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主要公開一種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凈化池,包括反應區、澄清區、污泥中轉池。反應區包括混合池、絮凝池;澄清區包括預沉淀區、位于澄清區底部的污泥濃縮區、澄清區上方的斜管沉淀區、通過位于斜管沉淀區上方的指型集水槽連接的清水渠,清水渠連接出水管。在澄清區底面一側設置有若干個錐形污泥集泥坑,在澄清區底面設置有刮泥機;每個污泥集泥坑中設置一個將集泥坑內污泥提升到澄清區上部排泥槽內的氣提裝置,氣提排泥槽連接至污泥中轉池,污泥中轉池通過回流泵連接進水管,同時污泥中轉池連接有排泥泵。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池型簡單,結構緊湊,有利于沉淀池與回流污泥濃度及數量的控制,保證運行工況的穩定,運行成本低,出水質量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凈水廠混凝沉淀分離
,特別與一種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凈化池有關。
技術介紹
凈水廠混凝沉淀工藝的技術,目前國內傳統一般采用三種方式平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機械攪拌澄清池。平流沉淀池是目前我國大中型水廠最廣泛使用的池型,具有構造簡單、管理方便、耐沖擊負荷強等優點,缺點是停留時間長,占地面積大,對一些小而輕的礬花的去除效果差,進一步提高出水水質代價很高,且水體暴露面積大,接受陽光照射時間長,在微污染原水處理中,希望保留處理過程中的生物作用而不采用前加氯,平流式沉淀池還容易生長青苔,影響水廠的外觀。斜管沉淀池是基于淺層沉淀理論,在平流沉淀基礎上發 展起來的沉淀池型,它具有占地小,沉淀效率高的特點。但由于斜管沉淀池在池體較大情況下存在配水不均勻問題,使大型斜管沉淀池總體出水水質難以進一步提高,限制了傳統斜管沉淀池的大型化。機械攪拌澄清池是將第一反應室聚積的泥渣回流到第二反應室與原水混和,增加原水中的顆粒濃度,加強顆粒絮凝,形成形體大、密度高的礬花,到分離區澄清,從而達到高濃度泥水較快分離和分離徹底的效果。因此,機械攪拌澄清池的優點是絮凝、澄清一體化,產水能力高,處理效果好,適應能力強,抗沖擊負荷大,尤其在分離區增設斜管,出水水質和產水量更可進一步提高。它的缺點是土建結構比較復雜,施工難度較大;由于回流泥渣濃度較低,回流水量很大;最大的困難是排泥量很難控制,經常會因過量排泥,造成絮凝效果差,影響出水水質。為了解決上述幾種混凝沉淀工藝中存在的問題,本專利技術人設計出一種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凈化池,本案由此產生。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凈化池,池型簡單,結構緊湊,有利于回流污泥濃度及數量的控制,保證運行工況的穩定,耐原水的濁度和流量波動沖擊的能力強,運行成本低,出水質量好。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凈化池,包括反應區、澄清區、污泥中轉池;反應區包括混合池、絮凝池;澄清區包括預沉淀區、位于澄清區底部的污泥濃縮區、澄清區上方的斜管沉淀區、通過位于斜管沉淀區上方的指型集水槽連接的清水渠,清水渠連接出水管;在澄清區底面一側設置有若干個錐形污泥集泥坑,在澄清區底面設置有刮泥機;每個污泥集泥坑中設置一個將集泥坑內污泥提升到澄清區上部排泥槽內的氣提裝置,氣提排泥槽連接至污泥中轉池,污泥中轉池通過回流泵連接進水管,同時污泥中轉池連接有排泥泵。所述的反應區、澄清區以及污泥中轉池均為矩形結構,其中反應區和澄清區并列排布;所述的混合池底部設置有進水管,在進水管上連接絮凝劑投加管,混合池中安置有混合攪拌機。所述的混合池與絮凝池底部通過堰流渠連通;在絮凝池設置有助凝劑投加管,并在絮凝池內設置有絮凝攪拌機,絮凝攪拌機的攪拌葉外周罩有上下連通的導流筒,導流筒下端形成喇叭開口 ;在絮凝池的上部開設有堰流孔與澄清區連通。所述的澄清區在進入端設置底部不接觸的豎直擋板,形成預沉淀區,且豎直擋板的下端連接向外傾斜的斜擋板。所述的刮泥機包括液壓動力裝置和多個刮泥板組成的刮泥機構,多個刮泥板平行固定在由液壓動力裝置驅動的拖板上。所述的氣提裝置包括插入在污泥集泥坑中的提泥管、空氣壓縮管、擋泥罩;提泥管下端置于污泥集泥坑,提泥管上端位于氣提排泥槽中;空氣壓縮管道在提泥管下端管壁從外插入提泥管內部,且空氣壓縮管頭朝上,引入壓縮空氣在提泥管內向上噴射;在提泥管的 上端部設置有擋泥罩。所述的斜管沉淀區為若干管體并列斜向放置形成;所述的指型集水槽為不銹鋼槽體,在槽壁上開設若干進水孔;所述的氣提排泥槽為帶斜度的不銹鋼槽,所述的排泥管伸入氣提排泥槽中,排泥管的外壁與氣提排泥槽的底板焊接固定。