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全自動蝸桿蝸輪進給數控鉆床,包括底座、工作臺、機架、主軸箱、主傳動電機、數控系統和步進機構,步進機構包括依次連接的步進電機、減速器、連接套和齒輪軸,機架與底座配接,主軸箱與機架配接,工作臺固定在底座上,主傳動電機固定在主軸箱上,其中齒輪軸與主軸箱內的主軸套筒帶齒條的一側相嚙合,數控系統與步進電機電連接,通過數控系統控制步進機構聯動主軸套筒實現主軸垂直進給,可設進給深度對鉆孔深度進行精確控制,并進行可視化顯示,極大的提高鉆床鉆孔孔深精度要求,通過自動化操控,提高了生產效率,有利于規模化生產,并降低了人力成本的投入。(*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鉆床,尤其涉及一種通過蝸桿和蝸輪傳動進給的全自動數控鉆床。
技術介紹
針對某些機械產品部件要求取鉆直徑為Φ 16以下盲孔時,往往對鉆孔深度的精度要求比較高,而通過現有普通鉆床手動控制進行鉆孔,一人只能操作一臺機器,規模化生產人力成本投入較大,鉆孔過程中孔深度只能靠刻度盤或定深尺控制,操控難度和強度較大,而且加工深度顯示不直觀,導致加工出來的孔深不一,無法能滿足加工精度要求高的產 品的生產要求。因此,亟待設計出一種生產效率高,可進一步提高產品加工精度,降低生產成本的鉆床。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術缺陷,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鉆孔定深精度和自動化程度高的,可極大提供生產效率的全自動蝸桿蝸輪進給數控鉆床。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本技術為一種全自動蝸桿蝸輪進給的數控鉆床,包括底座I、工作臺2、機架3、主軸箱4、主傳動電機5、數控系統6和步進機構7,其中機架3與底座I配接,主軸箱4與機架3配接,工作臺2固定在底座I上,主傳動電機5固定在主軸箱4上,并與主軸箱4連接,步進機構7安裝在主軸箱4上,包括依次連接的步進電機8、連接套9、蝸桿10以及與蝸桿10嚙合的蝸輪11,其中蝸輪11軸心位置固定連接齒輪軸12軸端,齒輪軸12則與主軸箱4內主軸套筒13 —側的齒條嚙合,數控系統6固定在機架上,并與步進電機8電連接,其可視化控制面板14安裝在主軸箱4上。本技術通過雙電機控制主軸的自轉和進給,其中主軸的進給通過數控系統6定時控制提供動力的步進電機8,通過蝸桿10、蝸輪11和齒輪軸12傳動主軸套筒13,完成主軸箱4內的主軸14進給動作,從而滿足鉆孔孔深精度要求,實現成本降低和生產效率的提聞。作為優化,所述的步進電機8與連接套9以鍵連接的方式相連接,連接結構簡單,整體對中性好,裝拆、維護方便。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通過加入數控系統,極大的提高鉆床鉆孔孔深精度要求,并實現自動化操控,提高了生產效率,有利于規模化生產,并降低了人力成本的投入,此外,通過蝸桿與蝸輪以及齒輪軸與主軸套筒的嚙合傳動,減小了機構傳動損耗,并提高了傳動的穩定性。附圖說明本技術將通過例子并參照附圖的方式說明,其中圖I是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側視圖;圖3是步進機構結構示意圖;圖4是步進機構連接示意圖。圖中標記底座I、工作臺2、機架3、主軸箱4、主傳動電機5、數控系統6、步進機構7、步進電機8、連接套9、蝸桿10、蝸輪11、齒輪軸12、主軸套筒13、主軸14。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詳細的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如圖I、圖2、圖3和圖4中所示,本技術為一種全自動蝸桿蝸輪進給的數控鉆床,包括底座I、工作臺2、機架3、主軸箱4、主傳動電機5、數控系統6和步進機構7,其中機架3與底座I配接,主軸箱4與機架3配接,工作臺2固定在底座I上,主傳動電機5固定在主軸箱4上,并與主軸箱4連接,步進機構7安裝在主軸箱4上,包括依次連接的步進電機8、連接套9、蝸桿10以及與蝸桿10嚙合的蝸輪11,其中步進電機8與連接套9以鍵連接的方式相連接,蝸輪11軸心位置固定連接齒輪軸12軸端,齒輪軸12則與主軸箱4內主軸套筒13 —側的齒條嚙合,數控系統6固定在機架上,并與步進電機8電連接。