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農用拋秧設備,解決傳統拋秧船結構復雜、自身過重、成本偏高的問題,人力拋秧船包括兩個相同的船型底盤和秧盤支撐架,秧盤支撐架由4根支撐柱和固定在支撐柱上水平安裝的托板組成,托板上放置可移動的托秧盤,秧盤支撐架的支撐柱上安裝有柱狀杯套和圓環,便于放置水杯、汗巾和雨傘等,由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雙船型底盤設計,泥漿水起到潤滑油的作用,減少了底部與水田的摩擦力,農民只要稍加力就可以推動拋秧船,同時秧盤支撐架采用多層設計,一次性可放置多盤秧盤,不但免去了農民手托秧盤的勞累,同時省去了往返取苗的奔波,還可以拆卸下來清洗,便于搬動和保管,具備結構簡單實用、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地形適應性強的優點。(*該技術在2020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農用設備,特別是一種人力拋秧船。
技術介紹
目前在我國南方大部分農村中,農民種植水稻由以往傳統的插秧技術改變為更合理先進的拋秧技術,即農民采用左手拿著先育好的秧苗片,右手拋秧苗的拋秧方式進行勞作,但這種方式需要農民頻繁來回取秧苗,浪費人力;長時間保持這種固定姿勢勞作,也易使左手負荷過重,承受力較大,重力不協調,對人體的脊梁、腰椎、及脖子會產生不良影響, 且容易使人疲勞;而拋秧片放在左手上時大部分傾斜、不平整,對農民拋秧要求的“快、穩、 準”有所影響,效率不高;同時拋秧片與拋秧人身體直接接觸,導致手上、身上沾滿泥,既不衛生又影響工作效率。針對這種問題,出現了一些關于拋秧的設備,主要通過機械拋秧或落秧的方式來節省人力,如專利號為200520002530.6的“落秧式拋秧船”,公開的拋秧船“由秧盤、推秧機構、落秧機構、船底組成,推秧機構由支撐架、同步齒形推進器、與支撐架活動相連的秧盤托、固定在支撐架前部的分株板構成,分株板上鉆有緊密排列的P個分株孔;落秧機構C由支架、扶手、方向盤、固定在支架前端上部的定株板、緊挨定株板固定在支架上的S個落秧管構成;船底D由船型底板,固定其上的S個小犁頭構成;船型底板與落秧機構的下支架固定連接......”,但這些機械結構復雜笨重,需要耗費能源來驅動,而且機械拋秧由于秧苗帶泥重量不一,容易造成拋秧不均勻,出現問題時農戶自己不易修理,且對于中低收入農戶來說價格偏高,同時由于部件多導致重量增加,在泥濘的水田難以拖動,特別是丘陵地帶難以推廣,實用性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解決上述傳統拋秧船結構復雜、自身過重、成本偏高等問題的簡便式人力拋秧船,能滿足南方水田地形多變、個人容易操作的要求。本技術人力拋秧船包括船型底盤和秧盤支撐架,秧盤支撐架固定在兩個相同的船型底盤上,秧盤支撐架上放置有可移動的托秧盤,所述秧盤支撐架由4根支撐柱和固定在支撐柱上水平安裝的托板組成,托板上放置托秧盤,所述托板層數可以是1層、2層、3 層和多數層。秧盤支撐架的支撐柱上安裝有柱狀杯套和圓環,所述柱狀杯套由位于上部的圈環和下部的托底構成,支撐柱上安裝有2-5個圓環。兩個船型底盤之間固定有一塊底板,底板與船型底盤水平一致,船型底盤、秧盤文撐架以及底板之間是可裝拆的,拋秧船采用塑料或金屬材料制成。由于本技術采用雙船型底盤設計,大大減少了底部與水田的摩擦力,田里的泥漿和水與底板的接觸相當于起到機油潤滑的作用,農民只要稍加力就可以推動拋秧船, 同時秧盤支撐架采用多層設計,一次性可放置多盤秧盤,不但免去了農民手托秧盤的勞累, 同時省去了往返取苗的奔波,且使用者雙手拋秧自如,還可以拆卸下來清洗,便于搬動和保管,具備結構簡單實用、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地形適應性強的優點。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結構示意圖的側視圖。其中1—船型底盤;2——支撐柱;3——托板;4——托秧盤;5——底板;6—— 柱狀杯套;7——圓環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所示,人力拋秧船包括兩個相同的船型底盤1和秧盤支撐架,秧盤支撐架由4根支撐柱2和固定在支撐柱上水平安裝的托板3組成,托板上放置可移動的托秧盤4, 托板層數可以根據需求可以是自行增減,如在比較泥濘的水田,過多的秧盤導致拋秧船過重,可以減去一些層數,放置1-3層即可,反之,可以增加到4-5層;秧盤支撐架的支撐柱2 上安裝有柱狀杯套6和圓環7。 可以先制造好兩只有船底沒有船身的船型底盤,兩端船頭尖而翹,船底平滑,在兩只船的船倉靠近兩個船頭的地方,分別瞄好兩個孔,將制好的螺釘串上,然后在支撐柱上起螺絲,起到螺母的作用,將它旋緊在船的螺釘上,如此一來就在兩只船型底盤上固定了四條支撐柱;再在每條支撐柱上根據秧苗片的高度打孔,把托板3固定在支撐柱2上,就可以放上秧苗盤了。平時不用時可以把部件拆裝下來,方便存放。