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半成品,具有剛性區及撓性區,該半成品包括有依次粘結的第一剛性層、第一半固化層、第二半固化層、柔性層、第三半固化層、第四半固化層及第二剛性層,第一剛性層及第二剛性層上設有開槽,開槽位于剛性區與撓性區之間,第一剛性層及第二剛性層的剛性區與撓性區之間通過虛接部連接,第二半固化層與第三半固化層的撓性區中空,并在其內設置有覆蓋層。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實現方便的進行加工,效率高,精度更容易控制。(*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印制線路板領域,具體涉及ー種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半成品。
技術介紹
剛撓結合印制板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可三維立體安裝的優點,同時兼有優良的電性能、耐熱性能等,已成為印制板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其一般是在ー塊板上同時具有ー個或多個剛性區和撓性區,撓性區有保護膜,可實現動態彎曲功能。現剛撓結合印制板常規的做法是采用銑床開半槽形式,此種加工方式對剛性區的板厚較厚時較適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I、當剛性層厚度小于O. 3mm以下吋,由于設備的控深精度問題,對這類薄板很難 控深銑半槽,常出現部分區域未銑到而部分區域已銑穿的缺陷;2、在后續控深開蓋過程亦存在控深精度要求高,對板面平整性要求高,存在手工揭開易引起邊緣撕裂風險;3、壓合時剛撓結合邊緣的膠溢出粘住上蓋后導致開蓋困難;4、壓合前對剛性板的開半槽毎次只能操作ー塊,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此,本技術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半成品,本技術可以實現方便的進行加工,效率高,精度更容易控制。其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半成品,具有剛性區及撓性區,該半成品包括有依次粘結的第一剛性層、第一半固化層、第二半固化層、柔性層、第三半固化層、第四半固化層及第二剛性層,第一剛性層及第ニ剛性層上設有開槽,開槽位于剛性區與撓性區之間,第一剛性層及第ニ剛性層的剛性區與撓性區之間通過虛接部連接,第二半固化層與第三半固化層的撓性區中空,并在其內設置有覆蓋層。下面對進ー步技術方案進行說明在所述虛接部上設有排孔。所述排孔為至少三個,其孔徑為O. 3毫米至O. 7毫米。所述第一半固化層、第二半固化層、第三半固化層、第四半固化層均半固化的環氧樹脂片。所述第二半固化層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覆蓋層的厚度,所述第三半固化層的厚度也大于或等于所述覆蓋層的厚度。所述第二半固化層的厚度大于所述覆蓋層的厚度,所述覆蓋層的第一表面與所述第一半固化層連接,所述覆蓋層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柔性層之間具有間隙;所述第三半固化層的厚度也大于所述覆蓋層的厚度,所述覆蓋層的第一表面與所述第四半固化層連接,所述覆蓋層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柔性層之間也具有間隙。前述方案的加工エ藝如下I、通過銑床在第一剛性層及第ニ剛性層上開槽銑穿,其局部通過虛接部連接,使整個第一剛性層、第二剛性層連接而不斷掉;2、在第一剛性層及第ニ剛性層的內表面分別粘貼第一半固化層、第四半固化層;3、在第一半固化層、第四半固化層上分別貼覆蓋層,覆蓋層的位置與開槽的區域相對應,貼上后進行第一次壓合;4、將壓合好后的第一剛性層、第一半固化層、第二剛性層、第四半固化層層,分別與柔性層、第二半固化層、第三半固化層疊加,此時第二半固化層、第三半固化層上中空的 撓性區分別與覆蓋層相対,再進行第二次壓合,形成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半成品;5、第二次壓合后,經過鉆孔、沉銅電鍍、外層線路制作、印綠油等操作;6、銑穿第一半固化層和覆蓋層、第四半固化層和覆蓋層,將切銑后的多余材料取開后,形成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下面對前述技術方案的優點或原理進行說明I、對于較薄的印制線路板而言,也可以方便的進行加工,且可以較好的保證其加エ精度;2、在加工過程中,可以避免藥水對撓性層的浸蝕;3、覆蓋層具有阻膠功能,可以避免半固化層的溢膠溢出而導致開蓋困難。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半成品的結構圖;1圖2是通過銑床切銑后的結構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成品的結構圖;附圖標記說明10、第一剛性層,11、開槽,12、虛接部,20、第一半固化層,30、第二半固化層,40、柔性層,50、第三半固化層,60、第四半固化層,70、第二剛性層,71、開槽,72、虛接部,80、覆蓋層,81、間隙,90、覆蓋層,91、間隙,100、剛性區,200、撓性區。