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音頻線連接器。其基座上形成有安裝位,于安裝位處固定有螺母及與螺母對應的通孔;接觸螺栓與所述的螺母螺紋連接;旋鈕固定在接觸螺栓上;所述基座的安裝位處設置有被接觸螺栓的螺紋段穿過的連接端子,該連接端子兩側形成有與基座卡扣連接的延伸臂,連接端子的延伸臂插入基座上形成插槽中,并將螺母限制于安裝位處;所述的連接端子的其中一個延伸臂與位于基座后方的一音頻端子形成卡扣連接;所述的安裝位形成有供音頻線穿過的缺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連接端子通過其自身的延伸臂固定在基座上,其裝配簡單,并且結構穩固,同時將螺母限制。另外,連接端子與音頻端子之間采用卡扣連接,以確保二者之間的穩定電性連接。(*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連接器產品
,特指ー種用于音響等設備中的音頻線連接器。技術背景音響設備通常需要外接喇叭(揚聲器),這樣就需要將每個喇叭上的音頻線連接到音響設備的音頻線連接器中。傳統的音頻線連接器連接 方式多為以下兩種I、采用彈性夾扣的方式,即該連接器中對應的觸點設置有ー個彈性夾扣,使用吋,將音頻線末端的芯線放入夾扣中,利用弾性夾扣將音頻線夾緊,從而使音頻線的芯線與連接器對應的觸點形成接觸。這種連接方式,結構簡単,但是連接不穩固,容易出現脫落。2、另外ー種采用的是螺釘(或螺栓)緊固的方式,即該連接器對應的觸點采用螺釘與螺紋孔配合的方式,使用時,先將音頻線纏繞在螺釘上,再通過螺紋連接將螺釘固定在對應的螺紋孔中,從而形成電性接觸。以上兩種方式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連接器中的音頻端子、接地端子還需要連接至音響設備中對應的電路板中,如何確保音頻端子、接地端子在連接器中保持穩固,是目前主要需要克服的問題,同時,還需要確保音頻端子與接ロ處的接觸件(如螺紋孔中的接觸片)形成穩定連接。本專利技術人經過不斷實驗,提出了以下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確保產品電性接觸穩定,便于裝配的音頻線連接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該音頻線連接器包括一基座,該基座上形成有安裝位,于安裝位處固定有螺母及與螺母對應的通孔;接觸螺栓,該接觸螺栓與所述的螺母螺紋連接;旋鈕,該旋鈕固定在接觸螺栓上;所述基座的安裝位處設置有被接觸螺栓的螺紋段穿過的連接端子,該連接端子兩側形成有與基座卡扣連接的延伸臂,連接端子的延伸臂插入基座上形成插槽中,并將螺母限制于安裝位處;所述的連接端子的其中ー個延伸臂與位于基座后方的一音頻端子形成卡扣連接;所述的安裝位形成有供音頻線穿過的缺ロ。進ー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連接端子的兩個延伸臂分別為長延伸臂和短延伸臂,于基座的安裝位處形成有與長延伸臂和短延伸臂對應的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其中,于長延伸臂上一體成型有定位卡片和連接卡片;于短延伸臂上一體成型有定位卡片;所述的第一插槽內形成有與長延伸臂上定位卡片卡扣配合的第—N立;所述的第二插槽內形成有與短延伸臂上定位卡片卡扣配合的第二卡位。進ー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安裝位底部開設通孔的位置形成有容置螺母的型槽以及位于型槽兩側的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進ー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音頻端子包括一體成型的連接部、彎折部和引腳部,其連接部由第一插槽后端插入,通過彎折部形成的彎折令引腳部向下延伸。進ー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音頻端子的連接部形成有對長延伸臂形成包夾的折邊,于連接部上開設有與長延伸臂上連接卡片形成卡扣連接的卡孔。進ー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音頻端子的連接部兩側還形成有卡鉤;所述的第一插槽后端向后延伸形成有供音頻端子插入的插槽;所述的音頻端子連接部通過其卡鉤與插槽形成固定連接。進ー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接觸螺栓包括螺紋段和軸筒段,所述的螺紋段與所述的螺母螺紋連接;所述接觸螺栓的軸筒段與旋鈕鉚接固定。進ー步而言,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安裝位還設置有與旋鈕匹配的套體,于套體上開設有所述的缺ロ。所述的基座的后端面還固定有接地端子,該接地端子包括一體成型的連接部、彎折部和引腳部,其連接部由基座后端面的接地插槽插入,通過其彎折部形成的彎折令引腳部向下延伸。所述的基座的后端面還形成有對音頻端子、接地端子形成支撐固定的的支撐架。