實施例1 在兩個船型底盤1之間固定有一塊底板5,底板與兩邊船身相連并與船型底盤的船底水平,底板不僅能夠承受上面秧苗的重量,還能把拋秧人踩的腳窩抹平,不會留下坑坑洼洼的腳窩,便于秧苗穩定。實施例2 在拋秧船支撐柱2 —側安裝柱狀杯套,柱狀杯套6由位于上部的圈環和下部的托底構成,可以裝置放喝水的罐子等雜物。實施例3 在拋秧船的另一側,裝置圓環或鉤子,用來放置擦汗用的毛巾等。實施例4 在拋秧船支撐柱上,裝上3到5個小環,環的大小可以穿得過小竹竿或木棍,這木棍或竹竿豎起來,是用來綁住傘的,如此一來就可以遮陽避雨了。經過測試,同等條件下使用本技術的拋秧船比普通的手托盤拋秧方法效率提高50%左右,同時拋秧者不需負重,雙手運用自如,不容易疲勞,持續工作時間長。權利要求1.一種人力拋秧船,包括船型底盤(1)和秧盤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盤支撐架固定在兩個相同的船型底盤(1)上,秧盤支撐架上放置有可移動的托秧盤G)。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力拋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盤支撐架由4根支撐柱(2) 和固定在支撐柱上水平安裝的托板C3)組成,托板上放置托秧盤G)。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力拋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C3)層數可以是1層、2 層、3層和多數層。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人力拋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盤支撐架的支撐柱(2)上安裝有柱狀杯套(6)和圓環(7)。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人力拋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狀杯套(6)由位于上部的圈環和下部的托底構成。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人力拋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柱( 上安裝有2-5個圓環(7)。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力拋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船型底盤(1)之間固定有一塊底板(5),底板與船型底盤(1)水平一致。8.根據權利要求1、2或7任一所述的人力拋秧船,其特征在于船型底盤(1)、秧盤支撐架以及底板( 之間是可裝拆的。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力拋秧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拋秧船采用塑料或金屬材料制成。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農用拋秧設備,解決傳統拋秧船結構復雜、自身過重、成本偏高的問題,人力拋秧船包括兩個相同的船型底盤和秧盤支撐架,秧盤支撐架由4根支撐柱和固定在支撐柱上水平安裝的托板組成,托板上放置可移動的托秧盤,秧盤支撐架的支撐柱上安裝有柱狀杯套和圓環,便于放置水杯、汗巾和雨傘等,由于本技術采用雙船型底盤設計,泥漿水起到潤滑油的作用,減少了底部與水田的摩擦力,農民只要稍加力就可以推動拋秧船,同時秧盤支撐架采用多層設計,一次性可放置多盤秧盤,不但免去了農民手托秧盤的勞累,同時省去了往返取苗的奔波,還可以拆卸下來清洗,便于搬動和保管,具備結構簡單實用、操作簡單、成本低廉、地形適應性強的優點。文檔編號A01C11/02GK201957430SQ201020529208公開日2011年9月7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5日專利技術者姚毅 申請人:姚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人力拋秧船,包括船型底盤(1)和秧盤支撐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盤支撐架固定在兩個相同的船型底盤(1)上,秧盤支撐架上放置有可移動的托秧盤(4)。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姚毅,
申請(專利權)人:姚毅,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4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