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裝卸裝置的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罐車全封閉自動裝卸裝置,包括第一套管、蝶閥、放泄閥、兩個控制面板、裝卸油管、溢流感應裝置;所述放泄閥、溢流感應裝置設置在罐體頂部,所述控制面板分別設置在罐體下方,所述第一套管連接放泄閥的風口與控制面板的第一風口,所述裝卸油管設置在罐體的下方,并與罐體底部連接;所述蝶閥設置在裝卸油管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控制放泄閥出風或進風,來完成罐車的自動裝油或自動卸油,避免了人工裝卸。通過溢流感應裝置將感應到的液面數據傳送到控制面板,在地面上對裝載量進行控制,避免了使用容積標尺進行人工測量,提高了裝載量的準確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裝卸裝置的
,特別涉及一種罐車的全封閉自動裝卸裝置。裝卸油作業(yè)時,作業(yè)人員均要爬到罐頂,開啟罐體頂部的人孔裝配,然后轉動地面油管使其通過人孔插入到罐體內,并需將油管固定,以防油管晃動。人孔裝配上設有容積標尺,便于監(jiān)控介質的裝載量,人孔裝配不僅是作為作業(yè)人員進出罐內的出入口,同時也是裝卸油的裝卸口,裝卸油完成后,移開地面油管,關閉人孔裝配,并緊固人孔裝配上的螺栓。裝卸油作業(yè)時,作業(yè)人員均要爬到罐頂,由于作業(yè)人員的裝卸工作頻繁,勢必給作業(yè)人員帶來安全隱患;因為作業(yè)為敞開式方式,介質的揮發(fā)氣體,勢必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同時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污染;裝載量只能通過容積標尺來監(jiān)控,易造成人為誤差,不能更好滿足設計裝載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罐車全封閉自動裝卸裝置,它具有通過調節(jié)控制面板來控制放泄閥出風或進風,從而利用空氣的壓力完成罐車的自動裝油或自動卸油作業(yè)的特點。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罐車全封閉自動裝卸裝置,包括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一套管、蝶閥、放泄閥、兩個控制面板、溢流感應裝置、壓力開關及裝卸油管;所述放泄閥設置在罐體頂部;所述控制面板分別設置在罐體下方;所述第一套管連接放泄閥的風口與控制面板的第一風口,所述裝卸油管設置在罐體的下方,并與罐體底部連接;所述蝶閥設置在裝卸油管上;每個所述控制面板上設置有插座、推拉按鈕、空氣開關及感應器;所述溢流感應裝置設置在罐體頂部,并且同時與所述插座、所述壓力開關連接;每個控制面板中的感應器通過其插座分別與溢流感應裝置和壓力開關連接;每個控制面板的插座與另一個控制面板的插座連接。進一步地,罐車全封閉自動裝卸裝置還包括往復閥、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二套管、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三套管;所述往復閥的出口與所述蝶閥、放泄閥連接,往復閥的兩端進口各自分別與從所述控制面板的第一風口引出的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二套管、從位于罐體另一側的控制面板的第二風口引出的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三套管連接。本技術一方面通過調節(jié)控制面板來控制放泄閥出風或進風,從而利用空氣的壓力完成罐車的自動裝油或自動卸油作業(yè),避免了人工裝卸,不僅降低了作業(yè)人員的勞動強度,減少了裝卸油的作業(yè)時間,而且消除了作業(yè)人員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通過溢流感應裝置將感應到的液面數據傳送到控制面板,在地面上對裝載量進行控制,避免了使用容積標尺進行人工測量,從而減少了人為誤差,提高了裝載量的準確性。本技術結構合理、效果明顯、實用性強。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罐車全封閉自動裝卸裝置的正視圖。圖2為圖I的左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中溢流感應裝置與控制面板的連接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中自動裝卸的控制原理圖。其中,I-放泄閥,2-放泄閥底座,3-溢流感應裝置,4-溢流感應裝置底座,5-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一套管,6-控制面板,71-第一插座,72-第二插座,8-指示燈,9-推拉按鈕,10-空氣開關,11-第一截斷閥,12-油管吊,13-裝卸油管,14-蝶閥,15-往復閥,16-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二套管,17-壓力開關,18-第二截斷閥,19-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三套管。