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油分離器,包括筒體、進氣管、出氣管和回油管;所述筒體頂部開有第一通孔,所述筒體底部開有第二通孔,所述進氣管和所述出氣管分別通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伸入所述筒體內部;所述筒體的底部還開有第三通孔,所述回油管通過所述第三通孔通入筒體內底部;所述油分離器還包括過濾裝置和擋油裝置,所述過濾裝置和擋油裝置由上而下依次設置在所述筒體的內部;所述過濾裝置設置在所述進氣管的出氣端,所述出氣管伸入至所述擋油裝置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油分離器由于采用上述結構,既設置過濾裝置,又設置擋油裝置,進行二次分油,使分油效率更高,同時具備儲油功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立式結構,容量較大,適用于大型空調系統。(*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分離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油分離器。
技術介紹
油分離器是一種常用的氣液分離裝置;在大中型空調系統中是必備部件之一,安裝在空調壓縮機排氣口處,用于分離壓縮機所排出高溫氣體中的潤滑油,通過回油環路使其經壓縮機吸氣端返回壓縮機,從而保證壓縮機的潤滑需求和系統運行。油分離器的結構一般包括臥式、立式和直通式三種。其中直通式油分離器一般內設過濾網,過濾分離油氣混合物中的潤滑油,分油效率較高,但受結構限制,容器容量不宜過大,不適用于大型空調系統,且不能儲油;立式油分離器一般通過改變氣流方向,利用離心力作用分離潤滑油,其容器容量較大,但分離油效率相對較低。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直通式油分離器分離油效率較高,但不適用于大中型空調系統,而立式油分離器適用于大中型空調系統,但分離油效率較低的問題,提供一種油分離器。一種油分離器,包括筒體、進氣管、出氣管和回油管;所述筒體的頂部開有第一通孔,所述筒體的底部開有第二通孔,所述進氣管和所述出氣管分別通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伸入所述筒體的內部;所述筒體的底部還開有第三通孔,所述回油管通過所述第三通孔通入所述筒體內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離器還包括過濾裝置和擋油裝置,所述過濾裝置和擋油裝置由上而下依次設置在所述筒體的內部;所述過濾裝置設置在所述進氣管的出氣端,所述出氣管伸入至所述擋油裝置內。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擋油裝置包括固定板和擋油罩;所述擋油罩的一端敞開,另一端由所述固定板密閉;所述出氣管由所述擋油罩的敞開端伸入到所述擋油罩的內部;所述固定板的板面上開設有導油孔,所述導油孔圍繞在所述擋油罩密閉端的周圍。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擋油罩與所述固定板相焊接固定。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擋油罩為由4個擋油板圍繞成的矩形體。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導油孔為4個矩形孔;每個所述矩形孔與其中一個所述擋油板相鄰,且所述矩形孔的長邊平行于其相鄰的所述擋油板的外表面。在一個實施例中,每個所述擋油板的板面大小相同;所述擋油罩的密閉端位于所述固定板的板面的中央,所述導油孔對稱分布于所述擋油罩密閉端的周圍。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筒體為立式圓柱體;所述固定板的板面為圓形,且所述固定板的邊緣與所述筒體的內壁相接觸配合。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過濾裝置包括過濾網和鋼絲填料;所述過濾網與所述固定板固定連接,所述鋼絲填料堆積在所述過濾網上。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筒體的底部還設置有支腳;所述支腳數量為3個,且對稱分布于所述筒體底部。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進氣管和所述出氣管分別從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垂直伸入所述筒體的內部;所述第三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相鄰。本技術的油分離器由于采用上述結構,既設置過濾裝置,又設置擋油裝置,進行二次分油,使分油效率更高,同時具備儲油功能。本技術采用立式結構,容量較大,適用于大型空調系統。附圖說明圖I-A為本技術的油分離器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I-B為圖I-A所示的油分離器的剖面圖;圖I-C為圖I-A所示的油分離器的俯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油分離器的一個實施例的固定板和擋油板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說明。