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關于一種直下式背光模組及使用其的液晶顯示裝置。該直下式背光模組包含背板、燈管和燈管夾持元件,背板具有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燈管設置于背板的第一面上,燈管具有至少一個電極端子;燈管夾持元件,從背板的第二面裝設于背板上,燈管夾持元件具有燈管夾持部,當燈管夾持部張開時,該電極端子可以移入或移出該夾持部;當燈管夾持部閉合時,燈管夾持部夾持電極端子并與其電性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由于從背板的第二面安裝、拆出燈管夾持元件,使得更換燈管夾持元件時不需要拆除擴散板、光學膜片、燈管等,既提高了產能,方便了重工,又降低了元件損傷的風險,保護了元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直下式背光模組及使用其的液晶顯示裝置,尤其是一種燈管夾持元件從背板的背面安裝的直下式背光模組及使用其的液晶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通常根據光源的位置將液晶顯示器(LCD)裝置的背光模組分類為直下式背光模組或者側入光式背光模組。傳統的背光模組包括冷陰極熒光燈光源(CCFL)作為光源。具有CCFL的直下式背光模組包括還用于將燈管固定在背板上的燈座。請參考圖IA及圖1B,圖IA為現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組的局部立體示意圖,圖IB為現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組的剖視圖。如圖IA所示,現有技術中直下式背光模組中燈管12與 逆變器(invertor) 14之間通過燈座(socket) 13連接,當接通電源時,燈座(socket) 13中的導電部件與燈管12和逆變器(invertor) 14導通,從而點亮燈管。如圖IB所示,一般地,燈座(socket)從背板11的上表面111與背板11進行安裝,然后再組裝上燈管12、逆變器(invertor) 14,其中燈管12位于背板11的上表面111 一側,而逆變器14位于背板11的下表面112 —側。燈管12和逆變器14組裝完成后,在燈管12的上方組裝擴散板15和光學膜片,圖IB中的光學膜片包含擴散片161、上棱鏡片162和下棱鏡片163。背光模組有時候會出現逆變器14與燈座13上的導電部件接觸不良,而使得燈座13被燒壞的情況,此時即需要更換燈座13。而由于燈座13是通過按壓燈座13上的舌片131,從背板11的上表面111 一側安裝的,拆卸時也只能從背板11的上表面111 一側進行,就使得拆卸時需要先將擴散片161、上棱鏡片162、下棱鏡片163、擴散板15先移除,然后再將燈管12移除,逆變器14移除,方可將燈座13拆下,進行更換,更換完畢后,再將先前拆卸下的元件進行一一組裝。這樣一來,更換燈座13顯得非常繁瑣,而且來回地拆卸、組裝光學膜片(如161、162、163)、擴散板15等等,造成元件損傷的風險較高,既不利于產能的提升,也不利于對元件的保護。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從背板的背面安裝燈管夾持元件的直下式背光模組以及使用其的液晶顯示裝置。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直下式背光模組,其包含背板、燈管和燈管夾持元件。背板具有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燈管設置于該背板的該第一面上,該燈管具有至少一個電極端子;燈管夾持元件從該背板的該第二面裝設于該背板上,該燈管夾持元件具有燈管夾持部,當該燈管夾持部張開時,該電極端子可以移入或移出該夾持部;當該燈管夾持部閉合時,該燈管夾持部夾持該電極端子并與其電性連接。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燈管夾持元件還包括按壓部,該按壓部抵接于該燈管夾持部,當該按壓部被按壓時,該燈管夾持部張開;當該按壓部被釋放時,當該燈管夾持部閉人口 O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燈管夾持部包含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一彈片,該兩個第一彈片構成卡置空間,該電極端子置于該卡置空間中。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兩個第一彈片分別具有相對的第一側和第二側,該兩個第一彈片間設置有第一彈性元件,該第一彈性元件具有相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該第一彈性元件的該第一端和該第二端分別與該兩個第一彈片的該第一側相抵接。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按壓部包含分別相對設置的兩個舌片和兩個頂板,該頂板具有相對的第三端和第四端,該頂板的該第三端用于抵觸該舌片,該頂板的該第四端與該第一彈片的該第二側抵接。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按壓部包含分別相對設置的兩個舌片、兩個頂板和兩個 第二彈性元件,該頂板具有相對的第三端和第四端,該第二彈性元件具有相對的第五端和第六端,該頂板的該第三端用于與抵觸該舌片,該頂板的該第四端與該第二彈性元件的該第五端抵接,該第二彈性元件的該第六端與該第一彈片的該第二側抵接。