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涉及一種液壓油缸,其包括外油缸、內油缸及推桿機構,外油缸的內孔直徑與內油缸的外壁直徑相等,內油缸的內孔直徑與推桿機構的外壁直徑相等,外油缸殼體內表面上端油封槽內側設有定位槽Ⅰ,定位槽Ⅰ底端連有傾斜滑槽Ⅰ,內油缸殼體內表面上端油封槽內側設有定位槽Ⅱ,定位槽Ⅱ底端連有傾斜滑槽Ⅱ,內油缸殼體外表面下端設有裝配彈性定位卡片Ⅰ的定位卡片槽Ⅰ,推桿機構外表面下端設有裝配彈性定位卡片Ⅱ。內油缸下端上滑至外油缸上端,定位卡片Ⅰ相對傾斜滑槽Ⅰ上滑外彈同時定位在定位槽Ⅰ和定位卡片槽Ⅰ中,推桿機構下端上滑至內油缸上端,定位卡片Ⅱ相對傾斜滑槽Ⅱ上滑外彈同時定位在定位槽Ⅱ和定位卡片槽Ⅱ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液壓油缸,特別涉及一種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
技術介紹
現有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如圖7至圖10所示,包括一級油缸31、二級油缸38、推桿機構41,一級油缸31、二級油缸38的內表面上端由上至下分別依次設有防塵圈槽34、兩條內導向帶槽35、油封槽36及內定位卡片槽37,在一級油缸31、二級油缸38內表面下端分別設有防脫卡片槽47,二級油缸38、推桿機構41的外表面下端由下至上分別依次設有外導向帶槽40和外定位卡片槽39,裝配時二級油缸38設置在一級油缸31內側,推桿機構41設置在二級油缸38內側,外定位卡片42裝在外定位卡片槽中并突出各自油缸殼外表面 2.5mm,外導向帶43裝在外導向帶槽中并突出各自油缸殼外表面2. 5mm,內定位卡片44裝在內定位卡片槽中并突出各自油缸殼內表面2. 5mm,兩條內導向帶45分別裝在內導向帶槽中并分別突出各自油缸殼內表面2.5mm,油封46裝在油封槽中并突出各自油缸殼內表面2. 5mm,鉸軸套內側與一級油缸底端外殼相焊接,兩條鉸軸33對稱的焊接在鉸軸套32兩側,這種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存在以下缺陷1.內定位卡片突出油缸殼內表面2. 5_,在油缸工作時很容易拉傷與其配合內側油缸的外表面,油缸外表面被拉傷后油封也會跟著拉傷,使油封無法封住液壓油,外定位卡片突出油缸殼外表面2. 5mm,在油缸工作時很容易拉傷與其配合外側油缸的內表面,使油缸內壁間隙變大,配合不穩定;2.相鄰級油缸之間的空隙為5_,使相鄰級油缸之間的配合全靠導向帶配合,每節油缸之間的配合不是很好,油封易晃動,油缸自身不夠穩定,在車廂舉升時易折彎,車易側翻等;3.鉸軸固定焊接在鉸軸套上,鉸軸套又直接焊接在一級油缸底端外側,當鉸軸受力過大彎時,一級油缸就會因受到擠壓而變形使其報廢,或者在需要更換鉸軸時更換鉸軸的技術難度大費用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精度配合、工作穩定、使用壽命長、易維修、成本低的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本專利技術為實現上述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該液壓油缸包括外油缸、設置在外油缸內的內油缸、設置在內油缸內的推桿機構,外油缸的內孔直徑與內油缸的外壁直徑相等,內油缸的內孔直徑與推桿機構的外壁直徑相等,所述外油缸殼體內表面上端由上至下依次設有防塵圈槽I、油封槽I及定位槽I,定位槽I底端設有連通至定位槽I中的傾斜滑槽I,傾斜滑槽I由下至上逐漸向外傾斜且上端與定位槽I底端連通,所述內油缸殼體內表面上端由上至下依次設有防塵圈槽II、油封槽II及定位槽II,定位槽II底端設有連通至定位槽II中的傾斜滑槽II,傾斜滑槽II由下至上逐漸向外傾斜且上端與定位槽II底端連通,內油缸殼體外表面下端設有定位卡片槽I,定位卡片槽I中設有具有彈性的定位卡片I,定位卡片I下端面外緣設有傾斜面I,在內油缸下端向上滑移至外油缸定位槽I下端的傾斜滑槽I時,定位卡片I的傾斜面I相對傾斜滑槽I向上滑移使定位卡片I上移外彈同時定位在定位槽I和定位卡片槽I中,所述推桿機構外表面下端設有定位卡片槽II,定位卡片槽II中設有具有彈性的定位卡片II,定位卡片II下端面外緣設有傾斜面II,在推桿機構下端向上滑移至內油缸定位槽II下端的傾斜滑槽II時,定位卡片II的傾斜面II相對傾斜滑槽II向上滑移使定位卡片II上移外彈同時定位在定位槽II和定位卡片槽II中。