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水循環技術領域,提出的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包括設備出水口(7)、膠皮軟管(6)和回水漏斗;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1)、回水收集管(2)和頂蓋(3);在回水收集管(2)的上部開口處沿圓周分布有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所述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與膠皮軟管端頭的快速接頭螺紋連接;所述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的內徑分別與膠皮軟管端頭的快速接頭的外徑相吻配。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回水收集管的上部開口處設置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且套管與膠皮軟管端頭的快速接頭螺紋連接,避免了回水外溢現象的發生,同時避免了雜質通過孔洞進入回水管道,污染整個循環水系統。(*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水循環
,主要提出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
技術介紹
循環冷卻水系統在玻璃生產的作用是與生產設備產生熱交換,從而達到降低設備溫度的目的。循環冷卻水的流程冷卻水由水泵加壓經循環供水管進入生產聯合車間需要冷卻的設備,冷卻水經過設備使其冷卻后由回水漏斗收集經回水管道回到水池。循環水從設備的出水口流至回水漏斗的現狀是循環出水主要是靠膠皮軟管也完成從設備口到回水漏斗的輸送的(如圖I所示)膠皮軟管的一端由快速接頭連接到設備的出水口(快速接頭的母端與設備出水口螺紋連接,子端是寶塔頭與膠皮管用喉箍箍緊,母子兩端是快速對接的)。膠皮軟管的另一端通常是直接插入回水漏斗頂蓋3的孔洞中,由回水收集管2收集至回水支管1,最后經回水管道回到水池中。現有技術中的回水漏斗通常是在回水漏斗的頂蓋·挖開若干個孔洞,其直徑能保證膠皮軟管順利插入,膠皮管放在其中沒有任何固定措施,水量大時常常會濺到水斗周圍,而且孔洞直徑會開得很大,以滿足不同大小的膠皮軟管都能順利通過,這樣就會有雜質通過孔洞進入回水管道,污染整個循環水系統。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本技術為完成上述專利技術任務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所述的水循環的回水系統包括設備出水口、膠皮軟管和回水漏斗;所述設備出水口經快速接頭I與膠皮軟管相連,膠皮軟管另一端與回水漏斗相連通;所述的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回水收集管和頂蓋;所述的回水收集管為上大下小的漏斗形,其下端出口與回水支管連通;所述的頂蓋設置在回水收集管上部的開口處,其直徑大于回水收集管的最大直徑;在回水收集管的上部開口處沿圓周分布有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所述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與膠皮軟管端頭的快速接頭螺紋連接;所述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的內徑分別與膠皮軟管端頭的快速接頭的外徑相吻配。沿圓周分布的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分別與回水收集管的內壁上部焊接連接,對應所述的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在頂蓋上具有若干個通孔;且頂蓋上所具有通孔的內徑不小于套管的外徑。沿圓周分布的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分別焊接在頂蓋上,對應所述的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在頂蓋上具有若干個通孔;且頂蓋上所具有通孔的內徑不小于套管的外徑。所述的頂蓋由具有若干個通孔的蓋板和位于蓋板下部的空心圓柱體構成;所述空心圓柱體的內徑與回水收集管的上部開口處的外徑相等,或所述空心圓柱體的外徑與回水收集管的上部開口處的內徑相等。在所述的頂蓋上焊接用以方便提攜的手柄。本技術提出的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在回水收集管的上部開口處設置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所述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與膠皮軟管端頭的快速接頭螺紋連接,避免了回水外溢現象的發生,同時避免了雜質通過孔洞進入回水管道,污染整個循環水系統。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技術中水循環的回水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技術回水漏斗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A-A剖面圖。圖5為圖3所述回水漏斗中頂蓋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回水漏斗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6的B-B剖面圖。圖8為圖7所述回水漏斗中頂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回水支管,2、回水收集管,3、頂蓋,4、套管,5、手柄,6、膠皮軟管,7、設備出水口,8、快速接頭I,9、快速接頭II。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加以說明如圖2所示,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所述水循環的回水系統包括設備出水口 7、膠皮軟管6和回水漏斗;所述膠皮管6的一端通過快速接頭I 8與設備出水口 7相連,另一端接至回水漏斗。