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如圖I所示,一種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半成品,具有剛性區及撓性區,該半成品包括有依次粘結的第一剛性層10、第一半固化層20、第二半固化層30、柔性層40、第三半固化層50、第四半固化層60及第ニ剛性層70,第一剛性層10及第ニ剛性層70上分別設有開槽11及開槽71,開槽11及開槽71位于剛性區與撓性區之間,第一剛性層10及第ニ剛性層70的剛性區與撓性區之間分別通過虛接部12及虛接部72連接,第二半固化層30與第三半固化層50的撓性區中空,并在其內分別設置有覆蓋層80及覆蓋層90。其中,在所述虛接部12及虛接部72上設有排孔(類似于郵票孔),所述排孔為四個,其孔徑為O. 3毫米至O. 7毫米。所述第一半固化層20、第二半固化層30、第三半固化層50、第四半固化層60均半固化的環氧樹脂片。所述第二半固化層30的厚度大于所述覆蓋層80的厚度,所述覆蓋層80的第一表面與所述第一半固化層20連接,所述覆蓋層80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柔性層40之間具有間隙81 ;所述第三半固化層50的厚度大于所述覆蓋層90的厚度,所述覆蓋層90的第一表面與所述第四半固化層60連接,所述覆蓋層90的第二表面與所述柔性層40之間也具有間隙91。其加工エ藝如下I、通過銑床在第一剛性層10及第ニ剛性層70上開槽11及開槽71銑穿,其局部通過虛接部12及虛接部72連接,使整個第一剛性層10、第二剛性層70連接而不斷掉;2、在第一剛性層10及第ニ剛性層70的內表面分別粘貼第一半固化層20、第四半固化層60 ;3、在第一半固化層20、第四半固化層60上分別貼覆蓋層80及覆蓋層90,貼覆蓋層80及覆蓋層90的位置與開槽11及開槽71的區域相對應,貼上后進行第一次壓合; 4、將壓合好后的第一剛性層10、第一半固化層20、第二剛性層70、第四半固化層60層,分別與柔性層40、第二半固化層30、第三半固化層50疊加,此時第二半固化層30、第三半固化層50上中空的撓性區分別與貼覆蓋層80及覆蓋層90相対,再進行第二次壓合,形成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半成品;5、第二次壓合后,經過鉆孔、沉銅電鍍、外層線路制作、印綠油等操作;6、銑穿第一半固化層20和覆蓋層80、第四半固化層60和覆蓋層90后,其結構如圖2所示,將切統后的多余材料取開后的成品結構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具有如下優點I、對于較薄的印制線路板而言,也可以方便的進行加工,且可以較好的保證其加ェ精度;2、在加工過程中,可以避免藥水對撓性層的浸蝕;3、貼覆蓋層80及覆蓋層90具有阻膠功能,可以避免半固化層的溢膠溢出而導致開蓋困難。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技術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半成品,其特征在于,具有剛性區及撓性區,該半成品包括有依次粘結的第一剛性層、第一半固化層、第二半固化層、柔性層、第三半固化層、第四半固化層及第二剛性層,第一剛性層及第二剛性層上設有開槽,開槽位于剛性區與撓性區之間,第一剛性層及第二剛性層的剛性區與撓性區之間通過虛接部連接,第二半固化層與第三半固化層的撓性區中空,并在其內設置有覆蓋層。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半成品,其特征在于,具有剛性區及撓性區,該半成品包括有依次粘結的第一剛性層、第一半固化層、第二半固化層、柔性層、第三半固化層、第四半固化層及第二剛性層,第一剛性層及第ニ剛性層上設有開槽,開槽位于剛性區與撓性區之間,第一剛性層及第ニ剛性層的剛性區與撓性區之間通過虛接部連接,第二半固化層與第三半固化層的撓性區中空,并在其內設置有覆蓋層。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半成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虛接部上設有排孔。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剛柔結合的印制線路板半成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孔為至少三個,其孔徑為O. 3毫米至O. 7毫米。4.根據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剛柔結合的印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蓓,莫欣滿,梁鵬,
申請(專利權)人:宜興硅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