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箱體壓鑄模具,包括定模、定模板、動模、動模板、導柱、導套、頂出板、澆注系統(tǒng),模具采用整體壓室;所述動模上設有操作側滑塊、反操作側滑塊、地側滑塊、天機側滑塊、天助側滑塊;所述定模上設有與五個滑塊相對應的操作側鎖緊塊、反操作側鎖緊塊、地側鎖緊塊、天機側鎖緊塊、天助側鎖緊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特點是:采用整體壓室,減少了模具安裝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模具側抽滑塊多,把側面形狀及側面加工孔和內表面加工孔鑄造出來,可將具有復雜形狀的產品通過壓鑄方式鑄造出來,同時消除了加工表面的氣孔缺陷;由于設置了鎖緊抽芯裝置,克服了因設備油路系統(tǒng)缺陷而造成的鑄件質量的不穩(wěn)定,提高了鑄件的良品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模具設計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箱體壓鑄模具。
技術介紹
縮孔、縮松是一種壓鑄件常見的內部缺陷,在鑄件的凝固過程中,因產生收縮而得不到金屬液補償而造成孔穴,與內部氣孔不同,縮孔表面粗糙,大而集中為縮孔,小而分散為縮松,大多出現(xiàn)在遠離內澆口、壁厚變化較大的厚壁熱結部位,縮孔、縮松直接降低鑄件強度,鑄件耐壓實驗漏水、漏氣,機械加工面出現(xiàn)空洞,導致鑄件不合格,原有壓鑄模具由于抽芯機構設置較少,增加了鑄件厚壁熱結,使鑄件關鍵位置出現(xiàn)縮孔的現(xiàn)象,同時由于壓鑄廠家壓鑄設備油路系統(tǒng)的缺陷,易造成鑄件質量的不穩(wěn)定性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問題,提供一種可避免鑄件表面出現(xiàn)縮孔、縮松現(xiàn)象,減少1旲具安裝時間,提聞生廣效率及提聞鑄件良品率的箱體壓鑄1旲具。本技術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箱體壓鑄模具,包括定模、定模板、動模、動模板、導柱、導套、頂出板、澆注系統(tǒng),模具采用整體壓室;所述動模上設有操作側滑塊、反操作側滑塊、地側滑塊、天機側滑塊、天助側滑塊;所述定模上設有與所述操作側滑塊、反操作側滑塊、地側滑塊、天機側滑塊、天助側滑塊相對應的操作側鎖緊塊、反操作側鎖緊塊、地側鎖緊塊、天機側鎖緊塊、天助側鎖緊塊。所述操作側滑塊安裝在操作側滑塊座上,所述操作側滑塊上設有操作側油缸,所述操作側油缸通過操作側油缸支架固定在動模板上;所述定模上還設有與操作側滑塊相對應的抽芯油缸以及鎖緊油缸,所述抽芯油缸、鎖緊油缸分別通過抽芯油缸板、鎖緊油缸板固定在定模板上。所述反操作側滑塊安裝在反操作側滑塊座上,所述反操作側滑塊上設有反操作側油缸,所述反操作側油缸通過反操作側油缸支架固定在動模板上。所述地側滑塊安裝在地側滑塊座上,所述地側滑塊上設有地側油缸,所述地側油缸通過地側油缸支架固定在動模板上。所述天機側滑塊安裝在天機側滑塊座上,所述天機側滑塊上設有天機側彈簧板,所述定模上還設有與天機側滑塊相對應的天機側斜導柱,所述天機側斜導柱連接在定模板上。所述天助側滑塊安裝在天助側滑塊座上,所述天助側滑塊上設有天助側彈簧板,所述定模上還設有與天助側滑塊相對應的天助側斜導柱,所述天助側斜導柱連接在定模板上。所述澆注系統(tǒng)包括橫澆道、內澆口、澆口套、溢流槽、排氣道。 所述澆注系統(tǒng)上還設有分流錐。本技術的特點是采用整體壓室,減少了模具安裝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模具側抽滑塊多,把側面形狀及側面加工孔和內表面加工孔鑄造出來,可將具有復雜形狀的產品通過壓鑄方式鑄造出來,同時消除了加工表面的氣孔缺陷;由橫澆道、內澆口、溢流槽、排氣道組成的澆注系統(tǒng)保證了鑄件的正常生產;由于設置了鎖緊抽芯裝置,克服了因設備油路系統(tǒng)缺陷而造成的鑄件質量的不穩(wěn)定,提聞了鑄件的良品率。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動模結構圖;圖2是本技術的定模結構圖;圖3是本技術的斷面圖。其中1、導套2、動模板3、動模4、分流錐5、地側滑塊6、地側滑塊座7、地側油缸支架 8、地側油缸 9、操作側滑塊 10、操作側滑塊座 11、操作側油缸支架12、操作側油缸 13、天機側側滑塊 14、天機側滑塊座 15、天機側彈簧板 16、天助側滑塊 17、天助側滑塊座 18、天助側彈簧板 19、反操作側滑塊 20、反操作側滑塊座21、反操作側油缸支架22、反操作側油缸23、定模板24、導柱25、定模26、澆口套27、地側鎖緊塊28、反操作側鎖緊塊29、天助側鎖緊塊30、天機側鎖緊塊31、操作側鎖緊塊32、天助側斜導柱33、天機側斜導柱34、抽芯油缸板35、抽芯油缸36、鎖緊油缸板37、鎖緊油缸38、整體壓室39、頂出板40、橫澆道41、內澆口 42、溢流槽43、排氣道。