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液壓油缸還包括連接在外油缸底端外側的鉸軸套及活動連接在鉸軸套上的鉸軸。本專利技術的又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鉸軸兩端的截面為圓形而兩端之間的中段截面為三角形,截面為三角形段鉸軸位于鉸軸套的鉸接孔內,截面為圓形段的鉸軸分別突出鉸軸套的鉸接孔兩端。 本專利技術的再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傾斜滑槽I和傾斜滑槽II向外傾斜的角度為O. 5至5度,傾斜面I傾斜的角度與傾斜滑槽I傾斜的角度相等,傾斜面II傾斜的角度與傾斜滑槽II傾斜的角度相等。本專利技術的更進一步技術方案是所述定位卡片槽I在徑向的槽深與定位卡片I在徑向的厚度相等,所述定位槽I在徑向的槽深為定位卡片槽I在徑向槽深的二分之一,所述定位卡片槽II在徑向的槽深與定位卡片II在徑向的厚度相等,所述定位槽II在徑向的槽深為定位卡片槽II在徑向槽深的二分之一。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由于外油缸的內孔直徑與內油缸的外壁直徑相等,內油缸的內孔直徑與推桿機構的外壁直徑相等,定位卡片I II分別設置在定位卡片槽I II中,在工作時內油缸或推桿機構上移后定位卡片I II可相對傾斜滑槽I II向上滑移,使定位卡片I上移外彈同時定位在定位槽I和定位卡片槽I中,定位卡片II上移外彈同時定位在定位槽II和定位卡片槽II中,大大減小了每節油缸之間的空隙,使原來傳統油缸每節之間的空隙由5毫米變成現在的I毫米以下,使其達到了超高精度的配合,解決了傳統油缸密封難、易晃動的缺陷; 2、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在油缸舉升時,因為每節油缸之間高精密度配合,大大提高了貨車在舉升時車身更穩定,彎折、側翻等風險有效降低; 3、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在移動過程中定位卡片III完全定位在定位卡片槽III中,不會因定位卡片I II突出定位卡片槽I II而拉傷油缸外圓或內壁,因此油缸整體使用壽命更長; 4、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由于鉸軸活動連接在鉸軸套上,鉸軸中間段截面設計為三角形,鉸軸在鉸軸套的鉸接孔中不會打轉,在使用過程中鉸軸套不易磨損,鉸軸活動連接在鉸軸套上與外油缸完全分開,不會因鉸軸彎而擠壓到里面的油缸,使油缸使用壽命更長,鉸軸設計為活動式更換和維修更容易、更換費用也更低; 5、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由于無內導向帶槽及內導向帶,整體結構更簡單,同時也有效降低了產品的成本。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作進一步的說明。