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太陽能光熱利用,具體為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
技術介紹
1、日光溫室是其冬季蔬菜生產的主要形式,不僅解決了蔬菜作物供應單調的問題,還實現了各種菜蔬的均衡供應,同時也增加了農民就業和經濟收入。而對于日光溫室的布置主要采用的設備多為通過設置太陽能空氣集熱管對太陽光熱能進行吸收利用。
2、但目前設備上的集熱管在吸收太陽熱能過程中,由于集熱管固定不動,易造成受熱不均勻,只有聚焦面受熱,因此在工作過程中存在能量分布不均勻,從而導致集熱管局部過熱進而造成彎曲失效,增加了使用成本,同時現有槽式聚光弧面鏡多為固定朝向一個方向進行布置,無法對太陽光照進行全方位的吸收,因此導致吸收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包括底座、集熱槽、集熱管、角度調節組件以及轉動組件;
3、所述集熱槽位于所述底座上端,且所述集熱槽兩端分別通過設有的支撐架與所述底座兩端轉動相連,且所述角度調節組件與所述轉動組件分別位于兩側的所述支撐架上,所述集熱管位于所述集熱槽內部,且所述集熱管兩端與所述集熱槽兩端內壁轉動相連,且通過所述角度調節組件對所述集熱槽朝向角度進行調節,及所述轉動組件對所述集熱管進行轉動調節,所述集熱槽槽口處設有一透明玻璃,用于封閉所述集熱槽內部,所述集熱槽內壁呈拋物線
4、所述角度調節組件包括第一電機、第一主動齒輪以及第一從動齒輪,所述集熱槽兩側外壁分別設有第一轉動座,兩側的所述支撐架上端分別與所述第一轉動座轉動相連,所述第一從動齒輪位于其中一側的所述第一轉動座外側端,所述第一電機位于相應一側的所述支撐架上端,所述第一主動齒輪位于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端,且所述第一主動齒輪位于所述第一從動齒輪上端,二者相互嚙合,通過所述第一電機控制所述第一主動齒輪轉動,進而帶動下端的所述第一從動齒輪轉動,所述第一電機根據太陽的照射角度實現對所述集熱槽朝向角度進行調節;
5、所述轉動組件包括第二電機、第二主動齒輪以及第二從動齒輪,所述集熱管兩端與所述第一轉動座內部轉動相連,且所述集熱管兩端伸出所述第一轉動座,所述第二電機位于另一側的所述支撐架上端,所述第二主動齒輪位于所述第二電機輸出端,所述第一從動齒輪位于此側的所述集熱管外側端,且所述第二主動齒輪位于所述第二從動齒輪上端,所述二者相互嚙合,通過所述第二電機控制所述第二主動齒輪轉動,進而帶動下端的第二從動齒輪,所述第二從動齒輪帶動所述集熱管轉動,進而轉動調節所述集熱管吸收太陽能外壁面,使所述集熱管受熱均勻。
6、優選的,所述底座與所述支撐架之間設有升降組件,所述升降組件包括升降桿、升降槽以及轉動旋鈕,所述升降桿位于所述支撐架下端,所述升降槽位于所述底座兩側上端,兩側的所述升降桿對應插在所述升降槽內,并通過位于所述升降槽外側壁的所述轉動旋鈕與所述升降桿壁面相互卡合,進而實現對所述支撐架高度進行調節。
7、優選的,所述支撐架外圍設有一保護罩,所述支撐架兩側外壁分別設有卡塊,所述支撐架內部內壁兩側分別設有卡槽,所述保護罩通過所述卡塊與卡槽相互配合卡扣在所述支撐架外側。
8、優選的,所述保護罩外側端設有一l形管,所述集熱管外側端自所述保護罩內部伸入所述l形管內部,且所述集熱管在所述l形管內部自由轉動,所述l形管朝向下方。
9、優選的,兩側的所述l形管分別連接鼓風裝置以及輸送管,且通過所述鼓風裝置向所述集熱管內部輸送氣體,再經過所述集熱管吸收的太陽熱能進行加熱,然后從另一側的l形管輸送至輸送管內,并通過所述輸送管輸送至相應需要加熱的區域內。
10、優選的,通過出口朝下布置的所述l形管分別與兩側的鼓風裝置以及輸送管相連,進而使所述支撐架在升降調節時,所述l形管依舊與二者的連接口保持豎直連通。
11、優選的,所述集熱槽內設有一清潔組件,所述清潔組件包括清潔刮板以及移動滑塊,所述清潔刮板位于所述集熱槽內部,且所述清潔刮板凸起輪廓與所述集熱槽內壁相互對應,所述清潔刮板與所述弧面反光鏡相互貼合,所述移動滑塊分別位于所述清潔刮板兩端,所述集熱槽內壁兩側上端分別設有移動長槽,所述移動滑塊分別位于所述移動長槽內部,所述移動滑塊在所述移動長槽內移動,進而使所述清潔刮板在所述集熱槽內往復移動,通過所述清潔刮板對所述弧面反光鏡表面進行清潔處理,進而保持弧面反光鏡表面的干凈,增強反射效果。
12、優選的,所述移動長槽內設有一螺紋桿,位于所述集熱槽外側端分別設有第三電機,所述第三電機分別與所述螺紋桿一端相連,所述移動滑塊表面設有螺紋通孔,所述螺紋通孔與所述螺紋桿之間配合相連,通過所述第三電機控制所述螺紋桿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移動滑塊在沿著所述移動長槽內部移動。
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
14、1、本專利技術中,設置了角度調節組件,通過對集熱槽一側的角度調節組件中的第一電機進行設定,進而根據太陽的移動,使第一電機同步帶動集熱槽進行跟隨移動,使太陽直射角度始終對準集熱槽內部,保持了接收照射的同步性,提高了裝置的利用效率。
