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柱塞式離合器和具有該柱塞式離合器的車輛,該柱塞式離合器,包括輸入軸、輸出軸和軸向柱塞泵式連接組件,軸向柱塞泵式連接組件包括殼體、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缸體、柱塞和斜盤,其中,第一端蓋和第二端蓋設置在殼體的兩端,形成容納缸體、柱塞和斜盤的空間;柱塞的一端可滑動設置在缸體的柱塞孔內,另一端與斜盤接觸;輸入軸與缸體連接,輸出軸與斜盤連接;或者,輸入軸與斜盤連接,輸出軸與缸體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柱塞式離合器能夠通過控制柱塞泵內的液壓油的流動變化,來實現離合器的“離”、“合”工作狀態,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柱塞式離合器能夠避免現有離合器中易磨損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工程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柱塞式離合器及設置有該柱塞式離合器的車輛。
技術介紹
離合器是設在發動機與變速箱之間的一個用于傳遞或切斷發動機的動力的裝置。目前,機械領域動力傳遞過程所使用離合裝置大多采用以下兩種形式片式離合器與液力變矩器,實際上液力變矩器中也有片式離合單元,只是由于液力變矩單元對設備的離合動作起到了緩沖作用。片式離合器的種類繁多,但其基本工作原理是當需開啟離合器時,作用力(機械 力、電磁力、液力等)推動分離叉,從而向膜片彈簧的中間部位按壓分離軸承。由于膜片彈簧的中間部位被推入,彈簧外側附近的一組銷將導致彈簧將壓盤從離合器盤上拉開。從而使離合器從旋轉著的發動機上分離。當需開啟離合器時,彈簧會向離合器盤方向推動壓盤,從而擠壓飛輪。這樣可將發動機鎖定到變速器輸入軸上,使它們以相同的速度旋轉。離合器片易磨損,起步平順性不好,無過載保護功能。液力變矩器雖然克服了上述缺點,但功率損失較大,結構復雜,使用成本高。鑒于上述原因,有必要設計一種能克服當前離合裝置缺點的離合器。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柱塞式離合器及設置有該柱塞式離合器的車輛,以解決現有離合器存在的上述問題。—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柱塞式離合器,包括輸入軸、輸出軸和軸向柱塞泵式連接組件,所述軸向柱塞泵式連接組件包括殼體、第一端蓋、第二端蓋、缸體、柱塞和斜盤,其中,所述第一端蓋和所述第二端蓋設置在所述殼體的兩端,形成容納所述缸體、所述柱塞和所述斜盤的空間;所述柱塞的一端可滑動設置在所述缸體的柱塞孔內,另一端與所述斜盤接觸;所述輸入軸與所述缸體連接,所述輸出軸與所述斜盤連接;或者,所述輸入軸與所述斜盤連接,所述輸出軸與所述缸體連接。進一步地,所述軸向柱塞泵式連接組件還包括配油盤,所述配油盤設置在所述第一端蓋或所述第二端蓋與所述缸體之間,所述配油盤設有進油孔和出油孔;所述進油孔和所述出油孔通過油路連通,并且所述進油孔和所述出油孔之間的油路上設置有控制所述油路通斷的開關器件。進一步地,所述配油盤上設置有多條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分別與所述進油孔和所述出油孔連通;所述殼體上設置有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與所述第一油道連通;所述開關器件設置在所述第二油道上。進一步地,所述配油盤上設置有凸起,所述第一油道在所述凸起處連通所述配油盤的外部;所述殼體上設置有凹槽,所述溝槽與所述凸起配合,并且所述第二油道在所述凹槽處與所述第一油道連通。進一步地,所述開關器件為流量控制閥。進一步地,所述柱塞式離合器還包括溢流閥,所述溢流閥與所述流量控制閥并聯設置在所述第二油道上。 進一步地,所述柱塞上開設有軸向通孔。進一步地,所述殼體上開設有注油孔和與所述注油孔配合的孔塞。進一步地,所述輸入軸與所述缸體鍵連接,所述輸出軸與所述斜盤鍵連接;或者,所述輸入軸與所述斜盤鍵連接,所述輸出軸與所述缸體鍵連接。本專利技術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一種車輛,具有發動機和變速箱,所述發送機和所述變速箱之間設置有如上所述的柱塞式離合器。本專利技術的柱塞式離合器用軸向柱塞泵式連接組件連接在輸入軸和輸出軸之間,以輸入軸與缸體連接為例,輸入軸帶動缸體轉動時,當缸體內的液壓油能夠正常流出,且外界液壓油能夠正常補充至缸體內時,隨著缸體的轉動,柱塞能夠在缸體內自由的進行軸向運動,而不會將輸入軸的動力傳遞給斜盤和輸出軸;當缸體內的液壓油無法與外界液壓油進行流通更換時,柱塞在缸體內的位置會保持不變,隨著缸體的轉動,柱塞也會帶動斜盤轉動,進而將輸入軸的動力傳遞至輸出軸。本專利技術的柱塞式離合器,通過控制缸體內的液壓油的流動變化,能夠實現離合器的“離”、“合”工作狀態,并且能夠避免現有離合器中易磨損的問題。