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改進的音圈電機結構,機罩為凹窩狀,機罩內裝有鐵芯片和鐵芯片上、下兩面固定安裝的磁鐵,上面的磁鐵與機罩內壁貼合,線圈固定套裝于線圈支架外環,并置于鐵芯片與機罩間隙之中,線圈支架固定于支柱座,支柱一端固定于支柱座中心孔內,支柱另一端設置有接觸頭,塑料支架固定在機罩外周,彈膜圈支撐面固定在塑料支架端面,彈膜圈內圈與線圈的外圈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采用彈膜圈連接到機罩外表面的構形式,避免了不良振動傳遞,達到了在低頻和超低頻有良好的隔振系能,尤其對一些微小的振動,也有很好的分辨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機結構,特別涉及一種改進的音圈電機結構。
技術介紹
隨著超精密加工與測量、微納米技術的不斷提高,外部環境干擾振動和設備自身產生的振動都嚴重影響著精密設備的技術精度和使用壽命。為此需要提供與之相配套的隔振裝置來保證精密設備的正常使用,同時對有關隔振裝置的隔振性能——特別是超低頻領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音圈電機由于其高速往復直線運動的特點,主要適合用于短行程的閉環伺服控制系統,在隔振裝置中,特別是在超低頻隔振的應用方面,由于此類音圈電機輸出為剛性結構,其本身振動容易出現對外傳遞和對外部振動不能有效隔離,故其在 該領域的應用受得限制。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進的音圈電機結構,既保留原有音圈電機的特點同時,又有效地克服外部振動干擾的傳遞,達到對其精確控制,提高在超低頻隔振方面性倉泛。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一種改進的音圈電機結構,包括機罩、磁鐵、鐵芯片、線圈、線圈支架、支柱座、支柱、接觸頭、塑料支架和彈膜圈,機罩為凹窩狀,機罩內裝有鐵芯片和磁鐵,其中磁鐵固定安裝在鐵芯片上、下兩面,上面的磁鐵與機罩內壁固定貼合,下面的磁鐵與支柱座間設有間隙,鐵芯片的外圈與機罩的內圈間設有間隙,線圈固定套裝于線圈支架外環,并置于鐵芯片與機罩間隙之中,線圈支架固定于支柱座,支柱一端固定于支柱座中心孔內,支柱另一端設置有接觸頭,塑料支架固定在機罩外周,彈膜圈支撐面固定在塑料支架端面,彈膜圈內圈與線圈的外圈固定連接。所述彈膜圈外周支撐面為平面,其內周為波紋面,其內圈直徑與線圈外圈直徑相坐寸ο所述接觸頭的頭部為半圓球形或錐形。本技術的技術效果是通過采用彈膜圈連接到機罩的外表面,使得線圈不用額外安裝導軌,避免了不良振動的傳遞,同時也保持了線圈在磁鐵氣隙的中間,不至于由于晃動導致線圈碰上鐵芯片。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輸出力與輸入電流的關系曲線圖。圖中1—機罩,2—磁鐵,3—鐵芯片,4一線圈,5—線圈支架,6—支柱座,7—支柱,8 一接觸頭,9 一塑料支架,10 一彈膜圈。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參見圖1,一種改進的音圈電機結構,包括機罩I、磁鐵2、鐵芯片3、線圈4、線圈支架5、支柱座6、支柱7、接觸頭8、塑料支架9和彈膜圈10,機罩I為凹窩狀,機罩I內裝有鐵芯片3和磁鐵2,其中磁鐵2固定安裝在鐵芯片3上、下兩面,上面的磁鐵2與機罩I內壁固定貼合,下面的磁鐵2與支柱座6間設有間隙,鐵芯片3的外圈與機罩I的內圈間設有間隙,線圈4固定套裝于線圈支架5外環,并置于鐵芯片3與機罩I間隙之中,線圈支架5固定于支柱座6,支柱7 —端固定于支柱座6中心孔內,支柱7另一端設置有接觸頭8,塑料支架9固定在機罩I外周,彈膜圈10支撐面固定在塑料支架9端面,彈膜圈10內圈與線圈4的外圈固定連接。所述彈膜圈10外周支撐面為平面,其內周為波紋面,其內圈直徑與線圈4外圈直徑相等。所述接觸頭8的頭部為半圓球形或錐形。 實施例I :本技術的一種最佳實施方式,參見圖I,機罩I為軟鐵殼,磁鐵2圓柱型永久磁鐵,鐵芯片3為圓柱型鐵磁材料,鐵芯片3上下兩面固定安裝有磁鐵2,上面的磁鐵2固定安裝在機罩I內壁,下面的磁鐵2與支柱座6間有3 mm間隙,鐵芯片3外圓周表面與機罩I內壁環形間隙為I mm,線圈4為銅線或鋁線纏繞在非鐵磁的圓柱狀繞線筒上,將線圈4固定安裝在線圈支架5上并放入鐵芯片3與機罩I之間間隙內,保證線圈4與鐵芯片3外表面和線圈4與機罩I內壁環型表面最小間隙為O. 3 mm,機罩I和上、下磁鐵2與鐵芯片3形成磁回路,線圈支架5固定在支柱座6上端面圓周邊緣處,支柱座6為非導磁圓柱狀銅塊,支柱7為平面管筒狀,其一端插入并固定在支柱座7中心孔內,支柱7另一端孔內固定安裝有接觸頭8,接觸頭8為半球型銅質材料,將塑料支架9固定套在機罩I外壁上并設置有臺階。