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天線裝置改良結構,天線模組的基座內部收容有天線部連接的信號傳輸線,并于第一連接器的插接座內部定位有連接于信號傳輸線的對接端子,且插接座外部罩覆的第一殼體一側處設有接合部,而第二連接器的對接座內部則定位有可與電子裝置連接的插接端子,并于對接座外部罩覆有第二殼體,即可將第一連接器的接合部插接于第二連接器的套接部中而形成一活動套接,且使對接端子與插接端子形成電性對接作旋轉角度的調整,也可將第一連接器快速拔出,再插接于其它電子裝置或天線底座上的第二連接器內更換使用,進而達到結構穩定、組裝容易且適用性范圍廣泛的效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提供一種天線裝置,尤指天線模組連接的第一連接器電性插接于電子裝置上的第二連接器內而作旋轉角度的調整,亦可將第一連接器拔出插接于其它電子裝置或天線底座上更換使用,進而達到結構穩定、組裝容易且適用性范圍廣泛的效用的天線裝置改良結構。
技術介紹
現今電子科技與多媒體資訊的快速發展,使手機、智能手機、全球衛星導航機、個人數位助理(P D A )等電子裝置皆已普遍存在于社會上各個角落,且因時下電子裝置設計 都趨向于輕、薄、短、小,故電子裝置內部電路板上的零組件構造則需小而精密,整體結構強度亦需隨之加強,以因應目前之發展趨勢。而一般的電子裝置大都會利用連接器來達成與電路板的連接,且連接器大多可提供纜線接設于其內,并與連接器內部的多個信號端子或電源端子作一連接,以供另一連接器可將信號或電源透過電路板傳送至控制電路中,并藉由有線的傳輸線路連接各種不同產品,然,為了解決電子裝置與周邊設備相互連線的方便性,便有業者及廠商共同定義及發起無線傳輸技術之標準,便可藉由無線信號的方式將資料向四面八方進行傳輸,故,電子裝置內部的電路板上通常會設置可傳輸無線信號之連接器或信號收發器,以因應電子裝置整體的功能需求,更具彈性與實用性效果。再者,隨著無線通訊技術不斷發展,近年來雙向通訊技術或是電腦通訊介面中經常運用到的藍芽或其它相關技術,共同的特點都是需要藉由天線的使用來收發信號,由于天線的體積與長度越來越小型化,不論無線通訊頻率、功率或規格種類的不同,其收發信號效果都會因天線擺設位置及角度的不同而受到影響,因此便有業者將可調式天線為固定在電子裝置上,以調整收訊角度,而使用上也越來越普遍,此種可調式天線大都是利用旋轉接頭樞接于固定座上,且天線為設置于旋轉接頭上,并于固定座與旋轉接頭的相接面上分別設有相互樞接的軸槽及軸部,使軸部可旋轉定位于軸槽中的任意位置,且天線與旋轉接頭的相接面上分別設有相互樞接的轉軸與軸孔,而可提供天線呈不同方向的旋轉,但因固定座與旋轉接頭的整體機構較為復雜,進而衍生出組裝上較為繁瑣及造價昂貴的問題產生,則有待從事于此行業者重新設計來加以有效解決。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技術人有鑒于現有天線結構使用上的問題與缺失,乃搜集相關資料經由多方評估及考量,并利用從事于此行業之多年研發經驗不斷試作與修改,始設計出此種天線裝置改良結構新型誕生。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手段為一種天線模組改良結構,包括天線模組、第一連接器及第二連接器,其中該天線模組包括基座、天線部及信號傳輸線,并于基座內部收容有至少一個具有對接端的天線部,且信號傳輸線一端的連接端電性連接于天線部的對接端;該第一連接器包括插接座、對接端子及第一殼體,并于插接座內部定位有對接端子,而對接端子一側處設有第一接觸部,且遠離第一接觸部的另側處設有電性連接于天線模組信號傳輸線另端連接端上的第一定位部,另外,第一殼體罩覆定位于插接座外部,并于第一殼體一側處設有接合部;該第二連接器包括有對接座、插接端子及第二殼體,并于對接座內部定位有插接端子,而插接端子一側處設有供第一連接器對接端子上的第一接觸部電性對接的第二接觸部,且遠離第二接觸部的另側處設有能夠與預設電子裝置形成電性連接的第二定位部,且第二殼體罩覆定位于對接座外部,并于第二殼體一側處設有能夠與第一殼體的接合部呈軸向活動套接而進行旋轉角度調整的套接部。采用上述結構的本技術,能夠根據需求或結構設計不同簡易對天線模組進行旋轉角度的調整,并增加整體信號傳輸的品質與強度。采用本技術,由于第一連接器可配合第二連接器呈軸向活動套接,使第一連接器的第一殼體沿著第二連接器的第二殼體呈一活動旋轉,亦可將第一連接器快速拔出而軸向脫離于第二連接器,再插接于其它電子裝置上的第二連接器內形成良好的電性對接,即可將天線裝置以耗材的方式進行更換使用,進而達到結構穩定、組裝容易且適用性范圍廣泛的效用。采用本技術,由于第一連接器可進一步電性對接具有傳輸線的天線底座,并利用傳輸線一端處連接有另一第二連接器,而傳輸線另端處連接有另一第一連接器,再由另一第一連接器插接于預設電子裝置上的第二連接器內后形成電性對接,即可透過天線底座的傳輸線有效延長天線模組的距離,且不會受到預設電子裝置構件方向或位置的限制,更具產品競爭力。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立體外觀圖。