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風化巖壁綠化護坡方法,在巖壁(1)上每隔5-10m,開鑿一個石窩形狀的植坑(2),植坑(2)上下、左右間距為5-10m;底部無需設排水孔,在距外沿最高處向下L3=5?cm處設3-5個直徑為1?cm的排水孔(6),每5?cm寬度設1個排水孔(6);在植坑(2)中各放入1-2個分別植入了攀爬植物凌霄或爬墻虎種子(4)的營養缽(3);然后在營養缽(3)四周及上部堆入巖石碎片或巖屑(5),巖屑(5)的最高堆放高度低于鑿坑外沿L6=2cm,高出營養缽(3)頂部L7=5cm;首次布置完成后人工澆透水。巖石碎片或巖屑可以直接在風化巖壁上取,減少了從底部往上運送土壤的工作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屬于建筑、交通領域,具體涉及。
技術介紹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基本建設速度加快,因實施交通、水利、礦山、電力等建設項目而形成了大量的裸露坡面。這些裸露坡面不僅影響了生態環境景觀,有些還存在地質災害隱患,影響主體工程的安全穩定。由此,很多地方開始大力開展邊坡綠化。邊坡綠化的環保意義十分明顯,邊坡綠化可美化環境,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凈化空氣。邊坡綠化是一種新興的能有效防護裸露坡面的生態護坡方式,它與傳統的工程護坡相結 合,可有效實現坡面的生態植被恢復。邊坡綠化主要分為土質邊坡綠化和石質邊坡綠化。對于石質邊坡而言,邊坡綠化的環保意義尤其突出。巖石邊坡一般屬高陡邊坡,無植物生長的條件,綠化時需要客土。對于節理不發育,穩定性良好的巖坡,可考慮藤本植物綠化;方法是在邊坡附近或坡底置土,在其上栽種藤本植物,藤本植物生長、攀援、覆蓋坡面。對于節理發育的巖坡,應充分考慮坡面防護。一般采用植生砼綠化,方法是先在巖坡上掛網,在采用特定配方的含有草種的植生砼,用噴錨機械設備及工藝噴射到巖坡上,植生砼凝結在巖坡上后,草種從中長出,覆蓋坡面。高硬度土質邊坡綠化,當土壤抗壓強度大于15kg /cm2時,植物根系生長受阻,植物生長發育不良,這時可采用鉆孔、開溝客土改良土壤硬度,也可以用植生砼綠化。風化巖壁到處存在,陡立面往往很高,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經常垮塌、掉屑,水分及溫度條件差,植物難以生長。爬墻虎等靠吸盤攀爬的植物無法攀爬,且由于種植在地面對交通有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在巖壁(I)上每隔5-10m,開鑿一個石窩形狀的植坑(2),植坑(2)的深度LI為20-40cm,植坑(2)總高度L5為40_60cm,植坑(2)寬度L4為10-30cm,深入巖壁的深度L2為10_30cm ;植坑(2)上下、左右間距為5_10m ;底部無需設排水孔,在距外沿最高處向下L3=5 cm處設3-5個直徑為I cm的排水孔(6),每5 cm寬度設I個排水孔(6);在植坑(2)中各放入1-2個分別植入了攀爬植物凌霄或爬墻虎種子(4)的營養缽(3);然后在營養缽(3)四周及上部堆入巖石碎片或巖屑(5),巖屑(5)的最高堆放高度低于鑿坑外沿L6=2cm,高出營養缽(3)頂部L7=5cm ;首次布置完成后人工澆透水。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優點(I)巖石碎片或巖屑可以直接在風化巖壁上取,減少了從底部往上運送土壤的工作量。(2)巖石碎片或巖屑可以防止降雨后,巖壁下泄水流的沖刷,有效保護營養缽中的營養土,防止其大量流失,影響植物出苗及生長。(3)巖壁在太陽的照射下,特別是向陽面溫度較高,水分流失很快,巖石碎片或巖屑可以有效降低溫度,減少蒸發,為植物提供一個適宜生長的水分和溫度。附圖說明圖I為巖壁上的植坑示意圖;圖2植坑側面示意圖;圖3植坑正面示意圖;圖4植坑內放入營養缽既巖屑后的不意圖;I巖壁,2植坑,3營養缽,4攀爬植物凌霄或爬墻虎種子,5巖屑,6排水孔;Ll=20-40cm ;L2=10_30cm ;L3=5cm ;L4=10_30cm ;L5=40_60cm ;L6=2cm ;L7=5cm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說明。