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承載件,當上彈力從下方作用于擱板等安裝對象物時,該承載件中固定在擱板的承載體不會從支承導軌脫離。該承載件具有:在正面側具有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槽(9)的支承導軌(2);使插入部(4a)可以裝拆地嵌入支承導軌(2)的槽(9)內,同時承載安裝對象物的承載體(3),當將承載體(3)的插入部(4a)嵌入支承導軌(2)的槽(9)內時,承載體(3)的插入部(4a)的第一卡合部(13)卡在支承導軌(2)的槽(9)的第一卡合部(16)上,因此能夠防止承載體(3)從支承導軌(2)的槽(9)的面前側脫離。另一方面,當上彈力作用于承載體(3)時,如果承載體(3)的插入部(4a)在支承導軌(2)的槽(9)內部旋轉規定角度,則承載體(3)的插入部(4a)的第二卡合部(14)抵接于支承導軌(2)的槽(9)內部的第二卡合部(17),從而承載體(3)停止旋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在建筑物或家具等的壁面上安裝擱板等安裝對 象物的承載件。
技術介紹
一種用于在建筑物或家具等的壁面上安裝擱板等安裝對象物的承載 件被廣泛使用。如果能夠更改擱板的安裝位置,或者能夠容易地從壁面上 裝拆擱板,那么也就便于改變布局。作為現有的、能夠更改擱板的安裝位置的擱板承載系統,目前已知的是」種將由安裝導軌和接頭(adapter)構 成的承載件裝在構成壁面的板材(board)之間的結構。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以下結構的示例如圖14A及圖14B所 示,沿壁體W設置多塊板材31,且使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安裝導軌32夾在 上下的板材31之間,并將接頭33的插入部33a插入到形成于安裝導軌32 上的截面圓弧狀的槽32a中。擱板34載置在接頭33的托座33b上。插入 部33a的截面形狀與安裝導軌32的圓弧狀的槽32a的截面形狀一致。在使安裝了擱板34的接頭33傾斜的狀態下,將插入部33a插入安裝 導軌32的槽32a中,且使插入部33a —邊旋轉一邊插入到槽32a的里面, 就能夠將接頭33安裝在安裝導軌32上。如果處于這種狀態,那么接頭33 的插入部33a相對于安裝導軌32既不能向上下方向直線移動,也不能向 水平方向直線移動。由于擱板34的自重,在水平方向上壓板材31的力作 用于托座33b的下部36。與此同時,'來自板材31的反作用力也作用于托 座33b的下部。由于接頭33的插入部33a不能在水平方向移動,也不能 向垂直方向移動,因此與作用于托座33b的下部36上的反作用力相對的 力作用于插入部33a。由于作用于托座33b的下部36的反作用力與作用于 插入部33a的力相平衡,由此能夠穩定地支承載置于接頭33的擱板34。專利文獻1:日本技術注冊第3078692號公報(參照1頁、圖1)但是,在擱板承載系統中,在人的頭部等撞到擱板34的下側時,直線的上彈力(撥^上i:f3力)作用于擱板34及接頭33。如果直線的上彈 力作用于擱板34及接頭33,那么在接頭33的插入部33a就會產生力矩, 而使得接頭33的插入部33a —邊旋轉一邊從安裝導軌的槽脫落。由于該 上彈力,接頭33會從安裝導軌32偏離,甚至脫落。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承載件,當上彈力從下方作用于擱 板等安裝對象物上時,接頭(承載體)也不會從安裝導軌(支承體)中偏 離。以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說明。而且,為了便于本專利技術的理解,而將附圖 的參照號碼都用括號附注,但是本專利技術并不因此而限定于圖示的方式。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技術方案1所述的專利技術是一種承載件,其具有 在正面側具有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槽(9)的支承體(2);以及在所述支承體(2)的所述槽內可以裝拆地嵌入插入部(4a),同時承載安裝 對象物(8)的承載體(3),所述承載件的特征在于,在將所述承載體(3) 的所述插入部(4a)嵌入所述支承體(2)的所述槽(9)內時,所述承載 體(3)的所述插入部(4a)的第一卡合部(13)卡在所述支承體(2)的 所述槽(9)的第一卡合部(16)上,防止所述承載體(3)從所述支承體 (2)的所述槽(9)向面前側脫落,另一方面,在所述承載體(3)的所 述插入部(4a)的周圍設置了空間,使得在有上彈力作用于所述承載體(3) 時,所述承載體(3)的所述插入部(4a)在所述支承體(2)的所述槽(9) 內旋轉,當所述承載體(3)的所述插入部(4a)在所述支承體(2)的所 述槽(9)內旋轉規定角度時,所述承載體(3)的所述插入部(4a)的第 二卡合部(14)抵接于所述支承體(2)的所述槽(9)的第二卡合部(17), 從而所述承載體(3)停止旋轉。