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電動工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的電動工具齒輪箱,其特點在于采用側面跳檔機構和內齒輪帶動輸出軸的輸出傳動機構替代了傳統的內齒輪軸向跳檔機構和行星傳動架帶動軸輸出的傳動機構,其包括齒輪箱前殼、齒輪箱后殼、跳檔機構和輸出傳動機構,跳檔機構包括跳檔彈片、跳檔盤和滾柱,滾柱滑動于跳檔盤的外周壁,并穿過齒輪箱前殼的定位孔抵靠于跳檔彈片,輸出傳動機構由輸出軸、輸出內齒輪和傳動齒輪組構成,輸出軸直接連接輸出內齒輪,傳動齒輪組與輸出內齒輪的內齒槽相嚙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與現有的電動工具齒輪箱相比在相同外徑的情況下整體長度減少,相同傳動比時輸出扭力大,效率更高,生產裝配更方便,成本更低。(*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電動工具
,尤其涉及一種新型電動工具齒輪箱。
技術介紹
電動工具通常為電動鉆工具、電動手持工具或電動鎖、卸螺絲工具等,此種電動工具均設置有齒輪箱,借助齒輪箱的傳動機構與馬達配合運作,對物體進行鉆孔、鎖、卸螺絲坐寸ο圖I為現有的電動工具齒輪箱,該電動工具齒輪箱包括牙箱殼12、扭力機構、跳檔機構和傳動機構,扭力機構包括扭力蓋13、壓縮彈簧14、調整螺絲15,扭力機構旋接于牙箱·殼12,跳檔機構包括內齒輪16、鋼珠17、鋼珠墊片18、定位柱19和定位彈簧20,內齒輪16的端面上設置有跳檔圈,跳檔圈形成有多個凸起部21,鋼珠17位于牙箱殼12的第一容置部22中,鋼珠17 —端頂靠于鋼珠墊片18,一端壓靠于跳檔圈,定位柱19和定位彈簧20設置于牙箱殼12的第二容置部23,定位柱19在定位彈簧20的作用力下只能做軸向運動,定位柱19頂靠于扭力蓋13的檔位槽28,傳動機構包括與輸出軸一體成型的行星傳動架24、傳動齒盤25、行星齒輪組26和馬達齒輪27。工作時,當行星傳動架24受到阻力,阻力傳遞給內齒輪16,內齒輪16受力旋轉,當內齒輪16跳檔圈的凸起部21作用給鋼珠17的力大于鋼珠墊片18作用給鋼珠17的力時,產生跳檔,這時扭力蓋13可轉動到不同的位置,以便于調節電動工具齒輪箱的輸出扭力。由于該電動工具齒輪箱采用的是傳統的內齒輪軸向跳檔機構和行星傳動架帶動軸輸出的傳動機構,因此結構復雜,生產裝配不方便,整體長度大,且輸出扭力小。此外,專利公告號為“CN2693386 ”和“CN201544203 ”的中國專利也揭示了采用了上述跳檔機構和傳動機構的電動工具齒輪箱。所以,現有的電動工具齒輪箱有待改良。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與現有的電動工具齒輪箱相比在相同外徑的情況下整體長度減少、相同傳動比時輸出扭力大、效率更高、生產裝配方便的電動工具齒輪箱。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電動工具齒輪箱,其包括齒輪箱前殼、齒輪箱后殼和跳檔機構,所述跳檔機構包括跳檔彈片、跳檔盤和滾柱,所述齒輪箱前殼和所述齒輪箱后殼通過所述跳檔彈片卡合連接,所述滾柱滑動于所述跳檔盤的外周壁,并穿過所述齒輪箱前殼的定位孔抵靠于所述跳檔彈片,所述跳檔盤與所述齒輪箱前殼之間設置有輸出傳動機構,所述輸出傳動機構由輸出軸、輸出內齒輪和傳動齒輪組構成,所述輸出軸連接所述輸出內齒輪,所述傳動齒輪組與所述輸出內齒輪的內齒槽相哨合。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跳檔盤的外周壁上等間距設置有復數個凸起部,所述跳檔盤的頂端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傳動齒輪組的固定軸。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跳檔彈片包括用于卡合所述齒輪箱前殼和所述齒輪箱后殼的卡扣部以及與所述滾柱相抵靠的彈片部。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跳檔盤與所述齒輪箱后殼之間設置有輸入傳動機構,所述輸入傳動機構包括第二層齒盤、行星齒輪組和馬達齒輪,所述第二層齒盤上端的齒輪部穿過所述跳檔盤的中心孔與所述傳動齒輪組相嚙合,所述行星齒輪組套接于所述第二層齒盤下端的軸部上,所述馬達齒輪與所述行星齒輪組相嚙合。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齒輪箱后殼的內壁上設置有與所述行星 齒輪組相嚙合的內齒槽。在上述技術方案中,該電動工具齒輪箱還包括扭力機構,所述扭力機構套接于所述齒輪箱前殼。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扭力機構包括第一扣件、檔位彈片、第二扣件、鋼珠墊片、鋼珠、含油軸套以及扭力蓋,所述檔位彈片通過所述第一扣件安裝于所述扭力蓋上端的檔位槽,所述第二扣件、所述鋼珠墊片、所述鋼珠和所述含油軸套分別安裝于所述齒輪箱前殼的輸出口內。