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模具頂出結構及其施用方法。它解決了現有頂出結構及方式易使產品表面出現拼接線,同時限制產品的頂出作用部位等問題。本模具頂出結構包括型腔、型芯、滑塊或者斜頂、頂桿,頂桿設置于滑塊或者斜頂的下方并且和滑塊或斜頂避空;本模具頂出結構的施用方法包括:(1)合模;(2)注塑成型;(3)分模;(4)頂出各步驟,其中頂出時頂桿端部與模件底部之間存設隔離間隙,頂桿首先上頂通過隔離間隙完成空行程,而后抵觸模件底部使其彈性變形欲脫料,直至最后模件由頂側完全被頂出,并恢復彈性形變。本發明專利技術避免產品表面產生拼接線;并可與模件任意部位接觸形成頂出作用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注塑模具
,涉及一種頂出結構,特別是一種。
技術介紹
模具為工業生產上用以注塑、吹塑、擠出、壓鑄或鍛壓成型、冶煉、沖壓、拉伸等方法得到所需產品的各種模子和工具。簡而言之,模具是用來成型物品的工具,這種工具由各種零件構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構成。它主要通過所成型材料物理狀態的改變來實現物品外形的加工。在成型模件的卸料過程中,通常依靠頂出結構的作用實現。現有頂出結構的圓頂 桿或扁頂桿等頂出部件直接頂在產品下面進行作用,由此頂出部件會接觸參與注塑成型過程,進而會對模件產品造成以下缺陷I.模件產品因成型過程與頂出部件相接觸,故在接觸部位會出現拼接線痕跡,造成產品表面質量的降低,影響產品品質;2.因注塑成型過程中相接觸,故頂出部件不能由模件產品的彎曲變形區域進行頂出作用,進而限制了頂出結構的靈活性,以及增加特殊結構模件產品的卸料難度,同時降低工作效率。故根據上述技術問題及缺陷,急需盡快研究專利技術一種能夠顯著提升產品表面質量,同時便于產品由任意部位的表面進行頂出脫料的頂出結構及方法。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結構設置使得作為頂出部件的頂桿不參與注塑成型,僅執行頂出卸料動作,從而避免注塑過程中因成型模件與頂出部件的直接接觸,造成模件表面產生拼接線;同時可由模件任意部位相頂出接觸的。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模具頂出結構,包括型腔、型芯、滑塊或者斜頂、頂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與型芯的兩側安設滑塊或者斜頂,所述型腔、型芯及左右的滑塊或者斜頂通過合模形成全封閉式的中空模腔,所述滑塊或者斜頂的下方設置用于頂出模件的頂桿,所述頂桿的頂端與上述滑塊或者斜頂的底面相距避空間隙。本模具頂出結構中的頂桿通常分為圓頂、扁頂及方頂。本實施例中對應模件結構對稱設置兩根扁頂,且每根扁頂經過上升移動能夠抵靠模件的一側倒扣邊沿。扁頂的厚度大于倒扣邊沿的厚度,由此在相接觸的強行頂出過程中,模件不會從扁頂接觸端處滑脫。扁頂采用剛性材料制成,從而在強行頂出作用時提供可靠的支撐硬度,確保頂出卸料的成功率。通過位于左右的兩根扁頂的同步上頂作用,使得注塑成型的模件能夠沿豎直方向由型芯上方平穩頂出脫離。左右兩側的滑塊或者斜頂能由底側環形拼貼于型芯的周壁,從而圈圍形成封閉的中空模腔。在上述的模具頂出結構中,所述滑塊或者斜頂具有封底部,所述封底部與型芯的外周壁貼合形成中空模腔的底部封閉結構,所述頂桿的頂端正對于上述封底部的底面下方。在上述的模具頂出結構中,所述滑塊或者斜頂的底面位于封底部處開設凹槽,所述頂桿的頂端嵌入上述凹槽中。通過封底部與型芯的外周壁形成環形貼合,由此成為中空模腔的封底;同時封底部隔擋頂桿伸入中空模腔,在注塑成型時,使得頂桿不與模件接觸。在上述的模具頂出結構中,所述頂桿的頂端頭部為平面端。在上述的模具頂出結構中,所述頂桿的頂端頭部為下凹弧面端。下凹弧面端的弧度大于與模件接觸部分的弧度,由此防止在相接觸的頂出過程中模件被頂桿的棱邊卡傷。在上述的模具頂出結構中,所述頂桿的頂端頭部為上凸弧面端。上凸弧面端的弧 度小于與模件接觸部分的弧度,由此防止在相接觸的頂出過程中模件被頂桿的棱邊卡傷。在上述的模具頂出結構中,所述滑塊或者斜頂固連有能夠驅動其進行合模或者分模的動力裝置。通常滑塊上插設連接斜導柱,當動靜模打開帶動斜導柱撥動滑塊向外側平移分離。根據所注塑不同形狀的模件,也可以采用油缸或馬達等其它類型的動力裝置來驅動滑塊或者斜頂等其它側抽結構。