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包括制冷組件、制熱組件、電控組件及溫度感測件,所述制冷組件包括循環封閉連接的壓縮機、冷凝器及蒸發器芯,所述制熱組件包括循環封閉連接的暖風芯體、發動機循環水箱及水泵,所述冷凝器與所述蒸發器芯之間設有儲液干燥器及膨脹閥,所述暖風芯體與所述水泵之間還設有電磁暖水閥,所述溫度感測件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所述制冷組件的壓縮機、膨脹閥及冷凝器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所述制熱組件的電磁暖水閥、水泵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客車空調系統,尤其涉及一種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
技術介紹
現有的汽車,尤其是客車通常設有空調系統。客車通過空調系統根據外界及車廂內溫度對車內的溫度進行調節。現有空調系統一般設有制冷及制熱的相關組件。在室外溫度較低的冬天,客車進行制熱工作時,由于車內容溫差較大,容易導致車內濕度較大,需要進行除濕。現有的空調系統在此種情況下需要先進行制冷工作,利用制冷過程中產生的除濕效果進行除濕并降溫,除濕后再進行制熱升溫。現有的空調系統在此種情況下一般需要 進行人工操作,操作繁瑣復雜,不利于控制。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包括制冷組件、制熱組件、電控組件及溫度感測件,所述制冷組件包括循環封閉連接的壓縮機、冷凝器及蒸發器芯,所述制熱組件包括循環封閉連接的暖風芯體、發動機循環水箱及水泵,所述冷凝器與所述蒸發器芯之間設有儲液干燥器及膨脹閥,所述暖風芯體與所述水泵之間還設有電磁暖水閥,所述溫度感測件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所述制冷組件的壓縮機、膨脹閥及冷凝器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所述制熱組件的電磁暖水閥、水泵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設有蒸發器殼體,所述制冷組件的蒸發器芯和制熱組件的暖風芯體均設置于所述蒸發器殼體內。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冷凝器與壓縮機之間采用高壓軟管相互連接。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蒸發器芯與壓縮機之間采用低壓軟管相互連接。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制冷組件還設有冷凝風機,所述冷凝風機對應所述冷凝器設置,所述冷凝風機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制冷組件還設有蒸發風機,所述蒸發風機對應所述蒸發器芯設置,所述蒸發器芯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溫度感測件采用溫度傳感器。相較于現有技術,使用本技術的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進行制熱并除濕時,首先通過電控系統設定下限溫度及上限溫度。通過溫度感測件對車內溫度進行感測。如果車內溫度低于預設的下限溫度時,在電控組件控制下,制熱組件進行制熱工作;當車內溫度在預設的下限溫度與預設的上限溫度之間時,在電控組件控制下,制熱組件及制冷組件同時工作;當車內溫度高于預設的上限溫度時,在電控組件控制下,僅制冷組件工作,制熱無輸出。可以理解的是,使用者也可直接通過電控系統對制冷組件及制熱組件進行控制,以對客車內的溫度進行調節。本技術的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通過電控組件對溫度進行控制,使溫度保持在適宜的溫度,并兼具除濕功能,省去了繁瑣的操作,使用方便。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結構框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請參閱圖1,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10,包括制冷組件11、制熱組件13、電控組件15及溫度感測件17。在本實施例中,溫度感測件17采用溫度傳感器。可以理解的是,溫度感測件17可采用其他用于檢測客車內溫度的溫度檢測裝置。制冷組件11包括通過管道循環封閉連接的壓縮機111、冷凝器113及蒸發器芯115。所述冷凝器113與所述蒸發器芯115之間設有儲液干燥器117及膨脹閥119。在本實施例中,冷凝器113與壓縮機111之間采用高壓軟管21相互連接,蒸發器芯115與壓縮機111之間采用低壓軟管23相互連接。制冷組件11還設有冷凝風機118,所述冷凝風機118對應所述冷凝器113設置,所述冷凝風機118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15。