進行鉆孔時,將加工件固定在工作臺2上,調節主軸14對準加工件,根據加工參數通過可視化控制面板進行設置,設置完成后手動啟動主傳動電機5,同時通過控制面板由數控系統6啟動控制步進機構7的步進電機8,由與步進電機8連接的連接套9帶動蝸桿10,而蝸桿10與蝸輪11嚙合并齒輪傳動蝸輪11,由于蝸輪11軸心位置連接有齒輪軸12,而齒輪軸12又與傳主軸套筒13 —側齒條嚙合,與蝸輪11相同角速度的齒輪軸12連動主軸套筒13及其軸承連接的主軸14進給運動。當數控系統控制步進電機5自動運行至系統設定深度后,將控制進給主軸14迅速提升鉆頭到初始位置完成對產品的加工,從而完成鉆孔深度精度加工,而鉆孔深度可同步顯示在可視化控制面板顯示屏上。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全自動蝸桿蝸輪進給的數控鉆床,包括底座(I)、工作臺(2)、機架(3)、主軸箱(4)和主傳動電機(5),其中機架(3)與底座(I)配接,主軸箱(4)與機架(3)配接,工作臺(2 )固定在底座(I)上,主傳動電機(5 )固定在主軸箱(4)上,并與主軸箱(4)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數控系統(6)和步進機構(7),所述的步進機構(7)安裝在主軸箱(4)上,包括依次連接的步進電機(8)、連接套(9)、蝸桿(10)以及與蝸桿(10)嚙合的蝸輪(11),其中蝸輪(11)軸心位置固定連接齒輪軸(12),而齒輪軸(12)與主軸箱(4)內主軸套筒(13) —側的齒條嚙合;所述的數控系統(6)固定在機架上,并與步進電機(8)電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全自動蝸桿蝸輪進給的數控鉆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進電機(8)與連接套(9)以鍵連接的方式相連接。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全自動蝸桿蝸輪進給數控鉆床,包括底座、工作臺、機架、主軸箱、主傳動電機、數控系統和步進機構,步進機構包括依次連接的步進電機、減速器、連接套和齒輪軸,機架與底座配接,主軸箱與機架配接,工作臺固定在底座上,主傳動電機固定在主軸箱上,其中齒輪軸與主軸箱內的主軸套筒帶齒條的一側相嚙合,數控系統與步進電機電連接,通過數控系統控制步進機構聯動主軸套筒實現主軸垂直進給,可設進給深度對鉆孔深度進行精確控制,并進行可視化顯示,極大的提高鉆床鉆孔孔深精度要求,通過自動化操控,提高了生產效率,有利于規模化生產,并降低了人力成本的投入。文檔編號B23B39/24GK202639417SQ20122030690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8日專利技術者劉嘯杰 申請人:自貢德沃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全自動蝸桿蝸輪進給的數控鉆床,包括底座(1)、工作臺(2)、機架(3)、主軸箱(4)和主傳動電機(5),其中機架(3)與底座(1)配接,主軸箱(4)與機架(3)配接,工作臺(2)固定在底座(1)上,主傳動電機(5)固定在主軸箱(4)上,并與主軸箱(4)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數控系統(6)和步進機構(7),所述的步進機構(7)安裝在主軸箱(4)上,包括依次連接的步進電機(8)、連接套(9)、蝸桿(10)以及與蝸桿(10)嚙合的蝸輪(11),其中蝸輪(11)軸心位置固定連接齒輪軸(12),而齒輪軸(12)與主軸箱(4)內主軸套筒(13)一側的齒條嚙合;所述的數控系統(6)固定在機架上,并與步進電機(8)電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嘯杰,
申請(專利權)人:自貢德沃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