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車體強度試驗端墻加載裝置,包括用于向被試車體的端墻施加載荷的加載部,還包括一個升降裝置,所述加載部可拆卸安裝在所述升降裝置上,所述升降裝置固定在所述端墻一側或兩側的地面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整體結構簡單,可以滿足端墻不同高度加載位置的需求,并可承受端墻加載橫梁傳遞的載荷,保證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進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車體的性能,對提高車輛的質量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時,該裝置還具有較好的通用性,可以適合不同型號的端墻加載試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加載橫梁實現自動升降,可以大幅度提高整個試驗的試驗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車體強度試驗設備,特別涉及一種車體強度試驗端墻加載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國內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高速動車組、城市軌道車輛已被廣泛應用。為了適應軌道交通發展的需要,進而需要更好的了解車輛的各種性能,保證所提供車輛的質量,需對車體進行更加接近實際的強度試驗;針對于現有動車組試驗車體端墻僅需做一端端墻試驗,司機室端不做端墻加載試驗;在現有的試驗車體一端端墻試驗中,采用在車體強度試驗臺縱向梁上安置三腳架,在安裝端墻加載橫梁,有其三者組成一個承載框架,再對試驗車體 進行加載;在試驗準備過程中,三腳架和端墻加載橫梁安裝工作量和勞動強度均大,且較危險,并在需進行不同高度加載時,需重新組裝三腳架和端墻加載橫梁需花費較多的試驗準備試驗,加長了試驗周期,不利于后期工作的開展;因而針對以上問題,特研制一種全新的電動升降裝置,用于承載和托起端墻加載橫梁,可使端墻加載橫梁靈活的上下運動,且能承載端墻加載橫梁所傳遞的載荷,該升降裝置可大幅度降低試驗的工作量、勞動強度和縮短試驗準備試驗,安全性高,對提高試驗的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目的在于解決上述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以實現端墻加載橫梁自動升降,提高通用性、安全性和試驗效率的車體強度試驗端墻加載裝置。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車體強度試驗端墻加載裝置,包括用于向被試車體的端墻施加載荷的加載部,還包括一個升降裝置,所述加載部可拆卸安裝在所述升降裝置上,所述升降裝置固定在所述端墻一側或兩側的地面上。進一步,所述加載部包括用于向被試車體的端墻加載的加載橫梁及設置在所述加載橫梁上的加載油缸。進一步,所述升降裝置包括固定座、升降機構及承載梁,所述固定座固定在所述地面上,所述升降機構安裝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承載梁安裝在所述升降機構上并隨所述升降機構實現升降運動,所述加載部可拆卸安裝在所述承載梁上。進一步,所述升降機構由電機、減速機及絲桿組成,所述承載梁與所述絲桿螺紋連接。進一步,所述固定座由兩個立柱、上橫梁及下橫梁組成,所述上橫梁連接兩個所述立柱的頂部,所述下橫梁連接兩個所述立柱的底部,所述立柱的底部固定在所述地面上。進一步,所述升降裝置還包括一個導向架,所述導向架的上下兩端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承載梁與所述導向架滑動連接。進一步,所述加載部搭置在所述承載梁上。進一步,所述固定座的兩側與車體強度試驗臺中的縱向梁可拆卸固定連接。進一步,在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各設置一連接頭,所述連接頭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下兩部分的所述連接頭跨接固定在所述縱向梁上,在所述連接頭的兩側各設置一剖分螺母與所述縱向梁固定連接。進一步,所述升降機構連接一點控控制按鈕。綜上內容,本技術所提供的車體強度試驗端墻加載裝置,整體結構簡單,可以滿足端墻不同高度加載位置的需求,并可承受端墻加載橫梁傳遞的載荷,保證試驗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進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車體的性能,對提高車輛的質量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時,該裝置還具有較好的通用性,可以適合不同型號的端墻加載試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加載橫梁實現自動升降,可以大幅度提高整個試驗的試驗效率。