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所述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主模板;轉角模板,轉角模板包括一體形成的且相垂直的第一和第二肢,第一肢和第二肢中的每一個包括具有L形橫截面的第二本體、第一連接壁和第二連接壁,其中第一肢的第一連接壁和第二肢的第一連接壁分別與第二主模板可拆卸地相連,第二連接壁與第一主模板可拆卸地相連;以及第一和第二墻頂邊模,其中第一墻頂邊模和第二墻頂邊模分別與第二主模板可拆卸地相連,第一和第二墻頂邊模分別與第一主模板可拆卸地相連。通過利用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可以保證建筑施工中三維轉角之間尺寸的可靠性,大大地增強了三維轉角的結構穩定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
技術介紹
在建筑領域,模板通常是由各個構件組成完整的密封結構,用于建筑主體結構的施工。傳統的建筑行業模板主要有木模板和鐵模板。木模板由于其取材方便,經過比較簡單的加工便能組成各種形狀,因此得到了廣泛應用。但是,木模板的強度受到限制并且防火性能差,安全性差。鐵模板由于需要工廠系統加工成型,需要加工的零件多,對場地和機械加工的要求較高,在工地施工過程中過份依賴塔吊,安裝和拆卸復雜,因此使用受到限制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該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保證了建筑物中三維轉角尺寸的準確性。為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技術提出一種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所述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包括第一和第二主模板,所述第一和第二主模板中的每一個包括第一本體、一體地從所述第一本體的一端垂直于所述第一本體向內延伸的第一連接板和一體地從所述第一本體的一側垂直于所述第一本體向內延伸的第二連接板;轉角模板,所述轉角模板包括一體形成的且相垂直的第一和第二肢,所述第一肢和所述第二肢中的每一個包括具有L形橫截面的第二本體、第一連接壁和第二連接壁,所述第一連接壁一體地從所述第二本體的水平肢的自由端垂直于所述水平肢向內延伸且所述第二連接壁一體地從所述第二本體的豎直肢的自由端垂直于所述豎直肢向內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肢的第一連接壁與所述第二主模板的第一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且所述第二肢的第一連接壁與所述第二主模板的第二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所述第二連接壁與所述第一主模板的第一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以及第一和第二墻頂邊模,所述第一和第二墻頂邊模中的每一個包括具有L形橫截面的第三本體、第三連接壁和第四連接壁,所述第三連接壁一體地從所述第三本體的水平肢的自由端垂直于所述水平肢向內延伸且所述第四連接壁一體地從所述第三本體的豎直肢的自由端垂直于所述豎直肢向內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墻頂邊模的第三連接壁與所述第二主模板的第一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且所述第二墻頂邊模的第三連接壁與所述第二主模板的第二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所述第四連接壁與所述第一主模板的第一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根據本技術的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通過設置分別與所述第一主模板和所述第二主模板可拆卸地相連的所述轉角模板,從而不僅大大地簡化了施工難度,而且可以保證建筑施工中所述三維轉角之間尺寸的可靠性,大大地增強了三維轉角的結構穩定性,同時大大地減小了建筑垃圾,節約了成本。另外,根據本技術的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還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所述第一肢的第一連接壁通過第一銷軸與所述第二主模板的第一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且所述第二肢的第一連接壁通過第二銷軸與所述第二主模板的第二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所述第二連接壁通過第三銷軸與所述第一主模板的第一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通過設置所述第一銷軸、所述第二銷軸和所述第三銷軸,可以更加容易地將所述第一主模板、所述第二主模板和所述轉角模板可拆卸地安裝在一起。所述第一墻頂邊模的第三連接壁通過第四銷軸與所述第二主模板的第一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且所述第二墻頂邊模的第三連接壁通過第五銷軸與所述第二主模板的第二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所述第四連接壁通過第六銷軸與所述第一主模板的第一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通過設置所述第四銷軸、所述第五銷軸和所述第六銷軸,可以更加容易地將所述第一主模板、所述第二主模板、所述第一墻頂邊模和所述第二墻頂邊模可拆卸地安裝在一起。所述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還包括轉角連接件,所述轉角連接件包括第四本體,所述第四本體具有L形橫截面;以及第五和第六連接壁,所述第五連接壁一體地從所述第四本體的水平肢的自由端垂直于所述水平肢向內延伸,所述第六連接壁一體地從所述第四本體的豎直肢的自由端垂直于所述豎直肢向內延伸,其中所述第五和第六連接壁分別與所述第一主模板的第二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通過設置所述轉角連接件,不僅可以更加容易地將一個所述第一主模板的第二連接板和另一個所述第一主模板的第二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而且可以保證一個所述第一主模板和另一個所述第一主模板之間的垂直度。