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連接端子通過其自身的延伸臂固定在基座上,其裝配簡單,并且結構穩固,同時還可以將螺母限制于安裝位處。同時,連接端子與音頻端子之間同樣采用了卡扣連接,以確保二者之間的穩定電性連接,不至于出現斷路的情況。另外,本技術的基座上還設置有音頻端子、接地端子形成支撐固定的的支撐架,從而確保端子的穩定。使用本技術時,將音頻線的末端通過缺ロ穿過安裝位,然后旋緊旋鈕,通過旋鈕將音頻線夾緊在接觸螺栓與連接端子之間,從而形成電性連接。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立體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一另ー視角的立體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局部立體圖;圖4是圖3的立體分解圖;圖5是圖3的另ー視角的立體圖;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一中基座的立體圖;圖7是本技術實施例一中基座的主視圖;圖8是本技術實施例一中連接端子的立體圖;圖9是本技術實施例一中連接端子與音頻端子的組合立體圖;圖10是本技術實施例ニ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技術進ー步說明。見圖1-9所示,本實施例一包括基座I、接觸螺栓2、旋鈕3、連接端子4、螺母5、音頻端子6和接地端子7。該基座I為本實施例一的主體,其上設置有四個安裝位10,每個安裝位10均可以連接ー個音頻線。在安裝位10處固定有螺母5及與螺母5對應的通孔100。所述的安裝位10底部開設通孔100的位置形成有容置螺母5的型槽101以及位于型槽101兩側的第一插槽11和第二插槽12。所述的安裝位10還設置有與旋鈕3匹配的套體102,于套體102上開設有供音頻線插入的缺ロ 103。接觸螺栓2的一端與所述的螺母5螺紋連接。該接觸螺栓2包括螺紋段21和軸筒段22,所述的螺紋段21與所述的螺母5螺紋連接;所述接觸螺栓2的軸筒段22與旋鈕3鉚接固定。接觸螺栓2采用金屬導體制作。旋鈕3與接觸螺栓2相對固定,通過旋轉旋鈕3可驅動接觸螺栓2轉動,從而令接觸螺栓2實現軸線移動,從而在安裝位10內形成ー個空隙,可供音頻線穿過。連接端子4也安裝在安裝位10處,連接端子4上形成有供接觸螺栓2的螺紋段21穿過通孔。該連接端子4兩側形成有與基座I卡扣連接的延伸臂,連接端子4的延伸臂插入基座I上形成插槽中,并將螺母5限制于安裝位10處;所述的連接端子4的其中ー個延 伸臂與位于基座I后方的一音頻端子6形成卡扣連接。具體而言,所述連接端子4的兩個延伸臂分別為長延伸臂41和短延伸臂42,于基座I的安裝位10處形成有與長延伸臂41和短延伸臂42對應的第一插槽11和第二插槽12,其中,于長延伸臂41上一體成型有定位卡片411和連接卡片412 ;于短延伸臂42上一體成型有定位卡片421 ;所述的第一插槽11內形成有與長延伸臂41上定位卡片411卡扣配合的第—N立111 ;所述的第二插槽12內形成有與短延伸臂42上定位卡片421卡扣配合的第二卡位121。音頻端子6包括一體成型的連接部61、彎折部62和引腳部63,其連接部61由第ー插槽11后端插入,通過彎折部62形成的彎折令引腳部63向下延伸。所述的音頻端子6的連接部61形成有對長延伸臂41形成包夾的折邊611,于連接部61上開設有與長延伸臂41上連接卡片412形成卡扣連接的卡孔612。所述的音頻端子6的連接部61兩側還形成有卡鉤611 ;所述的第一插槽11后端向后延伸形成有供音頻端子6插入的插槽110 ;所述的音頻端子6連接部61通過其卡鉤611與插槽110形成固定連接。接地端子7固定在基座I的后端面。該接地端子7包括一體成型的連接部71、彎折部72和引腳部73,其連接部71由基座I后端面的接地插槽13插入,通過其彎折部72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音頻線連接器,包括:一基座(1),該基座(1)上形成有安裝位(10),于安裝位(10)處固定有螺母(5)及與螺母(5)對應的通孔(100);接觸螺栓(2),該接觸螺栓(2)與所述的螺母(5)螺紋連接;旋鈕(3),該旋鈕(3)固定在接觸螺栓(2)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安裝位(10)處設置有被接觸螺栓(2)的螺紋段(21)穿過的連接端子(4),該連接端子(4)兩側形成有與基座(1)卡扣連接的延伸臂,連接端子(4)的延伸臂插入基座(1)上形成插槽中,并將螺母(5)限制于安裝位(10)處;所述的連接端子(4)的其中一個延伸臂與位于基座(1)后方的一音頻端子(6)形成卡扣連接;所述的安裝位(10)形成有供音頻線穿過的缺口(10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曾瑜,肖中波,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市競躍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