一種模具頂出結構的施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順序的步驟(I)合模將型芯定設于支架上,動力裝置驅動滑塊或者斜頂由左右兩側平移聚攏,直至與型芯貼合形成中空模腔的封底,型腔由頂側蓋設貼合滑塊或者斜頂形成中空模腔的封頂;(2)注塑成型向中空模腔內注塑成型模件;(3)分模待模件成型后,移除頂部的型腔,動力裝置驅動滑塊或者斜頂由左右兩側外移分離;(4)頂出模件套設于型芯上,位于下方的頂桿端部與模件底部之間存設隔離間隙,頂桿沿豎直方向上升,首先上頂通過隔離間隙完成初段的空行程,而后抵觸模件的底部施力上頂完成中段行程,使模件發生彈性變形欲脫離型芯,持續上頂完成末段行程,直至最后模件由頂側完全被頂出,并模件恢復彈性形變。本模具頂出結構的施用方法在合模操作過程中,由滑塊或者斜頂的底側與型芯相貼進行封底,由此頂桿不與中空模腔相接觸,故不必考慮封料效果,因頂桿不接觸注塑模件的成型過程,使得成型后的模件表面光滑平整,避免出現拼接線痕跡;同時可將頂出作用點布局在模件的任意部位,包括彎曲變形區域。在上述的模具頂出結構的施用方法中,所述中空模腔的下方增設同步頂,所述同步頂的下方連接緩頂裝置,所述同步頂通過緩頂延時與上述頂桿形成同步上升的頂出動作。同步頂與軸承距離等于頂桿端部與模件底部之間的隔離間隙,從而保證頂出平衡。在上述的模具頂出結構的施用方法中,所述頂桿端部與模件底部之間的隔離間隙大于或等于3mmο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改變傳統結構中頂出部件接觸模腔的注塑方式,而設計由滑塊或者斜頂的底側貼合型芯形成模腔的封底,由此將頂桿隔擋在模腔外部,即在模件的注塑成型過程中不與頂出部件相接觸,進而避免造成模件表面產生拼接線;因頂桿僅執行頂出動作,故頂桿可與模件任意部位接觸形成頂出作用點,其中包括模件的彎曲變形區域;本結構及方法僅進行巧妙的技術改進,即實現改善產品表面質量的目的,同步改善頂出效果,提高頂出成功率,有效提升產品品質,提高工作效率。附圖說明圖I是本的合模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的分模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的頂出初段行程示意圖。圖4是本的頂出中段行程示意圖。圖5是本的頂出末段行程示意圖。 圖6是本的三種頂桿端頭及對應三種模件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型腔;2、型芯;3、滑塊;3a、封底部;4、頂桿;5、模件。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是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專利技術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如圖I、圖2、圖3、圖4、圖5和圖6所示,本模具頂出結構包括型腔I、型芯2、滑塊3或者斜頂、頂桿4。型腔I與型芯2的兩側呈對稱安設滑塊3或者斜頂,型腔I、型芯2及左右的滑塊3或者斜頂通過合模形成全封閉式的中空模腔,滑塊3或者斜頂的下方設置用于頂出模件5的頂桿4。頂桿4通常分為圓頂、扁頂及方頂,并且圓頂、扁頂及方頂的頂端頭部均可設為三種形狀,分別為平面端、內凹弧面端及外凸弧面端。其中下凹弧面端的弧度大于與模件5接觸部分的弧度,由此防止在相接觸的頂出過程中模件5被頂桿4的棱邊卡傷;上凸弧面端的弧度小于與模件5接觸部分的弧度,由此防止在相接觸的頂出過程中模件5被頂桿4的棱邊卡傷。本實施例中對應模件5結構對稱設置兩根扁頂,且每根扁頂經過上升移動能夠抵靠模件5的一側倒扣邊沿。扁頂的厚度大于倒扣邊沿的厚度,由此在相接觸的強行頂出過程中,模件5不會從扁頂接觸端處滑脫。扁頂采用剛性材料制成,從而在強行頂出作用時提供可靠的支撐硬度,確保頂出卸料的成功率。滑塊3或者斜頂設有封底部3a,封底部3a呈平直向內周環形延伸,故通過封底部3a與型芯2的外周壁形成環形貼合,由此成為中空模腔的底部封閉結構。滑塊3或者斜頂的底面位于封底部3a處開設凹槽,頂桿4的頂端正對于封底部3a的底面下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模具頂出結構,包括型腔、型芯、滑塊或者斜頂、頂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與型芯的兩側安設滑塊或者斜頂,所述型腔、型芯及左右的滑塊或者斜頂通過合模形成全封閉式的中空模腔,所述滑塊或者斜頂的下方設置用于頂出模件的頂桿,所述頂桿的頂端與上述滑塊或者斜頂的底面相距避空間隙。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利寧,盛希龍,
申請(專利權)人:青島海信模具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