所述的快速接頭是一種不需要使用工具又能實現迅速拆裝的管接頭,為現有技術中普遍采用的管接頭。快速接頭I 8的母端與設備出水口 7螺紋連接,子端是寶塔頭與膠皮軟管用喉箍箍緊,母子兩端是快速對接的;結合圖3、圖4所述的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I、回水收集管2和頂蓋3 ;所述的回水收集管2為上大下小的漏斗形,其下端出口與回水支管I連通;所述的頂蓋3設置在回水收集管2上部的開口處,其直徑大于回水收集管的最大直徑;頂蓋的設計是為了防止雜質落入回水收集管2 ;結合圖5,所述的頂蓋3由具有若干個通孔的蓋板和位于蓋板下部的空心圓柱體構成;所述空心圓柱體的內徑與回水收集管的上部開口處的外徑相等,頂蓋下端的圓柱體插入在回水收集管2內;在所述的頂蓋上焊接用以方便提攜的手柄5 ;在回水收集管2的上部開口處沿圓周分布有八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 ;該實施例中,沿圓周分布的八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分別與回水收集管2的內壁上部焊接連接,對應所述的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在頂蓋上具有若干個通孔;且頂蓋上所具有通孔的內徑不小于套管的外徑;所述的八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與快速接頭II的母端螺紋連接;快速接頭II的子端與膠皮軟管6的一端用喉箍連接;所述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的內徑分別與膠皮軟管端頭的快速接頭的外徑相吻配。如圖6、圖7、圖8所示給出本技術的另一種結構示意,該實施例的主體結構同實施例1,該實施例中,沿圓周分布的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分別焊接在頂蓋上,對應所述的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在頂蓋上具有若干個通孔;且頂蓋上所具有通孔的內徑不小于套管的外徑。權利要求1.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所述水循環的回水系統包括設備出水口(7)、膠皮軟管(6)和回水漏斗;所述膠皮軟管(6)的一端與設備出水口(7)通過快速接頭I (8)相連,另一端與回水漏斗相連通;所述的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I)、回水收集管(2)和頂蓋(3);所述的回水收集管(2)為上大下小的漏斗形,其下端出口與回水支管(I)連通;所述的頂蓋(3)設置在回水收集管(2)上部的開口處,其直徑大于回水收集管的最大直徑;其特征在于在回水收集管(2)的上部開口處沿圓周分布有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所述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與膠皮軟管端頭的快速接頭螺紋連接;所述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的內徑分別與膠皮軟管端頭的快速接頭的外徑相吻配。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沿圓周分布的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分別與回水收集管(2)的內壁上部焊接連接,對應所述的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在頂蓋(3)上具有若干個通孔;且頂蓋上所具有通孔的內徑不小于套管的外徑。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沿圓周分布的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分別焊接在頂蓋(3)上,對應所述的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在頂蓋上具有若干個通孔;且頂蓋上所具有通孔的內徑不小于套管的外徑。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頂蓋由具有若干個通孔的蓋板和位于蓋板下部的空心圓柱體構成;所述空心圓柱體的內徑與回水收集管的上部開口處的外徑相等,或所述空心圓柱體的外徑與回水收集管的上部開口處的內徑相坐寸ο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頂蓋(3)上焊接用以方便提攜的手柄(5)。專利摘要本技術屬于水循環
,提出的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包括設備出水口(7)、膠皮軟管(6)和回水漏斗;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1)、回水收集管(2)和頂蓋(3);在回水收集管(2)的上部開口處沿圓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水循環的回水系統,所述水循環的回水系統包括設備出水口(7)、膠皮軟管(6)和回水漏斗;所述膠皮軟管(6)的一端與設備出水口(7)通過快速接頭Ⅰ(8)相連,另一端與回水漏斗相連通;所述的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1)、回水收集管(2)和頂蓋(3);所述的回水收集管(2)為上大下小的漏斗形,其下端出口與回水支管(1)連通;所述的頂蓋(3)設置在回水收集管(2)上部的開口處,其直徑大于回水收集管的最大直徑;其特征在于:在回水收集管(2)的上部開口處沿圓周分布有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所述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與膠皮軟管端頭的快速接頭螺紋連接;所述若干個具有內螺紋的套管(4)的內徑分別與膠皮軟管端頭的快速接頭的外徑相吻配。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盧靜,張國輝,張峰,郭丹鋒,樂炳年,蘇瑞,崔永紅,王英,
申請(專利權)人: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