所述第五連接壁通過第七銷軸與所述第一主模板的第二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且所述第六連接壁通過第八銷軸與所述第一主模板的第二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通過設置所述第七銷軸和所述第八銷軸,從而可以更加容易地將一個所述第一主模板和另一個所述第一主模板可拆卸地安裝在一起。所述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還包括插固件且所述第一至第八銷軸中的每一個上形成有通孔,所述插固件插入所述通孔內。通過設置所述插固件,從而可以有效地防止了第一至第八銷軸的脫落,進而可以保證連接牢固。所述插固件為楔形板。所述第一主模板為內墻模板,所述第二主模板為樓面板。本技術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技術的實踐了解到。附圖說明本技術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圖I是根據本技術的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中的第一和第二主模板中每一個主豐旲板的不意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的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中的轉角模板的示意圖;圖3是圖2所示的轉角模板的剖面圖;圖4是根據本技術的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中的第一和第二墻頂邊模中的每一個墻頂邊模的示意圖;圖5是根據本技術的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中的轉角連接件的剖視圖;圖6是根據本技術的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的俯視圖;圖7是圖6所示的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的爆炸視圖;和圖8是圖6所示的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的立體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 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可拆卸地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可以是直接可拆卸地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可拆卸地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下面參考圖I-圖8描述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100。如圖1-8所示,根據本技術的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100包括第一主模板I、第二主模板2、轉角模板3、第一墻頂邊模4和第二墻頂邊模5。如圖I所不,第一主模板I和第二主模板2中的每一個包括第一本體10、一體地從第一本體10的一端垂直于第一本體10向內延伸的第一連接板11和一體地從第一本體10的一側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建筑鋁合金模板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和第二主模板,所述第一和第二主模板中的每一個包括第一本體、一體地從所述第一本體的一端垂直于所述第一本體向內延伸的第一連接板和一體地從所述第一本體的一側垂直于所述第一本體向內延伸的第二連接板;轉角模板,所述轉角模板包括一體形成的且相垂直的第一和第二肢,所述第一肢和所述第二肢中的每一個包括具有L形橫截面的第二本體、第一連接壁和第二連接壁,所述第一連接壁一體地從所述第二本體的水平肢的自由端垂直于所述水平肢向內延伸且所述第二連接壁一體地從所述第二本體的豎直肢的自由端垂直于所述豎直肢向內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肢的第一連接壁與所述第二主模板的第一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且所述第二肢的第一連接壁與所述第二主模板的第二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所述第二連接壁與所述第一主模板的第一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以及第一和第二墻頂邊模,所述第一和第二墻頂邊模中的每一個包括具有L形橫截面的第三本體、第三連接壁和第四連接壁,所述第三連接壁一體地從所述第三本體的水平肢的自由端垂直于所述水平肢向內延伸且所述第四連接壁一體地從所述第三本體的豎直肢的自由端垂直于所述豎直肢向內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墻頂邊模的第三連接壁與所述第二主模板的第一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且所述第二墻頂邊模的第三連接壁與所述第二主模板的第二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所述第四連接壁與所述第一主模板的第一連接板可拆卸地相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程敏,王愛志,林少鋒,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建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