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手動變速器選擋回位機構,裝配于變速器中,包括主換擋軸、定位座、多個可做軸向移動的撥叉軸、換擋撥塊和定位銷,還包括一個扭簧和止推銷。換擋撥塊的撥頭可通過主換擋軸繞其軸線做自轉運動并與撥叉軸相耦合,且可以通過主換擋軸沿軸線的軸向移動完成擋位選擇;扭簧穿于主換擋軸上,空擋位狀態下其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在一定的預扭力作用下均抵靠在固設于換擋撥塊上的止推銷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占用空間小,使變速器選擋系統的整體結構更加合理;該機構零件數量減少,提高了裝配效率,減少了變速器的成本。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適用于各種手動變速的汽車,作為手動變速器的選擋機構。(*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汽車領域,涉及一種車輛選擋裝置,具體地說是一種手動變速器選擋回位機構。
技術介紹
手動變速器的選擋機構可在空擋位置時,保持變速器換擋軸處于中位位置,并且在選擋時產生一定的回擋力,摘擋后主換擋軸在選擋機構的作用下自動回位。目前,汽車變速器選擋機構的設計一般使用兩組定位座和主換擋軸上的定位塊配合,選擋時,主換擋軸旋轉,定位座被壓縮產生選擋力;也有使用兩個扭簧使主換擋軸產生選擋回位力來完成選擋感力及回位的功能。其中采用兩組定位座的選擋感力機構,需要使兩組定位座和主換擋軸上的定位塊配合,來完成選擋感力和回位的功能,零部件數量增加,變速器成本也相應增加,另外其在變速器上的布置空間較大,對變速器選換擋系統的整體結構也會有影響;而使用兩個扭簧的選擋機構,存在零件多、裝配費時費力的不足。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手動變速器選擋回位機構,該機構在使用一個扭簧和一個定位座與其他部件之間的機械配合下完成手動變速器的選擋動作,結構簡單,占用空間小,使變速器選擋系統的整體結構更加合理;該機構零件數量少,提高了裝配效率,降低了變速器的成本。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手動變速器選擋回位機構,包括主換擋軸、一個定位座、多個可做軸向移動的撥叉軸、換擋撥塊,它還包括一個緊固于主換擋軸上的扭簧、一個固設于換擋撥塊上的止推銷,所述止推銷的軸向與主換擋軸的軸向平行;定位座設于主換擋軸上且其軸線與主換擋軸的軸線垂直;主換擋軸設置在多個撥叉軸的中央,且其軸向與多個撥叉軸的軸向平行,主換擋軸可軸向移動,也可繞其軸線自轉并且其上設有至少一個換擋撥塊和至少一個用于將換擋撥塊固定在主換擋軸上的定位銷;所述換擋撥塊的撥頭可通過主換擋軸繞其軸線的自轉運動與撥叉軸相耦合,并且可以通過主換擋軸沿軸線的軸向移動完成擋位選擇;空擋位狀態下,扭簧的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在預扭力作用下,能同時抵靠在固設于換擋撥塊上的止推銷上以及R擋撥叉軸上。作為本技術的限定,所述撥叉軸包括位于主換擋軸一側的I / II擋撥叉軸、III/IV擋撥叉軸,以及位于主換擋軸另一側的V /VI擋撥叉軸和R擋撥叉軸;該四個撥叉軸上均設有用于與換擋撥塊的撥頭相耦合的耦合凹槽。作為進一步限定,所述換擋撥塊包括第一換擋撥塊和第二換擋撥塊,其中第一換擋撥塊的撥頭能與I / II擋撥叉軸或R擋撥叉軸上的耦合凹槽相耦合,第二換擋撥塊的撥頭能與III / IV擋撥叉軸或V / VI擋撥叉軸上的耦合凹槽相耦合。作為更進一步的限定,所述第一換擋撥塊和第二換擋撥塊通過彈性定位銷固定在主換擋軸上。本技術的其它特征還有所述止推銷固設于第一換擋撥塊上。所述扭簧限位于第一換擋撥塊和第二換擋撥塊之間,扭簧的螺旋圈穿在主換擋軸上。空擋位置狀態下,所述第二換擋撥塊的撥頭與III/IV擋撥叉軸的耦合凹槽相耦 口 ο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術方案,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在于本技術所提供的手動變速器選擋回位機構,使用一個扭簧與其他部件之間的機械配合來控制主換擋軸的位置并產生選擋力、回位力;止推銷和一根撥叉軸均作用在扭簧的扭臂上,選擋時止推銷推動一個扭臂,撥叉軸阻礙另一個扭臂,使扭簧產生扭力;摘擋時,撤銷選擋力后,在扭簧扭力的作用下,完成摘擋過程。本技術結構簡單,占用空間小,使變速器選擋系統的整體結構更加合理;該機構零件數量少,提高了裝配效率,降低了變速器的成本。本技術適用于各種手動變速的汽車,作為其手動變速器的選擋機構,實現選擋回位操作。