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履帶行走裝置,包括左右兩側的履帶架、位于履帶架外圍的履帶板,履帶架包括外箱體和內箱體,外箱體兩端設置有導向輪和驅動輪,外箱體和內箱體底部均設置有支重輪,支重輪座落在履帶板上,內箱體底部的支重輪位于外箱體底部的支重輪之間,外箱體與內箱體之間設置有液壓油缸,液壓油缸用于驅動外箱體相對內箱體向上移動。本發明專利技術還提供的一種履帶起重機的轉向方法。本發明專利技術具有輔助轉向功能,提高了履帶起重機轉向性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工程機械領域,特別涉及。
技術介紹
履帶起重機整機重量一般都比較大,為了增大接地面積,減小接地比壓,履帶架和履帶板一般都在允許的范圍內盡量加大其長度與寬度,且履帶架是一個整體,但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履帶架進行單邊轉向時,經常會出現阻力矩超過行走減速機提供力矩,履帶起重機無法轉彎的現象。針對以上情況,現在普遍采用的方案是更換馬達及行走減速機,提高其輸出轉矩,但是由此會造成成本的急劇增加,且在正常行走時,液壓系統的能力又得不到充分發揮。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履帶架及履帶起重機,以解決履帶起重機的轉向困難問題。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履帶行走裝置,包括左右兩側的履帶架、位于履帶架外圍的履帶板,履帶架包括外箱體和內箱體,外箱體兩端設置有導向輪和驅動輪,其特征在于,外箱體和內箱體底部均設置有支重輪,支重輪座落在履帶板上,內箱體底部的支重輪位于外箱體底部的支重輪之間,外箱體與內箱體之間設置有液壓油缸,液壓油缸用于驅動外箱體相對內箱體向上移動。進一步地,內箱體與外箱體之間設置有導向裝置,導向裝置包括導向銷和腰形孔,腰形孔開設在外箱體上,導向銷貫穿內箱體和外箱體。進一步地,內箱體與外箱體之間設置有耐磨板,耐磨板位于內箱體的兩端部。進一步地,內箱體位于外箱體中部,液壓油缸安裝在外箱體上。進一步地,外箱體上部還設置有拖鏈輪,拖鏈輪用于支撐上方履帶板。進一步地,內箱體頂部抵靠在外箱體上。進一步地,當履帶行走裝置需要轉向時,液壓油缸驅動外箱體向上移動,外箱體下方的履帶板與地面脫離,履帶行走裝置依靠內箱體下方的履帶板支撐在地面上;當履帶行走裝置正常行走時,外箱體和內箱體下方的履帶板均支撐在地面上。進一步地,支重輪采用浮動油封式或者集中潤滑式。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履帶起重機的轉向方法,包括上述的履帶行走裝置,當履帶起重機需要轉向時,液壓油缸驅動外箱體向上移動,外箱體下方的履帶板與地面脫離,履帶起重機依靠內箱體下方的履帶板支撐在地面上;當履帶起重機正常行走時,外箱體和內箱體下方的履帶板均支撐在地面上。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有益效果在于其一,解決了履帶起重機轉向困難的問題。其二,結構簡單,造價成本低。其三,外箱體和內箱體之間設置有耐磨板,降低相對運動時的磨損。其四,采用導向銷與腰形孔的組合,保證內外箱體沿垂直方向相對運動。附圖說明構成本專利技術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專利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為本專利技術履帶行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I中的外箱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I中的內箱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如圖I至圖3所示,一種履帶行走裝置包括左右兩側的履帶架和履帶板3,履帶架包括外箱體2和內箱體1,內箱體I位于外箱體2中部共同組成履帶架,在外箱體2和內箱體I外周上還繞有履帶板3。外箱體2兩端設置有導向輪21和驅動輪23,外箱體2兩端的底部安裝有支重輪20,中部沒有支重輪20,支重輪20以外箱體2中心平面對稱設置。在外箱體2的中部設置有液壓油缸24,外箱體2的上部設置有拖鏈輪25。拖鏈輪25用于拖起履帶板3。外箱體2對稱開設有腰形孔22。內箱體I底部設置有支重輪10。其兩端設置有耐磨板12,耐磨板12位于內箱體I和外箱體2之間,提高內箱體I與外箱體2上下移動的耐磨性能。內箱體I對稱開設有兩個通孔11。兩個導向銷4分別安裝于兩個通孔11內,并插入外箱體2的腰形孔22內。導向銷4提高內箱體I和外箱體2之間上下移動的平穩性能。當液壓油缸24伸出時,液壓油缸24的活塞桿抵靠在內箱體I頂部,使得外箱體2相對內箱體I被舉起,從而使得外箱體2下方的履帶板3脫離地面。支重輪20和支重輪10采用浮動油封式,但也可以根據需要采用集中潤滑式。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履帶起重機的轉向方法,履帶起重機包括上所述的履帶行走裝置。履帶行走裝置左右兩側都裝有上述的履帶架,履帶架的外周上繞有履帶板3。