲與所述上夾板之間還設有壓板。
[0015](3)有益效果
[0016]本技術具有以下優點:本技術在原有的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的基礎上增加支撐頂桿及綠色重載彈簧,確保模具閉死時,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能下降到最下點,這樣可消除沖床下死點飄動引起的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不到位引起的產品角度不穩的問題;本技術擴大了擺塊基座,使其延伸至料帶外面,并將伸出部分加高與脫料板下平面對齊,確保模具閉死時滑塊基座不會被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頂動,確保擺塊轉動點不會移動從而確保產品角度穩定;本技術取消擺塊上的復位彈簧,增加下模復位頂桿及復位彈簧,這樣可以避免擺塊上的彈簧較小力量較輕高速生產時無法正常復位引起產品角度不穩。
附圖說明
[0017]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其中:
[0018]圖1為本技術改進型防擦傷擺塊模具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9]附圖標記為:上模座1、上墊板2、上夾板3、止擋板4、脫料板5、下模板6、下墊板7、第一插刀8、第二插刀9、螺絲10、壓板11、下折彎入子12、擺塊基座13、擺塊14、復位彈簧15、復位頂桿16、綠色重載彈簧17、支撐頂桿18、下模座20。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0021]實施例:
[0022]請參閱圖1所示,是本技術的一種改進型防擦傷擺塊模具,包括上模座1及下模座20,上模座1下方依次連接有上墊板2、上夾板3、止擋板4及脫料板5,下模座20上方依次連接有下模板6及下墊板7,上夾板3中間部位上裝配有第一插刀8和第二插刀9,脫料板5中間位置設有擺塊組件,下模板6中間位置設有下折彎入子12,下折彎入子12位于擺塊組件正下方,下模座20內部向上設有復位彈簧15,復位彈簧15向上設有復位頂桿16,復位頂桿16頂承在擺塊組件下方,上模座1內部向下設有綠色重載彈簧16,綠色重載彈簧16的底端設有支撐頂桿17,綠色重載彈簧16和支撐頂桿17共同直立安裝在上模座1和上墊板2內部,支撐頂桿17頂承在第一插刀8和第二插刀9頂端,在第一插刀8和第二插刀9上端增加支撐頂桿17及綠色重載彈簧16,確保模具閉死時第一插刀8和第二插刀9能下降到最下點,這樣可消除沖床下死點飄動引起的插刀(第一插刀8和第二插刀9)不到位引起的產品角度不穩。
[0023]擺塊組件包括擺塊基座13,擺塊14連接在擺塊基座13上,復位彈簧15和復位頂桿
16共同直立安裝在下模座20、下墊板7和下模板6內部,復位頂桿16頂承在擺塊14的底部,在本技術中擴大了擺塊基座13延伸至料帶外面,并將伸出部分加高與脫料板5下平面對齊,確保模具閉死時,滑塊基座不會被插刀頂動,確保擺塊14轉動點不會移動從而確保產品角度穩定;取消擺塊14上的復位彈簧15,增加下模復位頂桿16及復位彈簧15,這樣可以避免擺塊14上的彈簧較小力量較輕高速生產時無法正常復位引起產品角度不穩。
[0024]本技術在使用時,當沖床滑塊帶動上模座向下運動使脫料板接觸下模板,擺塊基座壓緊材料,上模座繼續下行插刀接觸擺塊推動擺塊向中間擺動,推動材料折彎至滑塊下行至下死點,在插刀的上方增加的支撐頂桿和綠色重載彈簧能夠確保模具閉死時,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能夠下降到最低點,以便消除下降至死點時飄動引起的產品角度不穩定的情況,完成折彎后,沖床滑塊上行帶動上模座上行,插刀上行離開擺塊,下模的復位頂桿及復位彈簧,向上抵頂,避免了原裝置上,擺塊上的彈簧較小力量較輕高速生產時無法正常復位引起產品角度不穩的情況,上模座繼續上行,帶動脫料板上行至沖床滑塊回至上死點,完成一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改進型防擦傷擺塊模具,包括上模座及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下方依次連接有上墊板、上夾板、止擋板及脫料板,所述下模座上方依次連接有下模板及下墊板,所述上夾板中間部位上裝配有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所述脫料板中間位置設有擺塊組件,所述下模板中間位置設有下折彎入子,所述下折彎入子位于所述擺塊組件正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內部向上設有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向上設有復位頂桿,復位頂桿頂承在所述擺塊組件下方,所述上模座內部向下設有綠色重載彈簧,所述綠色重載彈簧的底端設有支撐頂桿,所述支撐頂桿頂承在所述第一插刀和第二插刀頂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進型防擦傷擺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擺塊組件包括擺塊基座,所述擺塊連接在所述擺塊基座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改進型防擦傷擺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彈簧和復位頂桿共同直立安裝在所述下模座、下墊板和下模板內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保貴,林志鵬,覃剛,
申請(專利權)人:廈門煒霖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