鑿坑參考圖I至圖4,在巖壁I上每隔5-10m,開鑿一個石窩形狀的植坑2,植坑2的深度LI為20-40cm,植坑2總高度L5為40_60cm,植坑2寬度L4為10_30cm,深入巖壁的深度L2為10-30cm ;底部無需設排水孔,在距外沿最高處向下L3=5 cm處設3_5個直徑為I cm的排水孔6, —般每5 cm寬度設I個。 如圖4所示,在植坑2中各放入1-2個分別植入了攀爬植物凌霄或爬墻虎種子4的營養缽3。然后在營養缽3四周及上部堆入巖石碎片或巖屑5,巖屑5的最高堆放高度低于鑿坑外沿L6=2cm,高出營養缽3頂部L7=5cm。首次布置完成后人工澆透水。本專利技術解決了風化巖壁特別是高風化巖壁的綠化難題,用很小的工程巧妙地解決了植物生長無土、無水、夏季抗暴曬、冬季抗凍的技術難題,為風化巖壁綠化提供了一種新方法。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專利技術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在巖壁(I)上每隔5-10m,開鑿一個石窩形狀的植坑(2),植坑(2)的深度LI為20-40cm,植坑(2)總高度L5為40_60cm,植坑(2)寬度L4為10-30cm,深入巖壁的深度L2為10_30cm ;植坑(2)上下、左右間距為5_10m ;底部無需設排水孔,在距外沿最高處向下L3=5 cm處設3-5個直徑為I cm的排水孔(6),每5 cm寬度設I個排水孔(6);在植坑(2)中各放入1-2個分別植入了攀爬植物凌霄或爬墻虎種子(4)的營養缽(3);然后在營養缽(3)四周及上部堆入巖石碎片或巖屑(5),巖屑(5)的最高堆放高度低于鑿坑外沿L6=2cm,高出營養缽(3)頂部L7=5cm ;首次布置完成后人工澆透水。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在巖壁(1)上每隔5-10m,開鑿一個石窩形狀的植坑(2),植坑(2)上下、左右間距為5-10m;底部無需設排水孔,在距外沿最高處向下L3=5 cm處設3-5個直徑為1 cm的排水孔(6),每5 cm寬度設1個排水孔(6);在植坑(2)中各放入1-2個分別植入了攀爬植物凌霄或爬墻虎種子(4)的營養缽(3);然后在營養缽(3)四周及上部堆入巖石碎片或巖屑(5),巖屑(5)的最高堆放高度低于鑿坑外沿L6=2cm,高出營養缽(3)頂部L7=5cm;首次布置完成后人工澆透水。巖石碎片或巖屑可以直接在風化巖壁上取,減少了從底部往上運送土壤的工作量。文檔編號A01G1/00GK102864785SQ20121038029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9日專利技術者趙曉光, 宋世杰, 賈銳魚, 湯波 申請人:西安科技大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風化巖壁綠化護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巖壁(1)上每隔5?10m,開鑿一個石窩形狀的植坑(2),植坑(2)的深度L1為20?40cm,植坑(2)總高度L5為40?60cm,植坑(2)寬度L4為10?30cm,深入巖壁的深度L2為10?30cm;植坑(2)上下、左右間距為5?10m;底部無需設排水孔,在距外沿最高處向下L3=5?cm處設3?5個直徑為1?cm的排水孔(6),每5?cm寬度設1個排水孔(6);在植坑(2)中各放入1?2個分別植入了攀爬植物凌霄或爬墻虎種子(4)的營養缽(3);然后在營養缽(3)四周及上部堆入巖石碎片或巖屑(5),巖屑(5)的最高堆放高度低于鑿坑外沿L6=2cm,高出營養缽(3)頂部L7=5cm;首次布置完成后人工澆透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曉光,宋世杰,賈銳魚,湯波,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科技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