技術方案2所述的專利技術是一種如技術方案1所述的承載件,其特征在 于,當使所述承載體(3)的所述插入部(4a)以比所述規定角度小的角 度在所述支承體(2)的所述槽(9)內旋轉,同時將所述承載體(3)拉 向所述支承體(2)的面前側時,所述承載體(3)的所述第一卡合部(13)從所述支承體(2)的第一卡合部(16)脫離,并且所述承載體(3),的所述第二卡合部(14)和所述支承體(2)的所述第二卡合部(17)的抵接 也被解除,在所述承載體(3)的所述第一卡合部(13)從所述支承體(2) 的所述第一卡合部(16)脫離、并且所述承載體(3)的所述第二卡合部 (14)和所述支承體(2)的所述第二卡合部(17)的抵接被解除的狀態 下,當進一步使所述承載體(3)旋轉時,所述承載體(3)被從所述支承 體(2)卸下。技術方案3所述的專利技術是技術方案1或技術方案2所述的承載件,其 特征在于,所述承載體(3)的所述插入部(4a)形成為朝向所述支承體 (2)的所述槽(9)內的里面向上方折曲的鉤形形狀,在所述插入部(4a) 的基部設有所述承載體(3)的所述第一卡合部(13),在所述插入部(4a) 的前端設有所述承載體(3)的所述第二卡合部(14),在所述支承體(2) 的所述槽(9)內的面前側且下側設有所述支承體(2)的所述第一卡合部(16) ,在所述支承體(2)的所述槽(9)內的里側且在所述支承體(2) 的所述第一卡合部(16)的上方設有所述支承體(2)的所述第二卡合部(17) 。根據技術方案l所述的專利技術,當有上彈力作用于承載體時,承載體的 第二卡合部卡在支承體的第二卡合部上,從而承載體停止旋轉。由于承載 體的插入部不會旋轉規定角度以上,因此承載體的插入部也不會從支承體 的槽內脫離。因此,即使有突發性的上彈力作用時,也能夠防止承載體從 支承體偏離。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專利技術,能夠將承載體從支承體上卸下來。 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專利技術,能夠分別在承載體及支承體設置第一及 第二卡合部。附圖說明圖1是裝入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承載件的擱板系統的分解立體圖; 圖2是組裝了擱板承載系統的狀態的立體圖(從支承導軌卸下了承載 體的狀態);圖3是組裝了擱板承載系統的狀態的立體圖(將承載體安裝在支承導軌上的狀態);圖4是承載件的詳細立體圖5是承載件的詳細側視圖6是將承載體安裝到支承導軌上時的工序圖7是將承載體安裝到支承導軌上時的工序圖8是表示上彈力作用于承載體時的狀態的側視圖9是從支承導軌上卸下承載體時的工序圖IO是從支承導軌上卸下承載體時的工序圖11是從支承導軌上卸下承載體時的工序圖12是表示承載件的其它例子的側視圖13是表示承載件的其它例子的立體圖14A是表示現在的承載件的立體圖14B是表示現在的承載件的側視符號說明-2 —支承導軌(支承體);3 —承載體;4c一垂直壁部;4b —水平壁部; 4a—插入部;8 —擱板(安裝對象物);9一槽;13 —承載體的第一卡合部; 14一承載體的第二卡合部;16 —支承導軌的第一卡合部;17 —支承導軌的 第二卡合部;25 —承載體;26a—插入部;26b —水平壁部;26c —垂直壁 部;28 —承載體的第一卡合部;29 —承載體的第二卡合部;41一掛鉤(安 裝對象物);42—槽;43—承載體;44一支承體。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承載件的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l是表 示裝入承載件的擱板系統的分解立體圖。擱板系統設置在住宅、辦公室、 店鋪、工場等的壁面上,用于將擱板、儲藏柜、吊下件(掛鉤)等安裝對 象物以可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承載件,其具有: 在正面側具有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槽的支承體;以及 在所述支承體的所述槽內可以裝拆地嵌入插入部,同時承載安裝對象物的承載體, 所述承載件的特征在于, 在將所述承載體的所述插入部嵌入所述支承體的所 述槽內時,所述承載體的所述插入部的第一卡合部卡在所述支承體的所述槽的第一卡合部上,防止所述承載體從所述支承體的所述槽向面前側脫落,另一方面,在所述承載體的所述插入部的周圍設置空間,使得在有上彈力作用于所述承載體時,所述承載體的所述插入部在所述支承體的所述槽內旋轉, 當所述承載體的所述插入部在所述支承體的所述槽內旋轉規定角度時,所述承載體的所述插入部的第二卡合部抵接于所述支承體的所述槽的第二卡合部,從而所述承載體停止旋轉。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久保田晴信,森下正純,
申請(專利權)人:菅常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JP[日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