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加載裝置與車體組裝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加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俯向視圖。如圖I至圖3所示,車體1,端墻2,加載橫梁3,加載油缸4,承載梁5,立柱6,上橫梁7,下橫梁8,地腳螺栓9,剖分螺母10,電機11,減速機12,絲桿13,承載平面14,導向架15,縱向梁16,連接頭17。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在車體強度試驗臺,對車體I兩端的端墻2進行靜強度試驗的過程中,可以只向車體I 一端的端墻2施加載荷,也可以向車體兩端的端墻2同時施加載荷,這需要根據試驗條件及所需要的試驗數據而定,因此,端墻加載裝置可以只設置在被試車體I的一側,也可以兩側都設置。本實施例中,以對司機室的端墻進行加載試驗為例,進行詳細說明。如圖I所示,一種車體強度試驗端墻加載裝置,包括用于向司機室的車體I的端墻2施加載荷的加載部及用于實現加載部自動升降的升降裝置,升降裝置固定在地面上。加載部包括用于向車體I的端墻2加載的加載橫梁3及設置在加載橫梁3上的加載油缸4,加載油缸4的端部與端墻2接觸。通過加載油缸4對車體I的端墻2施加縱向壓縮載荷,為保證端墻2受力均勻,在加載橫梁3上設置兩個加載油缸4。加載油缸4由該車體強度試驗臺油泵站提供油源,由控制閥控制加載油缸4的動作,通過控制加載油缸4的壓力,即可控制對端墻2所施加載荷的大小。加載油缸4前端需要設置有一壓力傳感器(圖中未示出),壓力傳感器用于測量加載油缸4所施加載荷的大小。如圖2和圖3所示,升降裝置包括固定座、升降機構及承載梁5。其中,固定座由兩個立柱6、上橫梁7及下橫梁8組成,上橫梁7的兩端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在兩個立柱6的頂部,下橫梁8的兩端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在兩個立柱6的底部,固定座整體呈框架結構,可以增強整個固定座的強度。每個立柱6的底部通過地腳螺栓9固定在地面上,為了提高該裝置的通用性,以適用不同型號的車體1,本實施例中,在地面上設置有兩道地面滑槽(圖中未示出),地腳螺栓9在地面滑槽內滑動,根據不同型號的車體I尺寸,改變升降裝置的安裝固定位置,將地腳螺栓9旋緊后即可固定升降裝置。升降機構由電機11、減速機12及絲桿13組成,電機11、減速機12固定在上橫梁7的上方。一個電機11與兩個減速機12連接,兩個減速機12分別連接絲桿13,減速機12帶動絲桿13旋轉,承載梁5與絲桿13之間螺紋連接,絲桿13正反向旋轉的同時,實現承載梁5的升降。電機11連接一點控控制按鈕,由點控控制按鈕控制電機11的啟動,操作工人可以根據試驗需求,控制電機的啟動,進而控制承載梁5和加載橫梁3的升降距離,使加載橫梁3的位置滿足試驗條件。加載橫梁3可拆卸固定安裝在承載梁5上,為了安裝方便,本實施例中,優選采用搭置的方式,即承載梁5具有一個承載平面14,加載橫梁3直接搭置在承載梁5的承載平面14上。當加載油缸4向端墻2施加載荷的同時,由于反作用力的作用,加載橫梁3會緊靠在兩側的立柱6上,對加載橫梁3也起到固定的作用。在升降裝置中還包括一個導向架15,導向架15的上下兩端分別通過螺栓固定在 固定座的上橫梁7和下橫梁8上,承載梁5與導向架15之間通過滑道和滑槽等結構滑動連接。導向架15對承載梁5的升降起著進一步導向的作用,可以保證承載梁5帶動加載橫梁3平穩升降。在車體強度試驗臺上,具有兩個平行設置的縱向梁16,為了保證端墻2的受力均勻,必須保證加載橫梁3與端墻2之間的平行度,需要將固定座與縱向梁16固定連接,利用平行設置的兩個縱向梁16控制加載橫梁3與端墻2之間的平行度。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在兩個立柱6的側邊各設置一用于與縱向梁16連接的連接頭17,連接頭17分上下兩個部分,便于安裝和拆卸。在與縱向梁16固定連接的時候,連接頭17的上半部分跨接到縱向梁16上,并作對中細微調整后,再將連接頭17的下半部分與上半部分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在一起。如圖3所示,在每個連接頭17的兩側,各設置有一剖分螺母10,兩個剖分螺母10從兩側將連接頭17夾緊,剖分螺母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車體強度試驗端墻加載裝置,包括用于向被試車體的端墻施加載荷的加載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個升降裝置,所述加載部可拆卸安裝在所述升降裝置上,所述升降裝置固定在所述端墻一側或兩側的地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偉華,周俊超,崔洪舉,
申請(專利權)人: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