附圖說明構成本專利技術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專利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柱塞式離合器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所示的柱塞式離合器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I所示的柱塞式離合器的配油盤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I所示的柱塞式離合器的流量控制閥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I所示的柱塞式離合器的柱塞的結構剖視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本專利技術的基本思想在于為了解決現有的離合器片易磨損、起步平順性不好、無過載保護功能等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柱塞式離合器,其借用柱塞泵來傳遞動力,并通過缸體內的液壓油是否流動變化,來實現柱塞式離合器的離合作用,即缸體內的液壓油能夠通過配油盤與缸體外界正常流通,則柱塞泵不傳遞動力,柱塞式離合器為“離”狀態;切斷缸體內的液壓油的流通,柱塞泵的柱塞保持不動,能夠傳遞動力,柱塞式離合器為“合”狀態。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優選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I所示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柱塞式離合器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該圖采用局部剖視的效果展示,該柱塞式離合器包括輸入軸2、輸出軸8和軸向柱塞泵式連接組件100,軸向柱塞泵式連接組件100包括殼體10、第一端蓋I、第二端蓋11、缸體5、柱塞6和斜盤7,其中,第一端蓋I和第二端蓋11設置在殼體10的兩端,形成容納缸體5、柱塞6和斜盤7的空間;柱塞6的一端可滑動設置在缸體5的柱塞孔內,另一端與斜盤7接觸;輸入軸2與缸體5連接,輸出軸8與斜盤7連接。本專利技術的柱塞式離合器按照上述的連接關系組裝好后,輸入軸2帶動缸體5轉動時,當缸體5內的液壓油能夠正常流出,且外界液壓油能夠正常補充至缸體5內時,隨著缸體5的轉動,軸向柱塞泵式連接組件100的柱塞6能夠在缸體5內自由的進行軸向運動,而不會將輸入軸2的動力傳遞給斜盤7和輸出軸8 ;當缸體5內的液壓油無法與外界液壓油 進行流通更換時,柱塞6在缸體5內的位置會保持不變,隨著缸體5的轉動,柱塞6也會帶動斜盤7轉動,進而將輸入軸2的動力傳遞至輸出軸8。本專利技術的柱塞式離合器,能夠通過控制缸體內的液壓油的流動變化,來實現離合器的“離”、“合”工作狀態,本專利技術的柱塞式離合器能夠避免現有離合器中易磨損的問題。上述實施例是以輸入軸2與缸體5連接為例,作為可選的實施例,輸入軸2還可以與斜盤7連接,而輸出軸8與缸體5連接。作為本專利技術的柱塞式離合器的優選實施例,如圖I所不,缸體5、柱塞6、斜盤7都容納在第一端蓋I、第二端蓋11殼體10之間的空間內,輸入軸2與缸體5優選鍵連接,并且輸入軸2通過軸承3可轉動地設置在第一端蓋I上;柱塞6的一端設置在缸體5內,另一端均與斜盤7接觸,并且與斜盤7接觸的端面優選配置為與傾斜面;斜盤7與輸出軸8選鍵連接,輸出軸8通過軸承9可轉動地設置在第二端蓋11上。軸向柱塞泵式連接組件100的配油盤4設置在第一端蓋I與缸體5之間。另如圖3所示,配油盤4上設置有多個類似腰型孔的配油孔,配油孔數量優選與柱塞6的數量相等,并根據其對應的柱塞孔內的柱塞6的位置,確定該配油孔是進油孔還是出油孔。本實施例中,柱塞6數量優選為6個。再次參照圖I,由于上部的柱塞6處于從缸體5內伸出的位置,因此,配油盤4的上部的配油孔為進油孔,對應地,下部的配油孔為出油孔。如圖2和圖3所示,配油盤4上還設置有多條第一油道,第一油道的數量優選與柱塞6的數目相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柱塞式離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輸入軸(2)、輸出軸(8)和軸向柱塞泵式連接組件(100),所述軸向柱塞泵式連接組件(100)包括殼體(10)、第一端蓋(1)、第二端蓋(11)、缸體(5)、柱塞(6)和斜盤(7),其中,所述第一端蓋(1)和所述第二端蓋(11)設置在所述殼體(10)的兩端,形成容納所述缸體(5)、所述柱塞(6)和所述斜盤(7)的空間;所述柱塞(6)的一端可滑動設置在所述缸體(5)的柱塞孔內,另一端與所述斜盤(7)接觸;所述輸入軸(2)與所述缸體(5)連接,所述輸出軸(8)與所述斜盤(7)連接;或者,所述輸入軸(2)與所述斜盤(7)連接,所述輸出軸(8)與所述缸體(5)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洪旺,周天淚,肖世武,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