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扭力調節有二種方式,第一種為所述扭力蓋的內壁上設置有長度依次遞增的檔柱部;第二種為所述扭力蓋的內壁上設置有內螺紋部,并配有調整螺絲,所述調整螺絲套接于所述齒輪箱前殼的軸向導向槽,所述調整螺絲表面上設置有與所述螺紋部相配合的外螺紋部。本技術有益效果在于本技術采用了側面跳檔機構和內齒輪帶動輸出軸的輸出傳動機構替代了傳統的內齒輪軸向跳檔機構和行星傳動架帶動軸輸出的傳動機構,使本技術的電動工具齒輪箱與現有的電動工具齒輪箱相比,在相同外徑的情況下整體長度減少,相同傳動比時輸出扭力大,效率更高,生產裝配更方便,成本更低。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的電動工具齒輪箱的局部剖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實施例一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實施例一的半剖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實施例二的分解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實施例二的半剖視圖。圖6為本技術的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的多檔扭力蓋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的六檔扭力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一本實施例的一種新型的電動工具齒輪箱,用于調整電動工具的輸出扭力。如圖2和圖3所不,其包括齒輪箱前殼I、齒輪箱后殼2、跳檔機構3、輸出傳動機構4、輸入傳動機構5以及扭力機構6。如圖2和圖7所示,該扭力機構6套接于齒輪箱前殼1,扭力機構6包括第一扣件61、檔位彈片62、第二扣件63、鋼珠墊片64、鋼珠65、含油軸套66以及扭力蓋67,第一扣件61和第二扣件63為C型扣環,第一扣件61通過與齒輪箱前殼I的輸出口扣接將檔位彈片62安裝于扭力蓋67上端的檔位槽671,第二扣件63、鋼珠墊片64、鋼珠65和含油軸套66分別安裝于齒輪箱前殼I的輸出口內。其中,本實施例的扭力蓋67的內壁上設置有內螺紋部673,本實施例以一個多檔位的電動工具齒輪箱對本技術進行說明,扭力蓋67優選為多檔扭力蓋,多檔扭力蓋上端設置有多個檔位槽671。為了與扭力蓋67配合連接,該扭力機構6還包括調整螺絲68,調整螺絲68套接于齒輪箱前殼I的軸向導向槽,調整螺絲68的外周壁上設置有與內螺紋部673相配合的外螺紋部681,調整螺絲68沿齒輪箱前殼I的軸向方向移動。需要說明的是,扭力蓋67還可以選擇其他檔位的具有內螺紋部673的扭力蓋67,非本實施例為限。如圖2和圖3所示,作為本技術的改進,齒輪箱前殼I與跳檔機構3之間設置有輸出傳動機構4,輸出傳動機構4由輸出軸41、輸出內齒輪42和傳動齒輪組43構成,輸出軸41連接輸出內齒輪42,傳動齒輪組43與輸出內齒輪42的內齒槽相嚙合,同時傳動齒·輪組43連接于跳檔機構3,該輸出傳動機構4采用了輸出內齒輪42帶動輸出軸41輸出扭力,與現有的電動工具齒輪箱相比,相同傳動比時輸出扭力更大了,同時輸出結構簡單了,導致該電動工具齒輪箱的輸出端長度也減少了。如圖2、圖3和圖6所示,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跳檔機構3包括跳檔彈片31、跳檔盤32和滾柱33,扭力機構6的調整螺絲68壓接于跳檔彈片31上,跳檔彈片31由具有良好彈性的材料制成,如金屬彈片等,具體的,跳檔彈片31包括卡扣部311和與彈片部312,跳檔彈片31的卡扣部311將齒輪箱前殼I和齒輪箱后殼2卡合,其中,本實施例的滾柱33數量為較佳的三個,滾柱33滑動連接于跳檔盤32的外周壁,并穿過齒輪箱前殼I的定位孔11抵靠于跳檔彈片31的彈片部312,當然,滾柱33也可以替換成其他等效的組件,非本實施例為限。其中,跳檔盤32的外周壁上等間距設置有復數個與滾柱33配合跳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的電動工具齒輪箱,包括齒輪箱前殼(1)、齒輪箱后殼(2)和跳檔機構(3),其特征在于:所述跳檔機構(3)包括跳檔彈片(31)、跳檔盤(32)和滾柱(33),所述齒輪箱前殼(1)和所述齒輪箱后殼(2)通過所述跳檔彈片(31)卡合連接,所述滾柱(33)滑動于所述跳檔盤(32)的外周壁,并穿過所述齒輪箱前殼(1)的定位孔(11)抵靠于所述跳檔彈片(31),所述跳檔盤(32)與所述齒輪箱前殼(1)之間設置有輸出傳動機構(4),所述輸出傳動機構(4)由輸出軸(41)、輸出內齒輪(42)和傳動齒輪組(43)構成,所述輸出軸(41)連接所述輸出內齒輪(42),所述傳動齒輪組(43)與所述輸出內齒輪(42)的內齒槽相嚙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夏燃燃,
申請(專利權)人:夏燃燃,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