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包括管體、內桿體、固定環、端套、側撐桿、加固桿、內液壓結構和第一內槽,所述管體的內部中心位置設置有內桿體,所述內桿體的表面中部固定安裝有固定環,所述內桿體的兩端均設置有端套,所述端套的外壁兩側均設置有側撐桿,兩個所述側撐桿之間安裝有加固桿,所述固定環的外壁兩側與管體內壁兩側之間設置有內液壓結構,所述管體內壁兩側均開設有第一內槽。該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通過在管道內部設置內液壓結構,能夠為管體內部提供支撐作用的同時,還給在裝置內部提供一個緩沖的作用力,避免管體受壓時內部支撐過硬使管體輕易受損。過硬使管體輕易受損。過硬使管體輕易受損。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彎管加工
,具體涉及一種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
技術介紹
[0002]3PE防腐鋼管母材包括無縫鋼管,螺旋鋼管和直縫鋼管,三層結構的聚乙烯(3PE)防腐涂層以其良好的抗腐蝕性、抗水氣滲透性以及力學性能等,在石油管道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3PE防腐鋼管一防腐層對于埋地管道的壽命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樣材質的管道,有的埋在地下幾十年不腐蝕,有的幾年就發生泄露,就是因為它們采用了不同的外防腐層。
[0003]現有的冷帶熱纏3PE防腐彎管在使用中常常會受到外部沖擊力的作用導致輕易的變形,內部不具備液壓結構的支撐功能,例如申請號為CN202121630641.7公開的一種管道內部支撐裝置,包括連接塊和支撐件,所述支撐件設置在所述連接塊上?,F有的該種管內支撐裝置在使用時,內部僅依靠支撐桿和套管之間采用的螺紋連接方式加固支撐,使內部支撐增加了硬度性,當管道受到擠壓使會由于內部的支撐不具緩沖性而輕易的受損,內部缺少液壓緩沖力。
[0004]因此,專利技術一種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來解決上述問題很有必要。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以解決技術中常常會受到外部沖擊力的作用導致輕易的變形,內部不具備液壓結構的支撐功能的問題,現有的該種管內支撐裝置在使用時,內部僅依靠支撐桿和套管之間采用的螺紋連接方式加固支撐,使內部支撐增加了硬度性,當管道受到擠壓使會由于內部的支撐不具緩沖性而輕易的受損,內部缺少液壓緩沖力。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包括管體、內桿體、固定環、端套、側撐桿、加固桿、內液壓結構和第一內槽,所述管體的內部中心位置設置有內桿體,所述內桿體的表面中部固定安裝有固定環,所述內桿體的兩端均設置有端套,所述端套的外壁兩側均設置有側撐桿,兩個所述側撐桿之間安裝有加固桿,所述固定環的外壁兩側與管體內壁兩側之間設置有內液壓結構,所述管體內壁兩側均開設有第一內槽。
[0007]優選的,所述側撐桿四個為一組,所述側撐桿設置有兩組,且關于內桿體的中軸線對稱設置,兩個所述側撐桿的中部之間固定連接有加固桿,所述側撐桿的主要材料為鐵氟龍。
[0008]優選的,所述端套為可拆卸設置,所述端套的表面中部開設有對接卡箍孔,所述內桿體的兩端均設置有與對接卡箍孔對接卡箍尺寸匹配的對接卡箍塊。
[0009]優選的,所述側撐桿的末端設置有卡槽,且卡槽分別開設在管體內壁兩側,且共開設有八個,所述卡槽的內壁兩側均開設有加固槽,所述側撐桿的桿端兩側均安裝有與加固
槽卡箍尺寸匹配的填充桿。
[0010]優選的,四個所述卡槽為一組,且關于內桿體中軸線對稱設置,所述卡槽的位置與側撐桿的位置為對應設置。
[0011]優選的,所述加固桿的表面開設有疏水孔。
[0012]優選的,所述內液壓結構包括液壓套、伸縮桿和支撐塊,所述液壓套分別安裝在固定環的外壁兩側,所述液壓套的輸出端貫穿安裝有伸縮桿,所述伸縮桿的輸出端設置有支撐塊,所述支撐塊的尺寸與第一內槽的尺寸卡箍匹配。
[0013]優選的,所述液壓套與伸縮桿的連接處設置有油封,所述伸縮桿頂端與液壓套的內部之間連接有活塞管,所述活塞管的頂端設置有防摩擦墊圈,所述油封的內壁上安裝有緩沖環。
[0014]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效果和優點:
[0015]該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通過在管道內部設置內液壓結構,能夠為管體內部提供支撐作用的同時,還給在裝置內部提供一個緩沖的作用力,避免管體受壓時內部支撐過硬使管體輕易受損,同時內部兩側側撐桿的設置是對管體內部的支撐加固,側撐桿采用鐵氟龍的材料具有耐腐蝕耐高溫且具有一定彈性的性能,能夠有效提高裝置在管體內部的作用,加固桿的表面開設的疏水孔是為了避免管體內部因增設零件之后降低疏水效果,且內桿體兩端的端套可進行拆卸。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技術的管壁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技術的管內支撐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本技術的內液壓結構整體示意圖;
[0020]圖5為本技術的內液壓結構剖面示意圖。
[0021]附圖標記說明:
[0022]1、管體;2、內桿體;3、固定環;4、端套;401、對接卡箍孔;402、對接卡箍塊;5、側撐桿;501、卡槽;502、加固槽;503、填充桿;6、加固桿;601、疏水孔;7、內液壓結構;701、液壓套;702、伸縮桿;703、支撐塊;704、油封;705、活塞管;706、防摩擦墊圈;707、緩沖環;8、第一內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
[0024]本技術提供了如圖1
?
