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顯示,尤其涉及一種屏蔽組件和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1、本部分提供的僅僅是與本公開相關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現有技術。
2、顯示裝置包括電路板和屏蔽組件,其中,屏蔽組件用于降低射頻干擾。
3、屏蔽組件包括屏蔽罩和插接頭,其電路板上設置有連接器,連接器安裝在電路板上,并位于屏蔽罩的安裝腔內。其中,屏蔽罩上設置有第三開口,通常需要將插接頭從第三開口的位置引出。
4、在將插接頭放入到安裝腔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將插接頭從背離第三開口的一側引出,導致連接器被燒毀。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的目的是至少解決在將插接頭插入到安裝腔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將插接頭從背離第三開口的一側引出導致連接器被燒毀的問題。該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2、本技術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種屏蔽組件,所述屏蔽組件包括:
3、屏蔽罩,所述屏蔽罩設置于顯示裝置的電路板上;
4、所述屏蔽罩包括相互連接的頂壁和側壁,所述頂壁和所述側壁圍成安裝腔,所述側壁面向所述電路板的一端圍成第一開口,所述頂壁上設有第二開口以及第一配合結構,所述第一配合結構設置于所述第二開口沿第一方向的一側,所述第一方向為所述頂壁的長度方向;
5、所述側壁上設有第三開口,且所述第三開口與所述第二開口連通;
6、連接器,所述連接器設置于所述電路板上,并位于所述安裝腔內;以及
7、插接頭,所述插接頭包括連接部,所述連接部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配合結構相配合
8、據本技術的屏蔽組件,通過在頂壁上第二開口以及位于第二開口沿第一方向一側的第一配合結構,并在插接頭的連接部上設置有與第一配合結構相配合的第二配合結構,其中,第二配合結構和第一配合結構能夠凹凸配合,并將至少部分連接部能夠以預期狀態設置在安裝腔內并與連接器電連接,則在將插接頭放置到安裝腔內時,使得連接部只能以預期狀態設置在安裝腔內,降低了將插接頭反插到屏蔽罩的安裝腔內的幾率,從而降低了連接器被燒毀的幾率。
9、另外,根據本技術的屏蔽組件,還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術特征:
10、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頂壁還包括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所述第一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加強筋分別設置于所述頂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所述第一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加強筋之間形成所述第二開口,其中,所述第一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加強筋兩者中的至少一者設置有所述第一配合結構;
11、其中,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三開口的進深方向相交設置。
1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連接部為矩形板狀結構,所述第二配合結構設置于所述連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且所述第二配合結構與所述連接部平齊或者所述第二配合結構與所述連接部面向所述屏蔽罩的一端具有間隔。
13、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結構為矩形板狀結構。
14、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頂壁還包括第一干涉部,所述第一干涉部與所述側壁連接,且所述第一干涉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分別和所述第一加強筋以及所述第二加強筋連接;
15、所述第二配合結構為凸起結構,所述第一配合結構為凹陷結構,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配合結構能夠容置于所述第一配合結構內。
16、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結構為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配合結構為第一凸起,其中,所述第一缺口設置于所述第一加強筋上,所述第一加強筋包括相交連接的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所述第一板體和所述第一干涉部連接;
17、所述第一凸起容置于所述第一缺口內時,所述第一凸起與所述第一干涉部之間具有第一間隔,所述第一凸起與所述第一板體之間具有第二間隔,所述第一凸起與所述第二板體之間具有第三間隔,且所述第一間隔、所述第二間隔和所述第三間隔三者中的至少兩者相同。
18、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加強筋上分別設置有所述第一配合結構;
19、所述連接部上設置有兩個所述第二配合結構,兩個所述第二配合結構分別設置于所述連接部沿第一方向的兩側,且所述連接部處于所述預期狀態下,兩個所述第二配合結構分別和相應的所述第一配合結構相適配。
20、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兩個所述第二配合結構分別為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其中,所述第一凸起為矩形板狀結構,和/或,所述第二凸起為矩形板狀結構。
21、本技術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種顯示裝置,所述顯示裝置包括:
22、電路板;
23、連接器,所述連接器設置于所述電路板上;以及
24、如上面實施例中所提到的屏蔽組件,所述連接器設置于所述屏蔽組件的屏蔽罩的安裝腔內。
25、本技術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種電子設備,所述電子設備包括上面實施例中所述的顯示裝置。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組件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壁還包括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所述第一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加強筋分別設置于所述頂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所述第一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加強筋之間形成所述第二開口,其中,所述第一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加強筋兩者中的至少一者設置有所述第一配合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為矩形板狀結構,所述第二配合結構設置于所述連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且所述第二配合結構與所述連接部平齊或者所述第二配合結構與所述連接部面向所述屏蔽罩的一端具有間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結構為矩形板狀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壁還包括第一干涉部,所述第一干涉部與所述側壁連接,且所述第一干涉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分別和所述第一加強筋以及所述第二加強筋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結構為第一缺口,所述第二配合結構為第一凸起,其中,所述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加強筋上分別設置有所述第一配合結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第二配合結構分別為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其中,所述第一凸起為矩形板狀結構,和/或,所述第二凸起為矩形板狀結構。
9.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裝置包括:
10.一種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子設備包括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顯示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組件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壁還包括第一加強筋和第二加強筋,所述第一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加強筋分別設置于所述頂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兩端,所述第一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加強筋之間形成所述第二開口,其中,所述第一加強筋和所述第二加強筋兩者中的至少一者設置有所述第一配合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為矩形板狀結構,所述第二配合結構設置于所述連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端,且所述第二配合結構與所述連接部平齊或者所述第二配合結構與所述連接部面向所述屏蔽罩的一端具有間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結構為矩形板狀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屏蔽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壁還包括第一干涉部,所述第一干涉部與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興,楊淵,金亨奎,馬曉峰,楊海剛,侯宇松,賀達芳,秦仕千,劉明清,陳龍,
申請(專利權)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