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包括主模板,沿著所述主模板表面豎直設置有第一豎向型材楞,在所述第一豎向型材楞上安裝背楞嵌固件,在所述背楞嵌固件的兩側均設有豎向設置的鑲嵌槽,加固背楞水平設置于所述主模板上,所述加固背楞的端部設有與所述鑲嵌槽適配的鑲嵌塊。本發(fā)明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鋁模板系統(tǒng)。采用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提供的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及鋁模板系統(tǒng),達到了模架系統(tǒng)協(xié)同受力,保證了混凝土剪力墻的澆搗質量,有效解決澆注混凝土過程中產生變形,模板出現漲模、爆模等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及鋁模板系統(tǒng)。
技術介紹
傳統(tǒng)的鋁合金模板體系由模板系統(tǒng),支撐系統(tǒng),緊固系統(tǒng),附件系統(tǒng)組成。模板系統(tǒng)構成混凝土結構施工所需的封閉面,保證混凝土澆灌時建筑結構成型;附件系統(tǒng)為模板的連接構件,使單件模板連接成系統(tǒng),組成整體;支撐系統(tǒng)在混凝土結構施工過程中起支撐作用,保證樓面,梁底及懸挑結構的支撐穩(wěn)固;緊固系統(tǒng)是保證模板成型的結構寬度尺寸,在澆注混凝土過程中不產生變形,模板不出現漲模、爆模現象。但由于國內鋁合金模板材質及設計的標準還未完全統(tǒng)一,施工中管理及安裝人員水平參差不齊,造成混凝土墻、梁脹模,錯臺錯位等質量通病;混凝土觀感及質量也無法保證,個別鋁合金模板變形嚴重,造成返廠修理。鋁合金的優(yōu)勢未有效發(fā)揮,市場大面推廣受到制約。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旨在提供一種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解決現有技術中鋁模板在澆注過程中容易產生變形,漲模、爆模等現象。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包括主模板,沿著所述主模板表面豎直設置有第一豎向型材楞,在所述第一豎向型材楞上安裝背楞嵌固件,在所述背楞嵌固件的兩側均設有豎向設置的鑲嵌槽,加固背楞水平設置于所述主模板上,所述加固背楞的端部設有與所述鑲嵌槽適配的鑲嵌塊。進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豎向型材楞內縱向設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內鑲嵌有與所述第一卡槽適配的第一嵌固滑塊,所述背楞嵌固件內具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三卡槽內鑲嵌有與所述第三卡槽適配的第三嵌固滑塊,所述第三嵌固滑塊安裝于所述第一卡槽內的所述第一嵌固滑塊上。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的橫截面呈梯形,所述第三卡槽的橫截面呈梯形。進一步地,所述第三嵌固滑塊與所述第一嵌固滑塊一體成型。進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鑲嵌塊的橫截面呈T形。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鋁模板系統(tǒng),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還包括位于所述主模板上方的轉承模板,在所述轉承模板上豎直設置有第二豎向型材楞,所述第二豎向型材楞內縱向設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內鑲嵌有與所述第二卡槽適配的第二嵌固滑塊;所述第二嵌固滑塊的下端伸出所述第二卡槽與所述第一卡槽內的所述第一嵌固滑塊相互搭接。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槽的橫截面呈梯形。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嵌固滑塊與所述第一嵌固滑塊一體成型。進一步地,所述轉承模板上方可連接又一主模板,所述轉承模板與設置其上方的又一主模板的連接方式,和所述轉承模板與設置其下方的所述主模板的連接方式相同。采用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及鋁模板系統(tǒng),通過將水平設置的加固背楞與背楞嵌固件的鑲嵌槽相嵌合,而背楞嵌固件安裝于第一豎向型材楞上,并且背楞嵌固件內具有第三卡槽,第三卡槽內鑲嵌有與第三卡槽適配的第三嵌固滑塊,而第三嵌固滑塊安裝于第一卡槽內的第一嵌固滑塊上,達到了模架系統(tǒng)協(xié)同受力,保證了混凝土剪力墻的澆搗質量,有效解決澆注混凝土過程中產生變形,模板出現漲模、爆模等問題;通過豎向型材楞之間的連接節(jié)點,使得混凝土澆搗的垂直度、平整度得以改善,巧妙的通過在豎向型材楞內的卡槽內套入嵌固滑塊,解決了轉承模板跑位偏移的問題,從而保證建筑物的垂直度以及杜絕混凝土外墻樓層間的錯臺錯位;鋁模板整體施工工藝得到了極大地改善,簡便快速施工的同時保證了成型面達到清水的高標準,免除了抹灰等后道工序;主體結構外墻樓層交接面成型得到改善,避免了后期打鑿修補工序,為外墻免抹灰工藝奠定了基礎。