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升降裝置,包括底座、傳動機構、絲桿、螺母、圓盤Ⅰ、圓盤Ⅱ、圓盤Ⅲ、圓盤Ⅳ、鋼管Ⅰ和鋼管Ⅱ;所述鋼管Ⅰ固定連接在圓盤Ⅰ和圓盤Ⅲ之間形成固定架;所述鋼管Ⅱ固定連接在圓盤Ⅱ和圓盤Ⅳ之間形成升降架;升降架相對固定架能滑動;所述螺母設置在圓盤Ⅱ上,所述絲桿與所述螺母配合;所述傳動機構與絲桿配合,通過所述傳動機構使絲桿旋轉,所述絲桿帶動螺母使升降架升降。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升降裝置設計巧妙,結構緊湊,承載載荷大,成本低廉,加工難度低,安裝方便無需調試,可遠程控制。(*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負載機構,具體涉及ー種升降裝置。
技術介紹
在方艙及特種車輛領域,升降桿經常作為重要的配置元件與天線、攝像頭、強光燈等,需要實現一定舉升高度的運動,有的被舉升物較重且要求抗強風。現有的升降桿主要是套筒伸縮式,即ー個套筒套住另ー個略小的套筒,如此循環,如同起重機的起重臂,通過鋼絲繩的拉カ實現多級伸縮運動。這種結構的套筒內腔需專門的機床才能加工,加工難度大,費用昂貴,合適批量生產,而且結構緊湊復雜,需專業人員維修。隨著對負載要求的提高,套筒壁厚的増加,材料費和加工費急劇上升。對于單件大負載抗強風短行程的需求,從經濟效益上比較,本技術具有極大優勢。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ー種加工難度較低的升降裝置。考慮到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根據本技術公開的ー個方面,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升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傳動機構、絲桿、螺母、圓盤I、圓盤II、圓盤III、圓盤IV、鋼管I和鋼管II ;所述鋼管I至少為三根,所述鋼管I固定連接在圓盤I和圓盤III之間形成固定架;所述鋼管II至少為三根,所述鋼管II固定連接在圓盤II和圓盤IV之間形成升降架;所述鋼管I穿過所述圓盤II,所述鋼管II穿過所述圓盤III,使得升降架相對固定架能滑動;所述螺母設置在圓盤II上,所述絲桿與所述螺母配合;所述傳動機構設置在底座上,所述傳動機構與絲桿配合,通過所述傳動機構使絲桿旋轉,所述絲桿帶動螺母使升降架升降。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技術,進ー步的技術方案是作為優選,所述傳動機構包括轉軸,所述轉軸上設置有ー個傘齒輪,所述絲桿上設置有另ー個傘齒輪,所述轉軸上的傘齒輪與所述絲桿上的傘齒輪相配合,所述轉軸通過所述的兩個傘齒輪的配合帶動絲桿旋轉。作為優選,所述傳動機構為齒輪傳動裝置或者蝸桿渦輪傳動裝置中的ー種。作為優選,所述鋼管I為三根。作為優選,所述鋼管II為三根。作為優選,所述圓盤II的背面上設置有用于阻止雨水流向絲桿的階梯面。作為優選,所述圓盤III的背面上設置有用于阻止雨水流向絲桿的階梯面。作為優選,所述圓盤I的正面設置有防止雨水進入底座內的階梯面。作為優選,所述圓盤I上設置有方便雨水流出的排水孔。本技術還可以是作為優選,所述螺母與圓盤II的軸孔安裝配合面留至少2_的配合間隙。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之ー是本技術的升降裝置設計巧妙,結構緊湊,承載載荷大,成本低廉,安裝方便無需調試,可遠程控制,加工難度低;根據需求能應用在各種方艙及非標設備中承擔短行程、重負載、抗強風等エ況。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申請文件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是對本申請文件中一些實施例的參考,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得到其它的附圖。圖I示出了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升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另ー個實施例的傳動機構示意圖;圖3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另ー個實施例的升降裝置的示意圖;圖4為參考圖3所示剖面線A-A的剖面示意圖;圖5為參考圖3所示剖面線B-B的剖面示意圖;圖6為參考圖3所不劑面線C-C的首I]面不意圖;圖7為參考圖2所示剖面線E-E的剖面示意圖;圖8為圖7的A處放大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ー步地詳細說明,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圖I示出了根據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升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參考圖I所示一種升降裝置的一個實施例,包括底座I、傳動機構、絲桿4、螺母9、圓盤I 2、圓盤II 5、圓盤III 7、圓盤IV 8、鋼管I 3和鋼管II 6。