制冷組件11還設有蒸發風機116,所述蒸發風機116對應所述蒸發器芯115設置,所述蒸發器芯115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15。制熱組件13包括通過管道循環封閉連接的暖風芯體131、發動機循環水箱133及水泵135。所述暖風芯體131與所述水泵135之間還設有電磁暖水閥137。暖風芯體131與發動機循環水箱133之間的設置有回水管31及進水管33,所述水泵135及電磁暖水閥137設置于所述暖風芯體131與發動機循環水箱133之間的進水管33。在本實施例中,本技術的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10設有蒸發器殼體,所述制冷組件11的蒸發器芯115和制熱組件13的暖風芯體131均設置于所述蒸發器殼體內。溫度感測件17連接于電控組件15,制冷組件11的壓縮機111、膨脹閥119及冷凝器113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15,制熱組件13的電磁暖水閥137、水泵135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15。在電控組件15的控制下,制冷組件11及制熱組件13的各個部件開啟或關閉以進行并完成制冷或制熱工作。使用本技術的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10制冷時,制冷劑在蒸發器芯115中不斷吸收車廂內熱空氣的熱量蒸發變成氣體,壓縮機111吸入由蒸發器出來的氣態制冷齊U,并將其壓縮成為高溫、高壓氣體排入冷凝器113冷卻液化,同時向車外空氣放熱。液化的制冷劑流入儲液干燥器117,除去水份和雜質并氣液分離后再流經膨脹閥119進行自動節流。液化的制冷劑的壓力溫度急劇下降,迅速變成低溫、低壓的霧狀制冷劑并噴入蒸發器。蒸發器上的蒸發風機116將車廂內熱空氣送到蒸發器進行冷卻再送回車廂內,使車內的空氣溫度下降,達到制冷效果。此時,制冷劑吸熱蒸發成低溫、低壓氣體,又重新被壓縮機111吸入進行下一輪制冷循環。使用本技術的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10制熱時,發動機循環水的高、低壓端分別與暖風芯體131進、出口連接。需要采暖時,發動機循環水經水泵135向暖風芯體131中不斷循環,暖風不斷吹出,達到車廂供暖的效果。在夏天制冷時,蒸發器芯115體與其他的制冷元件如冷凝器113、膨脹閥119、壓縮機111等組成一套完整的制冷系統;在冬天制熱時,暖風芯體131與車輛上的水泵135、發動機水箱、水閥等通過熱水膠管連成一體,組成一套完整的采暖系統。在冬天采暖系統工作時,因車內外溫差大,導致車內濕度較大,需要進行除濕,一般是通過再打開制冷系統來進行降溫除濕,但人工反復操作比較麻煩,且不利于控制。使用本技術的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10進行制熱并除濕時,首先通過電控系統設定下限溫度及上限溫度。通過溫度感測件17對車內溫度進行感測。如果車內溫度低于預設的下限溫度時,在電控組件15控制下,制熱組件13進行制熱工作;當車內溫度在預設的下限溫度與預設的上限溫度之間時,在電控組件15控制下,制熱組件13及制冷組件11同時工作;當車內溫度高于預設的上限溫度時,在電控組件15控制下,僅制冷組件 11工作,制熱無輸出。可以理解的是,使用者也可直接通過電控系統對制冷組件11及制熱組件13進行控制,以對客車內的溫度進行調節。本技術的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10通過電控組件15對溫度進行控制,使溫度保持在適宜的溫度,并兼具除濕功能,省去了繁瑣的操作,使用方便。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技術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技術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技術所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組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除濕功能的客車空調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組件、制熱組件、電控組件及溫度感測件,所述制冷組件包括循環封閉連接的壓縮機、冷凝器及蒸發器芯,所述制熱組件包括循環封閉連接的暖風芯體、發動機循環水箱及水泵,所述冷凝器與所述蒸發器芯之間設有儲液干燥器及膨脹閥,所述暖風芯體與所述水泵之間還設有電磁暖水閥,所述溫度感測件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所述制冷組件的壓縮機、膨脹閥及冷凝器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所述制熱組件的電磁暖水閥、水泵連接于所述電控組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靖國平,鄺維盛,陳玉忠,劉偉明,
申請(專利權)人:勁達技術河源有限公司,廣東勁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