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二次頂出機構,它包括上頂針板、中頂針板、下頂針板、中導柱和側導柱,上頂針板、中頂針板和下頂針板均活動套在中導柱和側導柱外,所述下頂針板與中導柱之間設有下導套;上頂針板和中頂針板與中導柱之間設有上導套,上導套套在下導套外;上導套和下導套之間設有滾珠,下導套設有徑向通孔,滾珠一部分位于下導套的徑向通孔內,滾珠的另一部分嵌于上導套內;中導柱外壁設有圓環型內凹,所述圓環型內凹位于滾珠上方。本新型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能更好的完成二次頂出。屬于模具設備技術領域。(*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模具設備
,尤其是涉及一種模具用二次頂出機構。
技術介紹
一般情況下,從模具中取出成品,無論是采用單一或者是多元件的頂出機構,其頂出動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由于成品形狀特殊,或者是量產時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頂出后,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無法自動脫落時,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頂出動作。這樣的頂出動作稱為二次頂出。二次頂出,能夠讓頂出流程順暢化,對于某些頂出形成需求較大的產品,利 用二次頂出可以減少頂針在頂出時施加的力量,避免頂出時造成產品上的缺陷。現有的二次頂出機構相對結構較復雜,因此設計一款結構簡單的二次頂出機構是目前所需的。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二次頂出機構。本技術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二次頂出機構,它包括上頂針板、中頂針板、下頂針板、中導柱和側導柱,上頂針板、中頂針板和下頂針板均活動套在中導柱和側導柱外,所述下頂針板與中導柱之間設有下導套;上頂針板和中頂針板與中導柱之間設有上導套,上導套套在下導套外;上導套和下導套之間設有滾珠,下導套設有徑向通孔,滾珠一部分位于下導套的徑向通孔內,滾珠的另一部分嵌于上導套內;中導柱外壁設有圓環型內凹,所述圓環型內凹位于滾珠上方。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工作時,驅動裝置推動中頂針板,中頂針板帶動上頂針板和上導套向上運動;上導套和下導套之間設有滾珠,滾珠無法徑向移動,處于限死裝置,所以上導套上移的同時通過滾珠帶動了下導套上移,下導套再帶動下頂針板上移,第一次頂出時,三塊頂針板一起上移,直到滾珠可以徑向移動,也就是滾珠部分嵌入中導柱的圓環型內凹,使得滾珠與上導套之間沒有任何作用力,因此上導套無法通過滾珠繼續帶動下導套上移,即,下頂針板停止運動,完成第一次頂出步驟;而后,上頂針板、中頂針板在驅動裝置的推動下繼續上移,完成第二次頂出。本新型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能更好的完成二次頂出。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俯視圖。圖2為本技術初始狀態視圖。圖3為本技術完成第一次頂出步驟后視圖。圖4為下導套示意圖。圖中,I、上頂針板,2、中頂針板,3、下頂針板,4、中導柱,5、側導柱,6、下導套,6. I、徑向通孔,7、上導套,8、滾珠。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但并不因此而限定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參照圖I-圖4所示,本技術一種二次頂出機構,它包括上頂針板I、中頂針板2、下頂針板3、中導柱4和側導柱5,上頂針板I、中頂針板2和下頂針板3均活動套在中導柱4和側導柱5外,所述下頂針板3與中導柱4之間設有下導套6 ;上頂針板I和中頂針板2與中導柱4之間設有上導套7,上導套7套在下導套6外;上導套7和下導套6之間設有滾珠8,下導套6設有徑向通孔6. 1,滾珠8 一部分位于下導套6的徑向通孔6. I內,滾珠8的另一部分嵌于上導套7內;中導柱4外壁設有圓環型內凹,所述圓環型內凹位于滾珠8上方。本技術工作時,驅動裝置推動中頂針板2,中頂針板2帶動上頂針板I和上導套7向上運動;上導套7和下導套6之間設有滾珠8,滾珠8無法徑向移動,處于限死裝置, 所以上導套7上移的同時通過滾珠8帶動了下導套6上移,下導套6再帶動下頂針板3上移,第一次頂出時,三塊頂針板一起上移,直到滾珠8可以徑向移動,也就是滾珠8部分嵌入中導柱4的圓環型內凹,使得滾珠8與上導套7之間沒有任何作用力,因此上導套7無法通過滾珠8繼續帶動下導套6上移,即,下頂針板3停止運動,完成第一次頂出步驟;而后,上頂針板I、中頂針板2在驅動裝置的推動下繼續上移,完成第二次頂出。本新型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能更好的完成二次頂出。權利要求1.一種二次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上頂針板(I)、中頂針板(2)、下頂針板(3)、中導柱(4)和側導柱(5),上頂針板(I)、中頂針板(2)和下頂針板(3)均活動套在中導柱(4)和側導柱(5)外,所述下頂針板(3)與中導柱(4)之間設有下導套(6);上頂針板(I)和中頂針板(2)與中導柱(4)之間設有上導套(7),上導套(7)套在下導套(6)外;上導套(7)和下導套(6)之間設有滾珠(8),下導套(6)設有徑向通孔(6. 1),滾珠(8) —部分位于下導套(6)的徑向通孔(6. I)內,滾珠(8)的另一部分嵌于上導套(7)內;中導柱(4)外壁設有圓環型內凹,所述圓環型內凹位于滾珠(8)上方。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二次頂出機構,它包括上頂針板、中頂針板、下頂針板、中導柱和側導柱,上頂針板、中頂針板和下頂針板均活動套在中導柱和側導柱外,所述下頂針板與中導柱之間設有下導套;上頂針板和中頂針板與中導柱之間設有上導套,上導套套在下導套外;上導套和下導套之間設有滾珠,下導套設有徑向通孔,滾珠一部分位于下導套的徑向通孔內,滾珠的另一部分嵌于上導套內;中導柱外壁設有圓環型內凹,所述圓環型內凹位于滾珠上方。本新型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能更好的完成二次頂出。屬于模具設備
文檔編號B29C45/40GK202685224SQ20122038651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7日專利技術者吳鵬程, 歐常寧, 胡定武, 林益強, 潘磊成, 丁巨龍 申請人:寧波德科精密模塑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二次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上頂針板(1)、中頂針板(2)、下頂針板(3)、中導柱(4)和側導柱(5),上頂針板(1)、中頂針板(2)和下頂針板(3)均活動套在中導柱(4)和側導柱(5)外,所述下頂針板(3)與中導柱(4)之間設有下導套(6);上頂針板(1)和中頂針板(2)與中導柱(4)之間設有上導套(7),上導套(7)套在下導套(6)外;上導套(7)和下導套(6)之間設有滾珠(8),下導套(6)設有徑向通孔(6.1),滾珠(8)一部分位于下導套(6)的徑向通孔(6.1)內,滾珠(8)的另一部分嵌于上導套(7)內;中導柱(4)外壁設有圓環型內凹,所述圓環型內凹位于滾珠(8)上方。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鵬程,歐常寧,胡定武,林益強,潘磊成,丁巨龍,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德科精密模塑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