15、2、本專利技術中,設置了轉動組件,通過對另一側的轉動組件中的第二電機進行設定,使第二電機帶動集熱槽內部的集熱管進行勻速轉動,進而保證集熱管外壁均勻接收到太陽熱能,避免了太陽光照始終照射集熱管一面外壁,造成集熱管的吸收熱量不均勻,同時也延長了集熱管的使用壽命。
16、3、本專利技術中,設置了清潔組件,通過所述清潔刮板對所述弧面反光鏡表面進行清潔處理,進而保持弧面反光鏡表面的干凈,保持弧面反光鏡正常的反射功能,清潔更加高效,且減少了人工清潔成本。
17、4、本專利技術中,設置了升降組件,通過升降組件中的升降桿與升降槽進行高度的調節,可使本申請適用不同高度的布置環境,且在集熱槽上升過程中,l形管一同上升,同時可始終保持與外界管道保持插合,保證被加熱的氣流正常輸送至室內區域,結構更加巧妙。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集熱槽、集熱管、角度調節組件以及轉動組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與所述支撐架之間設有升降組件,所述升降組件包括升降桿、升降槽以及轉動旋鈕,所述升降桿位于所述支撐架下端,所述升降槽位于所述底座兩側上端,兩側的所述升降桿對應插在所述升降槽內,并通過位于所述升降槽外側壁的所述轉動旋鈕與所述升降桿壁面相互卡合,進而實現對所述支撐架高度進行調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外圍設有一保護罩,所述支撐架兩側外壁分別設有卡塊,所述支撐架內部內壁兩側分別設有卡槽,所述保護罩通過所述卡塊與卡槽相互配合卡扣在所述支撐架外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護罩外側端設有一L形管,所述集熱管外側端自所述保護罩內部伸入所述L形管內部,且所述集熱管在所述L形管內部自由轉動,所述L形管朝向下方。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特征在于:通過出口朝下布置的所述L形管分別與兩側的鼓風裝置以及輸送管相連,進而使所述支撐架在升降調節時,所述L形管依舊與二者的連接口保持豎直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熱槽內設有一清潔組件,所述清潔組件包括清潔刮板以及移動滑塊,所述清潔刮板位于所述集熱槽內部,且所述清潔刮板凸起輪廓與所述集熱槽內壁相互對應,所述清潔刮板與所述弧面反光鏡相互貼合,所述移動滑塊分別位于所述清潔刮板兩端,所述集熱槽內壁兩側上端分別設有移動長槽,所述移動滑塊分別位于所述移動長槽內部,所述移動滑塊在所述移動長槽內移動,進而使所述清潔刮板在所述集熱槽內往復移動,通過所述清潔刮板對所述弧面反光鏡表面進行清潔處理,進而保持弧面反光鏡表面的干凈,增強反射效果。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長槽內設有一螺紋桿,位于所述集熱槽外側端分別設有第三電機,所述第三電機分別與所述螺紋桿一端相連,所述移動滑塊表面設有螺紋通孔,所述螺紋通孔與所述螺紋桿之間配合相連,通過所述第三電機控制所述螺紋桿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移動滑塊在沿著所述移動長槽內部移動。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集熱槽、集熱管、角度調節組件以及轉動組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與所述支撐架之間設有升降組件,所述升降組件包括升降桿、升降槽以及轉動旋鈕,所述升降桿位于所述支撐架下端,所述升降槽位于所述底座兩側上端,兩側的所述升降桿對應插在所述升降槽內,并通過位于所述升降槽外側壁的所述轉動旋鈕與所述升降桿壁面相互卡合,進而實現對所述支撐架高度進行調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外圍設有一保護罩,所述支撐架兩側外壁分別設有卡塊,所述支撐架內部內壁兩側分別設有卡槽,所述保護罩通過所述卡塊與卡槽相互配合卡扣在所述支撐架外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護罩外側端設有一l形管,所述集熱管外側端自所述保護罩內部伸入所述l形管內部,且所述集熱管在所述l形管內部自由轉動,所述l形管朝向下方。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角度可調節的太陽能集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側的所述l形管分別連接鼓風裝置以及輸送管,且通過所述鼓風裝置向所述集熱管內部輸送氣體,再經過所述集熱管吸收的太陽熱能進行加熱,然后從另一側的l形管輸送至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曦冉,繆德俊,王志成,王姣,陳西,王明哲,倪奕鵬,劉延超,汪春百,
申請(專利權)人:揚州市職業大學揚州開放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