具體實施方式為進一步闡述本技術為達成預定技術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技術提出的罐車全封閉自動裝卸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及工作原理進行詳細說明。由圖I和圖2可知,本技術提出的罐車全封閉自動裝卸裝置包括放泄閥I、放泄閥底座2、溢流感應裝置3、溢流感應裝置底座4、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一通風管第一套管5、控制面板6、第一截斷閥11、油管吊12、裝卸油管13、蝶閥14、往復閥15、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二套管16、壓力開關17及第二截斷閥18。控制面板6的個數為2個。每個控制面板6包括插座、指示燈8、推拉按鈕9及空氣開關10。放泄閥底座2焊接在罐體的頂部,放泄閥I通過螺栓與放泄閥底座2連接;溢流感應裝置底座4也焊接在罐體的頂部,溢流感應裝置3通過螺紋與溢流感應裝置底座4連接;控制面板6安裝在罐體的下方,第一套管5連接放泄閥I的風口與控制面板6的第一風口。參見圖3可知,位于罐體一側的控制面板中的第一插座71內裝有感應器(插座上最多有6個接線頭可供一輛車上5個卸油管同時裝卸油,當少于5個卸油管只有一個油管裝、卸油時,感應器可為地面裝置提供模擬信號,使其它假設的4個卸油管也同時在工作,使整個裝、卸油工作正常進行),該感應器與第一插座71連接。位于罐體另一側的控制面板中的第二插座72內也裝有感應器,該感應器與第二插座72連接。第一插座71與第二插座72相連。從溢流感應裝置3分別與第一插座71、第二插座72及壓力開關17連接。溢流感應裝置3可采用Liquip公司的型號為LDP102的探針,型號為L D P 105的探針來實現。裝卸油管13安裝在罐體的下方,并與罐體的底部連接,且呈倒“T”形;在裝卸油管13水平方向上的管道的兩端口處分別安裝有第一截斷閥11、第二截斷閥18,第一截斷閥11與控制面板的第二風口連接,第二截斷閥18與控制面板的第一風口連接。在裝卸油管13與罐體底部連接的豎直管道上安裝有蝶閥14,蝶閥14同時還與往復閥15的出口連接,往復閥15的兩個進口各自分別與從罐體一側的控制面板6的第一風口引出的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二套管16、從位于罐體另一側的控制面板6的第二風口引出的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三套管19連接。本實施例中,在裝卸油管13在水平方向上的管道的兩端安裝有油管吊12,油管吊12同時還與罐體底部連接,以實現對裝卸油管13的限位功能。以上第一套管5、第二套管16及第三套管19均還包括連接控制面板和溢流感應裝置的電線。采用套管包裹上述進風管、出風管及電線可以有效保護進風管、出風管及電線,使之不易損壞。使用本技術時,罐車在裝卸油前閥門均處于閉合狀態(tài),此時指示燈8顯示為紅色。由圖4可知,裝油作業(yè)時,首先將地面裝置與罐體一側的控制面板6上的第一插座71連接,地面空氣接頭與罐體一側的控制面板6上的空氣開關10連接;再依次打開地面風源、罐體一側的控制面板6中的推拉按鈕9,此時第二截斷閥18在被吹入的空氣的作用下開啟,由于往復閥15的作用,第一截斷閥11由于沒有空氣進入仍處于閉合狀態(tài)。在被吹入的空氣的作用下,蝶閥14、放泄閥I均開啟。被吹入的空氣再通過放泄閥I經第一套管5的出風管從控制面板6的第一風口進入到指示燈8、壓力開關17,指示燈8在空氣的作用下顯示為綠色,即表明進行裝油作業(yè);壓力開關17在空氣的作用下處于閉合狀態(tài),即 溢流感應裝置3與第一插座71處于連通狀態(tài)。當油裝到設置的液面高度時,從溢流感應裝置3發(fā)出的感應信號傳到第一插座71上,再通過與第一插座71連接的地面裝置把信號傳給地面,使地面自動停止裝油。如果使用位于罐體另一側的油管裝油,只需將地面裝置與位于罐體另一側的控制面板上的第二插座72連接,并將地面空氣接頭與位于罐體另一側的控制面板上的空氣開關連接,再對另一側的控制面板進行相同的操作即可。由圖4可知,卸油作業(yè)時,首先將地面裝置與罐體一側的控制面板6上的第一插座71連接,地面空氣接頭與罐體一側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罐車全封閉自動裝卸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包含進風管及出風管的第一套管、蝶閥、放泄閥、兩個控制面板、溢流感應裝置、壓力開關及裝卸油管;所述放泄閥設置在罐體頂部;所述控制面板分別設置在罐體下方;所述第一套管連接放泄閥的風口與控制面板的第一風口,所述裝卸油管設置在罐體的下方,并與罐體底部連接;所述蝶閥設置在裝卸油管上;每個所述控制面板上設置有插座、推拉按鈕、空氣開關及感應器;所述溢流感應裝置設置在罐體頂部,并且同時與所述插座、所述壓力開關連接;每個控制面板中的感應器通過其插座分別與溢流感應裝置和壓力開關連接;每個控制面板的插座與另一個控制面板的插座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胡文濤,劉丹艷,湯楚強,
申請(專利權)人:南車長江車輛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