所述鋼管I 3至少為三根,所述鋼管I 3固定連接在圓盤I 3和圓盤III 7之間形成固定架;所述鋼管II 6至少為三根,所述鋼管II 6固定連接在圓盤II 6和圓盤IV 8之間形成升降架。所述鋼管I 3穿過所述圓盤II 6,所述鋼管II 6穿過所述圓盤III 7,使得升降架相對固定架能滑動;所述螺母9設置在圓盤II 6上,所述絲桿4與所述螺母9配合。所述傳動機構設置在底座I上,所述傳動機構與絲桿4配合,通過所述傳動機構使絲桿4旋轉,所述絲桿4帶動螺母9使升降架升降。螺母9可以是銅螺母。搖把13帶動底座I中的轉軸11,轉軸11上的大傘齒輪帶動絲桿上的小傘齒輪,小傘齒輪帶動絲桿。此傳動機構可以增加電機設計為電動,需改成小齒輪帶動大齒輪進行減速。工作時,搖把13轉動后,通過傳動機構帶動絲桿4轉動,絲桿4帶動銅螺母做升降運動,銅螺母與圓盤II 5連接在一起,從而帶動升降架做升降運動。本實施公開的升降裝置可用于大負載的升降系統中。圖2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另ー個實施例的傳動機構示意圖。參考圖2所示升降裝置的另ー個實施例,所述傳動機構包括轉軸11和軸承座10,轉軸11的一部分位于軸承座10內,軸承座10的一端與搖把13連接(圖2未示出),所述轉軸11上設置有ー個傘齒輪12,所述絲桿上設置有另ー個傘齒輪14 (圖7中示出),所述轉軸上的傘齒輪12與所述絲桿上的傘齒輪相配合,所述轉軸通過所述的兩個傘齒輪帶動絲桿旋轉。本實施例中的兩個傘齒輪相配合的方式,是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顯而易見的,不再贅述。對于傳動機構的方式,除了以上實施例公開方案為,底座I里的傘齒輪傳動可以為渦輪蝸桿減速器的傳動方式。繼續參見圖1,鋼管I 3和鋼管II 6視出了為三根的情況,依據三角架的穩定性原理設計的支撐機構,主要由底座I、固定架和升降架組成。底座I是該升降裝置的動カ裝置,通過將底座I和方艙等物件的連接固定升降裝置。固定架與底座I相連,主要由三根鋼管組成;升降架以固定架的三根鋼管作為導軌實現升降運動,升降架由三根鋼管組成ー個穩定結構作為負載平臺。其中鋼管I 3和鋼管II 6的排列位置可參見圖3、圖4、圖5和圖6所示,三根鋼管I 3和三根鋼管II 6中的每兩根距離一祥,在圖4中可以看出,三根鋼管I和三根鋼管II交錯排列。當然鋼管I和鋼管II為其它數量吋,也是可以的,如4、5、6等。參考圖I所示一種升降裝置的另ー個實施例,材料方面該升降桿只有六根鋼管采用不銹鋼材料,其他均為普通碳鋼。因絲桿4也是普通碳鋼,又是主要傳動件,其防銹是關鍵,為此先在絲桿4上涂抹潤滑脂,同時巧妙的在所述圓盤II 5的背面上設置有用于阻止雨水流向絲桿的階梯面,即背面的中部設計為凸出一部分。所述圓盤III 7的背面上設置有用于阻止雨水流向絲桿的階梯面。所述圓盤I 2的正面設置有防止雨水進入底座內的階梯面。本實施中描述的正面和背面是指參見圖3所示,底座I位于最底端,那么各部件朝上的一個面為正面,朝下的一個面為背面。所述圓盤I上設置有讓雨水流出的排水孔,可通過鉆排水孔的方式方便讓雨水流出。考慮到加工成本方面的另ー個實施例,該升降裝置主要的加工難度是六根不銹鋼鋼管和絲桿,這兩個零件的同軸度又是主要的技術參數,設計較低的同軸度必然大大降低加工難度。但是同軸度過低,六根不銹鋼鋼管和圓盤以及絲桿之間會發生互相干渉。為此在銅螺母和圓盤II 5的軸孔安裝配合面留2mm配合間隙(如圖7的A處所示,以及圖8的A處放大示意圖),讓圓盤II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升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傳動機構、絲桿、螺母、圓盤Ⅰ、圓盤Ⅱ、圓盤Ⅲ、圓盤Ⅳ、鋼管Ⅰ和鋼管Ⅱ;所述鋼管Ⅰ至少為三根,所述鋼管Ⅰ固定連接在圓盤Ⅰ和圓盤Ⅲ之間形成固定架;所述鋼管Ⅱ至少為三根,所述鋼管Ⅱ固定連接在圓盤Ⅱ和圓盤Ⅳ之間形成升降架;所述鋼管Ⅰ穿過所述圓盤Ⅱ,所述鋼管Ⅱ穿過所述圓盤Ⅲ,使得升降架相對固定架能滑動;所述螺母設置在圓盤Ⅱ上,所述絲桿與所述螺母配合;所述傳動機構設置在底座上,所述傳動機構與絲桿配合,通過所述傳動機構使絲桿旋轉,所述絲桿帶動螺母使升降架升降。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樂輝,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航天萬欣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