當履帶起重機行走和作業時,內箱體I頂部與外箱體2抵靠,履帶起重機的重量依靠外箱體2的支重輪20和內箱體I的支重輪10支撐,外箱體2和內箱體I下方的履帶板均與地面接觸,提高履帶起重機承載能力。當履帶起重機在轉向時,液壓油缸24伸出,液壓油缸24的活塞桿抵靠在內箱體I頂部,使得外箱體2相對內箱體I被舉起,從而使得外箱體2下方的履帶板3脫離地面。履帶起重機依靠內箱體I底部的支重輪10支撐在地面上。從而提高了履帶起重機的轉向性能。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凡在本專利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履帶行走裝置,包括左右兩側的履帶架、位于履帶架外圍的履帶板(3),履帶架包括外箱體(2)和內箱體(1),外箱體(2)兩端設置有導向輪(21)和驅動輪(23),其特征在于,外箱體(2)和內箱體(I)底部均設置有支重輪(20、10),支重輪(20、10)坐落在履帶板(3 )上,內箱體(I)底部的支重輪(10 )位于外箱體(2 )底部的支重輪(20 )之間,外箱體(2 )與內箱體(I)之間設置有液壓油缸(24),液壓油缸(24)用于驅動外箱體(2)相對內箱體(I)向上移動。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履帶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內箱體(I)與外箱體(2)之間設置有導向裝置,導向裝置包括導向銷(4)和腰形孔(22),腰形孔(22)開設在外箱體(2)上,導向銷(4)貫穿內箱體(I)和外箱體(2)。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履帶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內箱體(I)與外箱體(2)之間設置有耐磨板(12),耐磨板(12)位于內箱體(I)的兩端部。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所述的履帶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內箱體(I)位于外箱體(2)中部,液壓油缸(24)安裝在外箱體(2)上。5.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履帶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外箱體(2)上部還設置有拖鏈輪(25),拖鏈輪(25)用于支撐上方履帶板(3)。6.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履帶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內箱體(I)頂部抵靠在外箱體(2)上。7.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履帶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當履帶行走裝置需要轉向時,液壓油缸(24)驅動外箱體(2)向上移動,外箱體(2)下方的履帶板(3)與地面脫離,履帶行走裝置依靠內箱體(I)下方的履帶板(3 )支撐在地面上;當履帶行走裝置正常行走時,外箱體(2 )和內箱體(I)下方的履帶板(3 )均支撐在地面上。8.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履帶行走裝置,其特征在于,支重輪(20、10)采用浮動油封式或者集中潤滑式。9.一種履帶起重機的轉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I至8任意一項所述的履帶行走裝置,當履帶起重機需要轉向時,液壓油缸(24)驅動外箱體(2)向上移動,外箱體(2)下方的履帶板(3)與地面脫離,履帶起重機依靠內箱體(I)下方的履帶板(3)支撐在地面上;當履帶起重機正常行走時,外箱體(2 )和內箱體(I)下方的履帶板(3 )均支撐在地面上。全文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履帶行走裝置,包括左右兩側的履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履帶行走裝置,包括左右兩側的履帶架、位于履帶架外圍的履帶板(3),履帶架包括外箱體(2)和內箱體(1),外箱體(2)兩端設置有導向輪(21)和驅動輪(23),其特征在于,外箱體(2)和內箱體(1)底部均設置有支重輪(20、10),支重輪(20、10)坐落在履帶板(3)上,內箱體(1)底部的支重輪(10)位于外箱體(2)底部的支重輪(20)之間,外箱體(2)與內箱體(1)之間設置有液壓油缸(24),液壓油缸(24)用于驅動外箱體(2)相對內箱體(1)向上移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孟剛,陳衛,于波,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