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包括塔身、導線橫擔和地線支架;導線橫擔對稱的設置于塔身頂部;導線橫擔的總長為29.7米;地線支架的兩個分支對稱設置在導線橫擔上;導線橫擔的下平面為梯形;導線橫擔與塔身的連接處和塔身的變坡處均設置有休息平臺;導線橫擔與塔身連接處的休息平臺寬度為2.5米,塔身的變坡處的休息平臺寬度為3.9米。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一種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為了節省塔重,降低造價,導線橫擔下平面設計成梯形,且左右等長;因地處高原地區,設置雙休息平臺,方便了組塔架線人員及檢修人員組塔或檢修;采用全塔防松措施,減少了高原地區檢修人員的工作量,確保了線路安全運行。(*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高壓鐵塔領域,特別是涉及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 +R ο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500kV是我國直流聞壓輸電線路的最低電壓等級,對于像格爾木 拉薩輸電線路工程,由于西藏電網的負荷較小,采用±500kV經濟性不佳。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目標,緩解藏中電網近期缺電局面,滿足遠期西藏社會經濟對電力發展的要求,同時兼顧經濟可行性,我國已成功完成±400kV直流輸電技術的開發研制。土 400kV直流輸電線路負荷相對較小,同時掛線金具也有所不同,不能照搬已有其它電壓等級的線路鐵塔。因此,設計±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以滿足±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要求。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包括塔身、導線橫擔和地線支架;導線橫擔對稱的設置于塔身頂部;導線橫擔的總長為29. 7米;地線支架的兩個分支對稱設置在導線橫擔上;導線橫擔的下平面為梯形;導線橫擔與塔身的連接處和塔身的變坡處均設置有休息平臺;導線橫擔與塔身連接處的休息平臺寬度為2. 5米,塔身的變坡處的休息平臺寬度為3. 9米。本技術進一步的改進在于塔身的變坡處距離導線橫擔與塔身的連接處的距離為12米。本技術進一步的改進在于塔身的底部設置有公用段,公用段底部設置有塔腿。本技術進一步的改進在于塔身的變坡處距離塔腿底部為63米。本技術進一步的改進在于導線橫擔的下部設有導線掛點。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優點本技術一種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為了節省塔重,降低造價,導線橫擔下平面設計成梯形,且左右等長;因地處高原地區,設置雙休息平臺,方便了組塔架線人員及檢修人員組塔或檢修;采用全塔防松措施,減少了高原地區檢修人員的工作量,確保了線路安全運行。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一種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I所示,本技術一種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包括塔身I、導線橫擔2、地線支架3、共用段4和塔腿5。地線支架3設置在塔身I頂端的導線橫擔2上。地線支架3包括兩個分支,分別位于塔身I頂端的左右兩側,其上平面為收口梯形,向塔頭左右兩邊水平伸展并保持等長。地線支架3的兩個分支最外端30到塔身的中軸線的距離為10. 3米,地線支架3的高度為2. 5 米。地線支架3用于懸掛地線,對兩相輸電導線起保護作用。導線橫擔2位于地線支架3下部。導線橫擔2包括兩個分支,分別位于塔頭下部的左右兩側,其下平面為收口梯形,向塔頭左右兩邊水平伸展并保持對稱。導線橫擔2用于懸掛兩極輸電導線,并滿足電氣間隙要求。導線橫擔2總長為29. 7米,高度為2. 5米。本技術直線塔的兩相導線均采用V型絕緣子串,減少了掉串事故,降低風偏閃絡概率,保障了工程的安全運行。本技術直線塔設置雙休息平臺。針對高海拔缺氧,工作降效嚴重等特點,為保證組塔架線人員及檢修人員充分休息和人身安全,在導線橫擔2與塔身I連接處12和塔身變坡處11均設置了休息平臺,導線橫擔2與塔身I連接處12的休息平臺寬度為2. 5米,塔身的變坡處11的休息平臺寬度為3. 9米,有足夠的空間供檢修人員休息;塔身的變坡處11距離導線橫擔2與塔身I的連接處12的距離為12米;變坡處11距離塔腿5底部為63米。塔身I底部通過公用段4連接塔腿5,減少了加工難度,使鐵塔接腿使用更加靈活;公用段4高度為2. 5米。本技術直線塔的導線V型絕緣子串的掛點分別設置在橫擔的端部和根部,均采用雙角鋼結構,該種結構避免了掛點處的焊接工作,對于高海拔低氣溫條件下的線路鐵塔來說,可以有效加強掛線節點的受力能力,保證掛線節點的強度等各項要求。本技術直線塔采用全塔雙帽螺栓防松措施,在青藏高原寒冷、缺氧等惡劣氣候條件下,減少了檢修人員的工作量,同時也提高了線路運行的安全性。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技術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技術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權利要求1.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身(I)、導線橫擔(2)和地線支架(3);導線橫擔(2)對稱的設置于塔身(I)頂部;導線橫擔(2)的總長為29. 7米;地線支架(3)的兩個分支對稱設置在導線橫擔(2)上;導線橫擔(2)的下平面為梯形;導線橫擔(2 )與塔身(I)的連接處(12 )和塔身(I)的變坡處(11)均設置有休息平臺;導線橫擔(2)與塔身(I)連接處(12)的休息平臺寬度為2. 5米,塔身(I)的變坡處(11)的休息平臺寬度為3. 9米。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其特征在于,塔身(I)的變坡處(11)距離導線橫擔(2)與塔身(I)的連接處(12)的距離為12米。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其特征在于,塔身(I)的底部設置有公用段(4),公用段(4)底部設置有塔腿(5)。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其特征在于,塔身(I)的變坡處(11)距離塔腿(5)底部為63米。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其特征在于,導線橫擔(2)的下部設有導線掛點。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包括塔身、導線橫擔和地線支架;導線橫擔對稱的設置于塔身頂部;導線橫擔的總長為29.7米;地線支架的兩個分支對稱設置在導線橫擔上;導線橫擔的下平面為梯形;導線橫擔與塔身的連接處和塔身的變坡處均設置有休息平臺;導線橫擔與塔身連接處的休息平臺寬度為2.5米,塔身的變坡處的休息平臺寬度為3.9米。本技術一種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為了節省塔重,降低造價,導線橫擔下平面設計成梯形,且左右等長;因地處高原地區,設置雙休息平臺,方便了組塔架線人員及檢修人員組塔或檢修;采用全塔防松措施,減少了高原地區檢修人員的工作量,確保了線路安全運行。文檔編號E04H12/24GK202672824SQ20122031349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9日專利技術者許萬軍, 譚蓉, 孫菊海 申請人:陜西省電力設計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用于±400kV直流輸電線路的直線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身(1)、導線橫擔(2)和地線支架(3);導線橫擔(2)對稱的設置于塔身(1)頂部;導線橫擔(2)的總長為29.7米;地線支架(3)的兩個分支對稱設置在導線橫擔(2)上;導線橫擔(2)的下平面為梯形;導線橫擔(2)與塔身(1)的連接處(12)和塔身(1)的變坡處(11)均設置有休息平臺;導線橫擔(2)與塔身(1)連接處(12)的休息平臺寬度為2.5米,塔身(1)的變坡處(11)的休息平臺寬度為3.9米。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萬軍,譚蓉,孫菊海,
申請(專利權)人:陜西省電力設計院,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