如圖1-A、圖I-B和圖I-C所示,本技術包括筒體17、進氣管11、出氣管14、回油管19和支腳18 ;所述筒體16頂部開有第一通孔,所述筒體17底部開有第二通孔,所述進氣管11和所述出氣管14分別通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垂直伸入所述筒體17內部;所述筒體17的底部還開有第三通孔,所述回油管19通過所述第三通孔通入所述筒體17內的底部,所述第三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相鄰;所述油分離器還包括過濾裝置和擋油裝置,所述過濾裝置和擋油裝置由上而下依次設置在所述筒體17的內部;,所述過濾裝置設置在所述進氣管11的出氣端,所述出氣管14伸入至所述擋油裝置內。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所述擋油裝置包括固定板16和擋油罩;所述擋油罩的一端敞開,另一端由所述固定板16密閉;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所述出氣管14由所述擋油罩的敞開端伸入到所述擋油罩的內部;所述固定板16的板面上開設有導油孔21,所述導油孔21圍繞在所述擋油罩密閉端的周圍。較佳地,所述擋油罩與所述固定板16相焊接固定。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所述過濾裝置包括過濾網15和鋼絲填料12 ;所述過濾網15與所述固定板16之間固定連接,所述鋼絲填料12堆積在所述過濾網12上。較佳地,所述擋油罩為由4個擋油板13圍繞成的矩形體。較佳地,所述導油孔為4個矩形孔;每個所述矩形孔與其中一個所述擋油板13相鄰,且所述矩形孔的長邊平行于其相鄰的所述擋油板13的外表面。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每個所述擋油板13的板面大小相同;所述擋油罩的密閉端位于所述固定板16的板面的中央,所述導油孔對稱分布于所述擋油罩密閉端的周圍。較佳地,本技術筒體17采用立式圓柱體,所述固定板16的板面為圓形,且所述固定板16的邊緣與所述筒體17的內壁相接觸配合。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筒體17底部設置有3個對稱分布于筒體17底部的支腳18。參見圖2,本技術的油分離器的擋油板13焊接在固定板16上,所述固定板16上中心部位開有導油孔21,作為潤滑油和氣態冷媒二次分離的通道。所述導油孔為為4個對稱分布的矩形孔。潤滑油和氣態冷媒由進氣管11進入筒體17內,經過鋼絲填料12和過濾網15時,大多數潤滑油經過濾作用被分離出來,在重力作用下直接滴入筒體17底部。氣態冷媒沿擋油板13圍成的矩形體,其殘余油滴在與擋油板13碰撞過程中被二次分離,沿擋油板13的壁面滴入筒體17底部。經歷二次分油的氣態冷媒由出氣管14流出油分離器,潤滑油由回油管19返回壓縮機低壓側,實現了分油效率的提高。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技術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技術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因此,本技術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權利要求1.一種油分離器,包括筒體、進氣管、出氣管和回油管;所述筒體的頂部開有第一通孔,所述筒體的底部開有第二通孔,所述進氣管和所述出氣管分別通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伸入所述筒體的內部;所述筒體的底部還開有第三通孔,所述回油管通過所述第三通孔通入所述筒體內的底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分離器還包括過濾裝置和擋油裝置,所述過濾裝置和擋油裝置由上而下依次設置在所述筒體的內部;所述過濾裝置設置在所述進氣管的出氣端,所述出氣管伸入至所述擋油裝置內。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擋油裝置包括固定板和擋油罩;所述擋油罩的一端敞開,另一端由所述固定板密閉; 所述出氣管由所述擋油罩的敞開端伸入到所述擋油罩的內部;所述固定板的板面上開設有導油孔,所述導油孔圍繞在所述擋油罩密閉端的周圍。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擋油罩與所述固定板相焊接固定。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擋油罩為由4個擋油板圍繞成的矩形體。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油分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油孔為4個矩形孔;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油分離器,包括筒體、進氣管、出氣管和回油管;所述筒體的頂部開有第一通孔,所述筒體的底部開有第二通孔,所述進氣管和所述出氣管分別通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伸入所述筒體的內部;所述筒體的底部還開有第三通孔,所述回油管通過所述第三通孔通入所述筒體內的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分離器還包括過濾裝置和擋油裝置,所述過濾裝置和擋油裝置由上而下依次設置在所述筒體的內部;所述過濾裝置設置在所述進氣管的出氣端,所述出氣管伸入至所述擋油裝置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沈軍,王永立,鄒云霞,胡強,陳振松,王瑞強,王少山,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