附圖說明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專利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示意性示意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給出的鋁模板系統(tǒng)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示意性示意出圖1的A部放大圖;圖3示意性示意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給出的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局部結構爆炸圖;圖4示意性示意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給出的鋁模板系統(tǒng)的局部結構爆炸圖;圖5示意性示意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給出的鋁模板系統(tǒng)的局部結構整體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參照圖1至圖3,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包括主模板1,沿著主模板1表面豎直設置有第一豎向型材楞3,在第一豎向型材楞3內縱向設有第一卡槽31,第一卡槽31的橫截面呈梯形,第一卡槽31內鑲嵌有與第一卡槽31適配的第一嵌固滑塊32;在第一豎向型材楞3上安裝背楞嵌固件5,背楞嵌固件5內具有第三卡槽51,第三卡槽51的橫截面呈梯形,第三卡槽51與第一卡槽31相對設置,第三卡槽51內鑲嵌有與第三卡槽51適配的第三嵌固滑塊52,第三嵌固滑塊52安裝于第一卡槽31內的第一嵌固滑塊32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嵌固滑塊52與第一嵌固滑塊32一體成型。在背楞嵌固件5的兩側均設有豎向設置的鑲嵌槽53,加固背楞6水平設置于主模板1上,加固背楞6的端部設有與鑲嵌槽53適配的鑲嵌塊61,鑲嵌塊61的橫截面呈T形,加固背楞6通過端部的鑲嵌塊61嵌入鑲嵌槽53與背楞嵌固件5連接固定。參照圖1、圖4和圖5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鋁模板系統(tǒng),包括上述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還包括位于主模板1上方的轉承模板2,在轉承模板2上豎直設置有第二豎向型材楞4,第二豎向型材楞4內縱向設有第二卡槽41,第二卡槽41的橫截面呈梯形,第二卡槽41內鑲嵌有與第二卡槽41適配的第二嵌固滑塊42;第一卡槽31與第二卡槽41相對設置,第二嵌固滑塊42的下端伸出第二卡槽41與第一卡槽31內的第一嵌固滑塊32相互搭接,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嵌固滑塊42與第一嵌固滑塊32一體成型。作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另一種實現方式,轉承模板2上方可連接又一主模板,轉承模板2用于主模板1和又一主模板之間的相互承接,又一主模板表面豎直設置有第三豎向型材楞7,第三豎向型材楞7內縱向設有第三卡槽,轉承模板2與設置其上方的又一主模板的連接方式,和轉承模板2與設置其下方的主模板1的連接方式相同。采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及鋁模板系統(tǒng),可以達到以下技術效果:一、通過將水平設置的加固背楞6與背楞嵌固件5的鑲嵌槽53相嵌合,而背楞嵌固件5安裝于第一豎向型材楞3上,并且背楞嵌固件5內具有第三卡槽51,第三卡槽51內鑲嵌有與第三卡槽51適配的第三嵌固滑塊52,而第三嵌固滑塊52安裝于第一卡槽31內的第一嵌固滑塊32上,達到了模架系統(tǒng)協(xié)同受力,保證了混凝土剪力墻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模板,沿著所述主模板表面豎直設置有第一豎向型材楞,在所述第一豎向型材楞上安裝背楞嵌固件,在所述背楞嵌固件的兩側均設有豎向設置的鑲嵌槽,加固背楞水平設置于所述主模板上,所述加固背楞的端部設有與所述鑲嵌槽適配的鑲嵌塊。
【技術特征摘要】
1.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模板,沿著所述主模
板表面豎直設置有第一豎向型材楞,在所述第一豎向型材楞上安裝背
楞嵌固件,在所述背楞嵌固件的兩側均設有豎向設置的鑲嵌槽,加固
背楞水平設置于所述主模板上,所述加固背楞的端部設有與所述鑲嵌
槽適配的鑲嵌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第一豎向型材楞內縱向設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內鑲嵌有與所述
第一卡槽適配的第一嵌固滑塊,所述背楞嵌固件內具有第三卡槽,所
述第三卡槽內鑲嵌有與所述第三卡槽適配的第三嵌固滑塊,所述第三
嵌固滑塊安裝于所述第一卡槽內的所述第一嵌固滑塊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卡槽的橫截面呈梯形,所述第三卡槽的橫截面呈梯形。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鋁模板背楞連接節(jié)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三嵌固滑塊與所述第一嵌固滑塊一體成型。
5.如權利要求1至...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許雷,王愛志,黃鵬,程敏,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建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廣東合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