本技術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與圖3分別是圖I所示實施例的第二換擋撥塊9的撥頭與III / IV擋撥叉軸10的耦合凹槽14相耦合時的主視圖與俯視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第一換擋撥塊3的撥頭與I/ II擋撥叉軸12的耦合凹槽14相耦合時的主視圖;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第一換擋撥塊3的撥頭與R擋撥叉軸13的耦合凹槽14相稱合時的王視圖;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第二換擋撥塊9的撥頭與V/ VI擋撥叉軸11的耦合凹槽14相耦合時的主視圖;圖7為III / IV擋撥叉軸10、V / VI擋撥叉軸11上的耦合凹槽14與讓位槽15的位置關系不意圖。圖中1 一主換擋軸,2—定位座,3—第一換擋撥塊,4一彈性銷,5—扭簧,6—第一扭臂,7—第二扭臂,8—止推銷,9一第二換擋撥塊,10—III / IV擋撥叉軸,11—V / VI擋撥叉軸,12—I / II擋撥叉軸,13—R擋撥叉軸,14一稱合凹槽,15—讓位槽。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種手動變速器選擋回位機構本實施例設置在變速器中,適用于具有六個前進擋和一個倒車擋的手動變速器。如圖I所示,它由主換擋軸I作為選擋部件,在主換擋軸I上設有軸向與主換擋軸I的軸向垂直的定位座2,定位座2用來控制主換擋軸I對擋位的選擇。主換擋軸I其既可軸向移動,也可繞其軸線自轉并且其上設有第一換擋撥塊3和第二換擋撥塊9,這兩個換擋撥塊通過彈性銷4固定在主換擋軸I上。撥叉軸共有四根,它們的軸向均與主換擋軸I的軸向互相平行,且每一撥叉軸上均設有耦合凹槽14。其中,主換擋軸I 一側相隔設置有I / II擋撥叉軸12、R擋撥叉軸13 ;主換擋軸I的另一側下方處相隔設有III/IV擋撥叉軸10、V /VI擋撥叉軸11,III/IV擋撥叉軸10、V /VI擋撥叉軸11的頭尾設置方向相同且與I / II擋撥叉軸12、R擋撥叉軸13的頭尾設置方向相反。撥叉軸與與主換擋軸I間的具體位置關系參見圖2—圖6所示。第一換擋撥塊3的撥頭能與I / II擋撥叉軸12或R擋撥叉軸13上的耦合凹槽14 相耦合,第二換擋撥塊9的撥頭能與III/ IV擋撥叉軸10或V / VI擋撥叉軸11上的耦合凹槽14相耦合。扭簧5自由穿于主換擋軸I上并位于第一換擋撥塊3和第二換擋撥塊9之間。空擋位時,扭簧的第一扭臂6和第二扭臂7均在一定的預扭力作用下抵靠在固設于第一換擋撥塊3上的止推銷8上和R擋撥叉軸13上。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圖2和圖3所示,空擋位時第二換擋撥塊9的撥頭與III / IV擋撥叉軸10的耦合凹槽14為耦合狀態,扭簧5有一定的預扭力,使扭簧5的第一扭臂6和第二扭臂7均抵靠在止推銷8和R擋撥叉軸13上。選擇I / II擋時,在選擋力的作用下,主換擋軸I繞其軸線自轉,使第一換擋撥塊3的撥頭與I / II擋撥叉軸12的耦合凹槽14相耦合,如圖4所示。止推銷8隨第一換擋撥塊3轉動并推動扭簧5的第一扭臂6,扭簧5的第二扭臂7被R擋撥叉軸13阻擋,扭簧5扭動產生扭力,該扭力將在摘擋時作為回擋力。當摘擋時,在扭簧5的扭力作用下,扭簧5的第一扭臂6反向推動止推銷8,使主換擋軸I回到空擋位。選擇R擋時,在選擋力的作用下,主換擋軸I繞其軸線自轉,使第一換擋撥塊3的撥頭與R擋撥叉軸13的耦合凹槽14相耦合,由于變速器的整體結構與裝配空間的限制,R擋撥叉軸13較I / II擋撥叉軸12距離主換擋軸I的要近,此時的第一換擋撥塊3的撥頭并未完全脫離I / II擋撥叉軸12,因此通過在I / II擋撥叉軸12上所設的讓位槽15,來保證掛上R擋位時,第一換擋撥塊3的撥頭在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手動變速器選擋回位機構,包括主換擋軸、一個定位座、多個可做軸向移動的撥叉軸、換擋撥塊;定位座設于主換擋軸上且其軸線與主換擋軸的軸線垂直;主換擋軸設置在多個撥叉軸的中央,且其軸向與多個撥叉軸的軸向平行;所述換擋撥塊的撥頭可通過主換擋軸繞其軸線的自轉運動與撥叉軸相耦合,其特征在于:它還包括一個緊固于主換擋軸上的扭簧、一個固設于換擋撥塊上的止推銷;所述止推銷的軸向與主換擋軸的軸向平行;空擋位狀態下,扭簧的第一扭臂和第二扭臂在預扭力作用下,能同時抵靠在固設于換擋撥塊上的止推銷上以及R擋撥叉軸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崢光,劉林喬,李炎,
申請(專利權)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