彈膜圈10外周為平面,內周為波紋狀,其外周支撐面為平面,并固定于塑料支架9外端面臺階高出部位,彈膜圈10內圈與線圈4的外圈固定連接,彈膜圈10為橡膠材料。實施例2 :本技術的另一最佳實施方式,接觸頭8的頭部為錐形。其它與實施例I相同。參見圖2,本技術產生的輸出力F,可以用下式表示F = kBLINB為磁場強度,I為線圈中通過的電流。L為導線的長度,N為導線的根數。k為常數。磁場強度和導線長度為常量,則音圈電機的輸出力F與輸入電流I成比例。電流I和音圈電機輸出力F成線性關系F ^ kl從而有利于對音圈電機的精確控制。本技術在使用時,當給線圈4加控制電流時,由于磁鐵2通過鐵芯片3以及機罩I形成磁回路,根據安培力原理,間隙中的線圈4受到磁場作用后,使線圈4產生沿軸線方向的力,然后通過支柱座6、支柱7、接觸頭8將該力傳送出去,通電線圈4中電流方向決定了線圈4的運動方向,而產生的力與線圈4的輸入電流成正比。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的音圈電機結構,包括機罩(I)、磁鐵(2)、鐵芯片(3)、線圈(4)、線圈支架(5)、支柱座(6)、支柱(7)、接觸頭(8)、塑料支架(9)和彈膜圈(10),其特征在于,機罩(I)為凹窩狀,機罩(I)內裝有鐵芯片(3)和磁鐵(2),其中磁鐵(2)固定安裝在鐵芯片(3)上、下兩面,上面的磁鐵(2)與機罩(I)內壁固定貼合,下面的磁鐵(2)與支柱座(6)間設有間隙,鐵芯片(3)的外圈與機罩(I)的內圈間設有間隙,線圈(4)固定套裝于線圈支架(5)外環,并置于鐵芯片(3)與機罩(I)間隙之中,線圈支架(5)固定于支柱座(6),支柱(7) —端固定于支柱座(6)中心孔內,支柱(7)另一端設置有接觸頭(8),塑料支架(9)固定在機罩(I)外周,彈膜圈(10)支撐面固定在塑料支架(9)端面,彈膜圈(10)內圈與線圈(4)的外圈固定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音圈電機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膜圈(10)外周支撐面為平面,其內周為波紋面,其內圈直徑與線圈(4)外圈直徑相等。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音圈電機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觸頭(8)的頭部為半圓球形或錐形。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一種改進的音圈電機結構,機罩為凹窩狀,機罩內裝有鐵芯片和鐵芯片上、下兩面固定安裝的磁鐵,上面的磁鐵與機罩內壁貼合,線圈固定套裝于線圈支架外環,并置于鐵芯片與機罩間隙之中,線圈支架固定于支柱座,支柱一端固定于支柱座中心孔內,支柱另一端設置有接觸頭,塑料支架固定在機罩外周,彈膜圈支撐面固定在塑料支架端面,彈膜圈內圈與線圈的外圈固定連接。本技術通過采用彈膜圈連接到機罩外表面的構形式,避免了不良振動傳遞,達到了在低頻和超低頻有良好的隔振系能,尤其對一些微小的振動,也有很好的分辨率。文檔編號H02K33/18GK202679211SQ20122029721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25日專利技術者李永剛, 齊豪, 劉亦工, 徐寧, 許博 申請人:江西連勝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改進的音圈電機結構,包括機罩(1)、磁鐵(2)、鐵芯片(3)、線圈(4)、線圈支架(5)、支柱座(6)、支柱(7)、接觸頭(8)、塑料支架(9)和彈膜圈(10),其特征在于,機罩(1)為凹窩狀,機罩(1)內裝有鐵芯片(3)和磁鐵(2),其中磁鐵(2)固定安裝在鐵芯片(3)上、下兩面,上面的磁鐵(2)與機罩(1)內壁固定貼合,下面的磁鐵(2)與支柱座(6)間設有間隙,鐵芯片(3)的外圈與機罩(1)的內圈間設有間隙,線圈(4)固定套裝于線圈支架(5)外環,并置于鐵芯片(3)與機罩(1)間隙之中,線圈支架(5)固定于支柱座(6),支柱(7)一端固定于支柱座(6)中心孔內,支柱(7)?另一端設置有接觸頭(8),塑料支架(9)固定在機罩(1)外周,彈膜圈(10)?支撐面固定在塑料支架(9)端面,彈膜圈(10)內圈與線圈(4)的外圈固定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永剛,齊豪,劉亦工,徐寧,許博,
申請(專利權)人:江西連勝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