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中外油缸的結構示意 圖2是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中內油缸的結構示意 圖3是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中推桿機構的結構示意 圖4是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中定位卡片I的結構示意 圖5是圖4的俯視 圖6是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的整體結構示意 圖7是現有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中一級油缸的結構示意 圖8是現有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中二級油缸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現有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中推桿機構的結構示意 圖10是現有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的整體結構示意圖。主要元件標號說明 I-外油缸,2-鉸軸套,3-鉸軸,4-傾斜滑槽I,5-定位槽I,6-油封槽I,7-防塵圈槽I,8-內油缸,9-定位卡片槽I,10-導向帶槽I,11-防脫卡片槽,12-傾斜滑槽II,13-定位槽II,14-油封槽II,15-防塵圈槽II,16-推桿機構,17-定位卡片槽II,18-導向帶槽II,19-定位卡片I,20-傾斜面I,21-防塵圈I,22-油封I,23-導向帶I,24_封油板,25-防脫卡片,26-導向帶II,27-定位卡片II,28-油封II ,29-防塵圈II,30-油口。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至圖6所示,本專利技術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該液壓油缸包括外油缸I、設置在外油缸I內的內油缸8、設置在內油缸8內的推桿機構1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卸車前置液壓油缸,其特征在于,該液壓油缸包括外油缸(1)、設置在外油缸(1)內的內油缸(8)、設置在內油缸(8)內的推桿機構(16),外油缸(1)的內孔直徑與內油缸(8)的外壁直徑相等,內油缸(8)的內孔直徑與推桿機構(16)的外壁直徑相等,所述外油缸(1)殼體內表面上端由上至下依次設有防塵圈槽Ⅰ(7)、油封槽Ⅰ(6)及定位槽Ⅰ(5),定位槽Ⅰ(5)底端設有連通至定位槽Ⅰ(5)中的傾斜滑槽Ⅰ(4),傾斜滑槽Ⅰ(4)由下至上逐漸向外傾斜且上端與定位槽Ⅰ(5)底端連通,所述內油缸(8)殼體內表面上端由上至下依次設有防塵圈槽Ⅱ(15)、油封槽Ⅱ(14)及定位槽Ⅱ(13),定位槽Ⅱ(13)底端設有連通至定位槽Ⅱ(13)中的傾斜滑槽Ⅱ(12),傾斜滑槽Ⅱ(12)由下至上逐漸向外傾斜且上端與定位槽Ⅱ(13)底端連通,內油缸(8)殼體外表面下端設有定位卡片槽Ⅰ(9),定位卡片槽Ⅰ(9)中設有具有彈性的定位卡片Ⅰ(19),定位卡片Ⅰ(19)下端面外緣設有傾斜面Ⅰ(20),在內油缸(8)下端向上滑移至外油缸(1)定位槽Ⅰ(5)下端的傾斜滑槽Ⅰ(4)時,定位卡片Ⅰ(19)的傾斜面Ⅰ(20)相對傾斜滑槽Ⅰ(4)向上滑移使定位卡片Ⅰ(19)上移外彈同時定位在定位槽Ⅰ(5)和定位卡片槽Ⅰ(9)中,所述推桿機構(16)外表面下端設有定位卡片槽Ⅱ(17),定位卡片槽Ⅱ(17)中設有具有彈性的定位卡片Ⅱ(27),定位卡片Ⅱ(27)下端面外緣設有傾斜面Ⅱ,在推桿機構(16)下端向上滑移至內油缸(8)定位槽Ⅱ(13)下端的傾斜滑槽Ⅱ(12)時,定位卡片Ⅱ(27)的傾斜面Ⅱ相對傾斜滑槽Ⅱ(12)向上滑移使定位卡片Ⅱ(27)上移外彈同時定位在定位槽Ⅱ(13)和定位卡片槽Ⅱ(17)中。...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啟良,
申請(專利權)人:李文娟,李啟良,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