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屬于汽車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的汽車車身后縱梁重量大、通用性差、安全性低等問題。本汽車車身后縱梁,包括前體部和后體部,后體部上具有若干條通過沖壓成型且使后體部比前體部優先發生形變的誘導槽。本汽車車身后縱梁吸能效果好、安全性能高、通用性好、重量輕等優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汽車
,涉及ー種汽車梁體,特別是ー種汽車車身后縱梁。
技術介紹
高速行駛車輛中,汽車追尾事故發生的頻率較高,雖然由此造成的乘員致命傷害和車體嚴重變形的比例相對較小,但由尾撞事故造成的社會性支出與日俱增。汽車車身后縱梁就是汽車后底盤的骨架,也就是后座椅和后備箱下面的車架,是車身后部結構關鍵傳カ部件。現在普遍采用的車身后縱梁都是剛性的,在碰撞過程中變形很小,碰撞時整車很容易改變位置,由于慣性對乘客形成的危險性很大。針對以上問題,人們開始利用壓潰變形的方式來吸收碰撞所形成的能量,從而降低車輛碰撞時所形成的車速驟變,減少車體所受的沖擊,提高乘員的安全。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的專利ー種后縱梁結構公開號CN101525005A,包括后縱梁本體,后縱梁本體的后·部焊接有一后縱梁后部,所述后縱梁后部與后縱梁本體的搭接區域形成一后縱梁截面突變區域,碰撞時利用后縱梁截面突變在預定變形空間后縱梁后部可以發生充分壓潰變形。該專利盡管具備一定碰撞吸能作用,但重量大、通用性差,碰撞安全性能有待提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ー種汽車車身后縱梁,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高汽車后縱梁的碰撞安全性能。本技術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ー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包括前體部和后體部,其特征在干,所述的后體部上具有若干條通過沖壓成型且使后體部比前體部優先發生形變的誘導槽。本技術利用誘導槽使后縱梁在受到汽車追尾碰撞時發生壓潰變形,壓潰變形能夠很好地吸收碰撞時產生的能量,減少車體所受的沖擊,整車也不容易改變位置。誘導槽設置在后縱梁的后體部能夠讓后體部比前體部優先發生形變,在后體部吸收了大部分碰撞的能量后,前體部就不易發生變形,這樣就有效減少了車體變形程度。因此,乘員的安全就有了較大的保障。在上述的汽車車身后縱梁中,所述的誘導槽位于后體部相對于車身的外側面上。這樣就能誘導后體部相對于車身外側彎折,減少后縱梁彎折對車身的影響,同時也提高了乘員的安全性。在上述的汽車車身后縱梁中,所述的誘導槽相對于后體部的外側面橫向延伸且貫通。這樣就能充分發揮誘導槽的誘導作用。在上述的汽車車身后縱梁中,所述的誘導槽的上/下端部槽壁與后體部對應的上/下側面呈圓弧過渡。圓弧過渡能夠使后體部彎折得較為均勻,不容易折斷。在上述的汽車車身后縱梁中,所述的誘導槽的數量為3 10條,且沿后體部外側面的縱向線分布。誘導槽的數量不宜過多也不過少,過多的誘導槽會大幅度降低后縱梁的強度,使車身發生嚴重形變而危害乘員安全,過少的誘導槽就不能使后縱梁充分吸收碰撞的能量,易使車身發生移位而危害乘員安全,3 10條比較合適,由于后縱梁通常是縱向受力,所以誘導槽縱向分布才能發揮其吸能效果。在上述的汽車車身后縱梁中,所述的相鄰兩個誘導槽之間的間距為20 40mm。誘導槽之間間距過小,那么在誘導槽集聚的地方的強度就會非常薄弱,很容易變形,起不到較好的吸能作用;后縱梁長度有限,誘導槽之間的距離不宜過長,且誘導槽之間的距離過長會造成吸能效果減弱,誘導槽之間的距離20 40mm較為合適。在上述的汽車車身后縱梁中,所述的誘導槽的深度為3 8mm。誘導槽深度過深會造成過于容易變形,而起不到吸能作用,同時也容易折斷;誘導槽深度過淺就不能很好的起到誘導作用。誘導槽的深度3 8mm較為合適。在上述的汽車車身后縱梁中,所述的誘導槽的寬度為10 15mm。誘導槽的寬度過短,那么當后縱梁發生較小變形時,槽內壁之間就會彎折到一起而達不到充分吸能的效果;誘導槽的寬度過長就起不到很好的誘導作用,誘導槽的寬度為10 15_較為合適。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利用誘導槽使后縱梁在受到汽車追尾碰撞時發生壓潰變形,吸能效果好,減少了車身碰撞時所受的沖擊,安全性能好;本技術還具有重量輕、通用性好等優點。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正視圖。圖2是本技術的俯視圖。圖中,I、前體部;2、后體部;3、誘導槽。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是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ー步的描述,但本技術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如圖I、圖2所示,ー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包括前體部I和后體部2,后體部2上具有6條通過沖壓成型的誘導槽3。誘導槽3位于后體部2相對于車身的外側面上并且相對于后體部2的外側面橫向延伸且貫通。誘導槽3的上/下端部槽壁與后體部2對應的上/下側面呈圓弧過渡,且沿后體部2外側面的縱向線分布,相鄰兩個誘導槽3之間的間距為30mm。誘導槽3的深度和寬度分別為6mm和13mm。在汽車發生追尾碰撞時,誘導槽3能夠引導后縱梁的后體部2發生形變并吸收碰撞產生的能量,由于后縱梁的前體部I沒有誘導槽3,所以后體部2能夠優先于前體部I發生形變。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技術精神作舉例說明。本技術所屬
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技術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前體部I、后體部2、誘導槽3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技術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技術精神相違背的。權利要求1.ー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包括前體部(I)和后體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體部(2)上具有若干條通過沖壓成型且使后體部(2)比前體部(I)優先發生形變的誘導槽(3)。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誘導槽(3)位于后體部(2)相對于車身的外側面上。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誘導槽(3)相對于后體部(2)的外側面橫向延伸且貫通。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誘導槽(3)的上/下端部槽壁與后體部(2)對應的上/下側面呈圓弧過渡。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誘導槽(3)的數量為3 10條,且沿后體部(2)外側面的縱向線分布。6.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鄰兩個誘導槽⑶之間的間距為20 40mm。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誘導槽(3)的深度為3 8mm。8.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ー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誘導槽(3)的寬度為10 15謹。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屬于汽車
它解決了現有的汽車車身后縱梁重量大、通用性差、安全性低等問題。本汽車車身后縱梁,包括前體部和后體部,后體部上具有若干條通過沖壓成型且使后體部比前體部優先發生形變的誘導槽。本汽車車身后縱梁吸能效果好、安全性能高、通用性好、重量輕等優點。文檔編號B62D21/15GK202624382SQ201220193138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28日專利技術者王瓊, 門永新, 彭鴻, 王則龍, 趙福全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車身后縱梁,包括前體部(1)和后體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體部(2)上具有若干條通過沖壓成型且使后體部(2)比前體部(1)優先發生形變的誘導槽(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瓊,門永新,彭鴻,王則龍,趙福全,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