一種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凈化工藝,絮凝劑在原水的進水管中投加,隨同原水、回流污泥進入混合池中充分混合攪拌,攪拌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水一通過絮凝池中的堰流渠流通至絮凝池底,絮凝池底部投加助凝劑,并經過絮凝攪拌機提升攪拌,形成混合水二 ;混合水二通過絮凝池上部堰流孔進入澄清區的預沉淀區,混合水二中的污泥下沉至澄清區底部并濃縮,被底部的刮泥機刮至污泥集泥坑中,污泥由氣提裝置提升至澄清區頂端的氣提排泥槽內排泥至污泥中轉池中;同時去除部分污泥的混合水二上升至斜管沉淀區,再經過斜管沉淀區形成清水,通過指型集水槽中排流至清水渠;清水渠中的清水從出水管中流出;污泥中轉池中的一部分污泥通過回流泵回流,形成回流污泥,并與原水再次進入混合池中,多余部分污泥通過排泥泵排出。所述的絮凝劑為聚合氯化鋁、聚合氯化鐵或聚合氯化鋁鐵;所述的助凝劑為聚丙烯酰胺。所述的污泥中轉池底部設置潛水推流攪拌機。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術具有諸多有益效果I、本技術中主要采用氣提裝置和增設污泥中轉池,有利于沉淀池內和回流污泥濃度及數量的控制,是整個系統中保證運行工況的穩定的關鍵。2、整個系統投入使用后,實際耐負荷沖擊能力大,在較大范圍內不受流量與源水濁度變化的影響。3、本技術中將混合池、絮凝池與澄清區分離,并改為矩形結構,池型簡單,土建施工方便。4、預沉淀區下部設污泥濃縮區,用水下底部刮泥機將濃縮污泥刮向一側的污泥集泥坑,用氣提裝置將濃縮污泥提出進入污泥中轉池,污泥的濃度可達3%以上。5、在絮凝池底部投加有機高分子助凝劑PAM,以提高礬花凝聚效果;絮凝攪拌機使礬花不至于下沉到絮凝池底部,并通過絮凝池上部兩側的堰流槽,均勻進入沉淀處,加快泥水分離速度。6、污泥濃縮區上方設置高效的斜管沉淀區,進一步提高表面負荷,使得沉淀區中水流上升速度可達20 40m/h。7、本技術中的出水水質穩定,質量好,沉淀后水能保持在I 3NTU以下。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中刮泥板的截面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中氣提裝置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技術較佳實施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技術中的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凈化池,主要包括三大區域,反應區I、澄清區4、污泥中轉池10。反應區I主要是進水、投料,并進行充分混合的階段,澄清區4是將水進行沉淀、分離凈化的階段,最終污泥與清水分離排出。在本技術中涉及到的各個池型都是以矩形結構并列排布,池型結構布局緊湊。反應區I中依照進水順序包括混合池2、絮凝池3。混合池2的底部設有進水管21,在進水管21設置絮凝劑投加管22,用于在原水中投加絮凝劑,本實施例中絮凝劑可采用聚合氯化鋁、聚合氯化鐵、聚合氯化鋁鐵等。在混合池2設置有混合攪拌機23,以便原水和絮凝劑充分攪拌,攪拌后形成混合水一。在混合池2其中一側上方到澄清池3底部有一條堰流渠31。混合水一經堰流渠31流至絮凝池3的底部。在絮凝池3的底部設置有助凝劑(PAM)投加管35,向絮凝池3底部投加助凝劑,本實施例中助凝劑可采用聚丙烯酰胺。絮凝池3中設置有一個絮凝攪拌機32,絮凝攪拌機32的攪拌葉伸入絮凝池3中間位置,同時在攪拌葉的四周圍有一個導流筒33,本實施例中為上下連通的空心圓柱體,且導流筒33下端周邊形成一個喇叭開口 34,有利于將底部的水引導至導流筒33內。絮凝攪拌機32啟動時,導流筒33內的混合水一與助凝劑攪拌混合并提升,形成混合水二,再從絮凝池3上方設置堰流孔36流至澄清區4。澄清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凈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應區、澄清區、污泥中轉池;反應區包括混合池、絮凝池;澄清區包括預沉淀區、位于澄清區底部的污泥濃縮區、澄清區上方的斜管沉淀區、通過位于斜管沉淀區上方的指型集水槽連接的清水渠,清水渠連接出水管;在澄清區底面一側設置有若干個錐形污泥集泥坑,在澄清區底面設置有刮泥機;每個污泥集泥坑中設置一個將集泥坑內污泥提升到澄清區上部排泥槽內的氣提裝置,氣提排泥槽連接至污泥中轉池,污泥中轉池通過回流泵連接進水管,同時污泥中轉池連接有排泥泵。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慶松,錢東,王興林,朱之飛,徐軍,
申請(專利權)人:紹興市制水有限公司曹娥江分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