圖2為本技術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技術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圖4為本技術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對接前的立體分解圖。圖5為本技術第一連接器與第二連接器對接后的立體外觀圖。圖6為本技術第一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圖7為本技術第二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圖8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調整時的立體分解圖。圖9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調整后的立體外觀圖。圖10為本技術另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附圖標記說明1-天線模組;10_容納空間;101-開口 ;11_基座;111_外殼;112-隔板;12_天線部;121_對接端;13_信號傳輸線;130_導線;131_連接端;14_固定座;141-定位卡板;2_第一連接器;20_定位槽;21_插接座;211-接頭;22_對接端子;220_容納槽道;221_基部;222_第一接觸部;2221_插接口 ;2222_抵持面;2223_剖槽;223_第一定位部;23_第一殼體;231_接合部;2311_開口 ;2312_卡持臂;232_第一固定部;3-第二連接器;30-限位槽;31-對接座;311-穿孔;32-插接端子;321_基部;322_第二接觸部;323-第二定位部;33_第二殼體;330_套接空間;3301_開口 ;331_套接部;3311_彈臂;3312-接觸面;3313_抵持端;3314_剖槽;332_第二固定部;4_電子裝置;41_無線傳輸模組;5-天線底座;51-傳輸線。具體實施方式為達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構造,現結合附圖就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請參閱圖1-3所示,分別為本技術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及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技術包括有天線模組I、第一連接器2及第一連接器2上對接的第二連接器3,故就本技術的主要構件及特征詳述如后,其中該天線模組I包括有基座11、天線部12及信號傳輸線13,其基座11具有相對的外殼111,且兩個外殼111內部所形成的容納空間10內收容有至少一個具有對接端121的 天線部12,并于外殼111內壁面處皆設有可供天線部12定位的隔板112,而基座11位于容納空間10下方開口 101內側處則定位有呈九十度轉折的固定座14,并于固定座14具有相對的定位卡板141,且兩個定位卡板141間定位有信號傳輸線13,此信號傳輸線13所具有的導線130 —端的連接端131電性連接于天線部12的對接端121,而另端的連接端131則由開口 101處穿出于基座11外部。該第一連接器2包括有插接座21、對接端子22及第一殼體23,其插接座21呈一圓形,并于插接座21內部形成有可供對接端子22定位的定位槽20,且插接座21 —側前方處設有接頭211,而對接端子22所具的基部221內部形成有容納槽道220,并于基部221 —側處設有具喇叭狀插接口 2221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天線裝置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天線模組、第一連接器及第二連接器,其中:該天線模組包括基座、天線部及信號傳輸線,并于基座內部收容有至少一個具有對接端的天線部,且信號傳輸線一端的連接端電性連接于天線部的對接端;該第一連接器包括插接座、對接端子及第一殼體,并于插接座內部定位有對接端子,而對接端子一側處設有第一接觸部,且遠離第一接觸部的另側處設有電性連接于天線模組信號傳輸線另端連接端上的第一定位部,另外,第一殼體罩覆定位于插接座外部,并于第一殼體一側處設有接合部;該第二連接器包括有對接座、插接端子及第二殼體,并于對接座內部定位有插接端子,而插接端子一側處設有供第一連接器對接端子上的第一接觸部電性對接的第二接觸部,且遠離第二接觸部的另側處設有能夠與預設電子裝置形成電性連接的第二定位部,且第二殼體罩覆定位于對接座外部,并于第二殼體一側處設有能夠與第一殼體的接合部呈軸向活動套接而進行旋轉角度調整的套接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莫家平,
申請(專利權)人:弘鄴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