5所示的一種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包括管體1、內桿體2、固定環3、端套4、側撐桿5、加固桿6、內液壓結構7和第一內槽8,管體1的內部中心位置設置有內桿體2,內桿體2的表面中部固定安裝有固定環3,內桿體2的兩端均設置有端套4,端套4為可拆卸設置,端套4的表面中部開設有對接卡箍孔401,內桿體2的兩端均設置有與對接卡箍孔401對接卡箍尺寸匹配的對接卡箍塊402,端套4的外壁兩側均設置有側撐桿5,側撐桿5四個為一組,側撐桿5設置有兩組,且關于內桿體2的中軸線對稱設
置,兩個側撐桿5的中部之間固定連接有加固桿6,側撐桿5的主要材料為鐵氟龍,側撐桿5的末端設置有卡槽501,且卡槽501分別開設在管體1內壁兩側,且共開設有八個,卡槽501的內壁兩側均開設有加固槽502,側撐桿5的桿端兩側均安裝有與加固槽502卡箍尺寸匹配的填充桿503,四個卡槽501為一組,且關于內桿體2中軸線對稱設置,卡槽501的位置與側撐桿5的位置為對應設置,兩個側撐桿5之間安裝有加固桿6,加固桿6的表面開設有疏水孔601;
[0025]固定環3的外壁兩側與管體1內壁兩側之間設置有內液壓結構7,內液壓結構7包括液壓套701、伸縮桿702和支撐塊703,液壓套701分別安裝在固定環3的外壁兩側,液壓套701的輸出端貫穿安裝有伸縮桿702,伸縮桿702的輸出端設置有支撐塊703,支撐塊703的尺寸與第一內槽8的尺寸卡箍匹配,液壓套701與伸縮桿702的連接處設置有油封704,伸縮桿702頂端與液壓套701的內部之間連接有活塞管705,活塞管705的頂端設置有防摩擦墊圈706,油封704的內壁上安裝有緩沖環707,管體1內壁兩側均開設有第一內槽8。
[0026]本實用工作原理:
[0027]參照說明書附圖1
?
5,對于該類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包括管體(1)、內桿體(2)、固定環(3)、端套(4)、側撐桿(5)、加固桿(6)、內液壓結構(7)和第一內槽(8),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體(1)的內部中心位置設置有內桿體(2),所述內桿體(2)的表面中部固定安裝有固定環(3),所述內桿體(2)的兩端均設置有端套(4),所述端套(4)的外壁兩側均設置有側撐桿(5),兩個所述側撐桿(5)之間安裝有加固桿(6),所述固定環(3)的外壁兩側與管體(1)內壁兩側之間設置有內液壓結構(7),所述管體(1)內壁兩側均開設有第一內槽(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撐桿(5)四個為一組,所述側撐桿(5)設置有兩組,且關于內桿體(2)的中軸線對稱設置,兩個所述側撐桿(5)的中部之間固定連接有加固桿(6),所述側撐桿(5)的主要材料為鐵氟龍。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套(4)為可拆卸設置,所述端套(4)的表面中部開設有對接卡箍孔(401),所述內桿體(2)的兩端均設置有與對接卡箍孔(401)對接卡箍尺寸匹配的對接卡箍塊(402)。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彎管冷帶熱纏3PE防腐內液壓支撐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撐桿(5)的末端設置有卡槽(501),且卡槽(501)分別開設在管體(1)內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國禎,趙善軍,楊渝成,李軍,
申請(專利權)人:青島大倉防腐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