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3所示,本技術采用整體壓室38,包括定模25、定模板23、動模3、動模板2、導柱24、導套I、頂出板39、澆注系統(tǒng),所述動模3上設有操作側滑塊9、反操作側滑塊19、地側滑塊5、天機側滑塊13、天助側滑塊16 ;所述操作側滑塊9安裝在操作側滑塊座10上,所述操作側滑塊9上設有操作側油缸12,所述操作側油缸12通過操作側油缸支架11固定在動模板2上;所述反操作側滑塊19安裝在反操作側滑塊座20上;所述反操作側滑塊19上設有反操作側油缸22,所述反操作側油缸22通過反操作側油缸支架21固定在動模板2上;所述地側滑塊5安裝在地側滑塊座6上,所述地側滑塊5上設有地側油缸8,所述地側油缸8通過地側油缸支架7固定在動模板2上;所述天機側滑塊13安裝在天機側滑塊座14上,所述天機側滑塊13上設有天機側彈簧板15 ;所述天助側滑塊16安裝在天助側滑塊座17上,所述天助側滑塊16上設有天助側彈簧板18 ;所述定模25上設有與所述操作側滑塊9、反操作側滑塊19、地側滑塊5、天機側滑塊13、天助側滑塊16相對應的操作側鎖緊塊31、反操作側鎖緊塊28、地側鎖緊塊27、天機側鎖緊塊30、天助側鎖緊塊29 ;所述定模25上還設有與操作側滑塊9相對應的抽芯油缸35以及鎖緊油缸37,所述抽芯油缸35、鎖緊油缸37分別通過抽芯油缸板34、鎖緊油缸板36固定在定模板23上;所述定模25上還設有與天機側滑塊13相對應的天機側斜導柱33,所述天機側斜導柱33連接在定模板23上;所述定模25上還設有與天助側滑塊16相對應的天助側斜導柱32,所述天助側斜導柱32連接在定模板23上;所述操作側滑塊9通過操作側油缸12、抽芯油缸35、鎖緊油缸37實現(xiàn)動作,所述反操作側滑塊19通過反操作側油缸22實現(xiàn)動作,所述地側滑塊5通過地側油缸8實現(xiàn)動作,所述天機側滑塊13通過天機側斜導柱33實現(xiàn)動作,所述天助側滑塊16通過天助側斜導柱32實現(xiàn)動作;所述澆注系統(tǒng)包括橫澆道40、內澆口 41、澆口套26、溢流槽42、排氣道43以及分流錐4,保證了鑄件的正常生產;模具采用整體壓室38,減少了模具安裝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通過在定模板23上設置抽芯、鎖緊裝置,克服了因壓鑄設備油路缺陷而導致的鑄件產品質量問題,提高了鑄件的良品率。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專利技術披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jù)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及其專利技術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箱體壓鑄模具,包括定模(25)、定模板(23)、動模(3)、動模板(2)、導柱24)、導套I)、頂出板39)、澆注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模具采用整體壓室(38);所述動模(3)上設有操作側滑塊(9)、反操作側滑塊(19)、地側滑塊(5)、天機側滑塊(13)、天助側滑塊(16);所述定模(25)上設有與所述操作側滑塊(9)、反操作側滑塊(19)、地側滑塊(5)、天機側滑塊(13)、天助側滑塊(16)相對應的操作側鎖緊塊(31)、反操作側鎖緊塊(28)、地側鎖緊塊(27)、天機側鎖緊塊(30 )、天助側鎖緊塊(29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箱體壓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側滑塊(9)安裝在操作側滑塊座(10)上,所述操作側滑塊(9)上設有操作側油缸(12),所述操作側油缸(12)通過操作側油缸支架(11)固定在動模板(2 )上;所述定模(25 )上還設有與操作側滑塊(9 )相對應的抽芯油缸(3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箱體壓鑄模具,包括定模(25)、定模板(23)、動模(3)、動模板(2)、導柱24)、導套1)、頂出板39)、澆注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模具采用整體壓室(38);所述動模(3)上設有操作側滑塊(9)、反操作側滑塊(19)、地側滑塊(5)、天機側滑塊(13)、天助側滑塊(16);所述定模(25)上設有與所述操作側滑塊(9)、反操作側滑塊(19)、地側滑塊(5)、天機側滑塊(13)、天助側滑塊(16)相對應的操作側鎖緊塊(31)、反操作側鎖緊塊(28)、地側鎖緊塊(27)、天機側鎖緊塊(30)、天助側鎖緊塊(29)。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白靜,王靜,
申請(專利權)人:共立精機大連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