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二彈性元件與該第一彈性元件不在同一條直線上,且相較于該第二彈性元件,該第一彈性元件更靠近該燈管。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背光模組還包含逆變器,該燈管夾持部包含第一連接部,該第一連接部與該逆變器電性連接。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連接部為菱形;或者該第一連接部為板狀。本專利技術的背光模組,由于從背板的第二面安裝、拆出燈管夾持元件,使得更換燈管夾持元件時不需要拆除擴散板、光學膜片、燈管等,既提高了產能,方便了重工,又降低了元件損傷的風險,保護了元件。此外,本專利技術還提出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液晶顯示面板和背光模組,液晶顯示面板位于該背光模組上。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直下式背光模組包含背板、燈管和燈管夾持元件。背板具有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燈管設置于該背板的該第一面上,該燈管具有至少一個電極端子;燈管夾持元件從該背板的該第二面裝設于該背板上,該燈管夾持元件具有燈管夾持部,當該燈管夾持部張開時,該電極端子可以移入或移出該夾持部;當該燈管夾持部閉合時,該燈管夾持部夾持該電極端子并與其電性連接。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燈管夾持元件還包括按壓部,該按壓部抵接于該燈管夾持部,當該按壓部被按壓時,該燈管夾持部張開;當該按壓部被釋放時,當該燈管夾持部閉口 ο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燈管夾持部包含兩個相對設置的第一彈片,該兩個第一彈片構成卡置空間,該電極端子置于該卡置空間中。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兩個第一彈片分別具有相對的第一側和第二側,該兩個第一彈片間設置有第一彈性元件,該第一彈性元件具有相對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該第一彈性元件的該第一端和該第二端分別與該兩個第一彈片的該第一側相抵接。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按壓部包含分別相對設置的兩個舌片和兩個頂板,該頂板具有相對的第三端和第四端,該頂板的該第三端用于抵觸該舌片,該頂板的該第四端與該第一彈片的該第二側抵接。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按壓部包含分別相對設置的兩個舌片、兩個頂板和兩個第二彈性元件,該頂板具有相對的第三端和第四端,該第二彈性元件具有相對的第五端和第六端,該頂板的該第三端用于與抵觸該舌片,該頂板的該第四端與該第二彈性元件的該第五端抵接,該第二彈性元件的該第六端與該第一彈片的該第二側抵接。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二彈性元件與該第一彈性元件不在同一條直線上,且相較于該第二彈性元件,該第一彈性元件更靠近該燈管。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背光模組還包含逆變器,該燈管夾持部包含第一連接部,該第一連接部與該逆變器電性連接。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連接部為菱形;或者該第一連接部為板狀。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裝置,由于從背板的第二面安裝、拆出燈管夾持元件,使得更換燈管夾持元件時不需要拆除擴散板、光學膜片、燈管等,既提高了產能,方便了重工,又降低了元件損傷的風險,保護了元件。·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定。附圖說明圖IA為現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組的局部立體示意圖;圖IB為現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組的剖視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直下式背光模組的剖視圖;圖3A為本專利技術背光模組中燈管夾持元件組裝時的局部示意圖;圖3B為本專利技術背光模組中燈管夾持元件組裝于背板的局部示意圖;圖3C為本專利技術背光模組中逆變器組裝時的局部示意圖;圖4A為本專利技術背光模組中燈管夾持元件的立體示意圖;圖4B為本專利技術背光模組中燈管夾持元件的剖視圖;圖4C為本專利技術背光模組中燈管夾持元件的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圖4D為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直下式背光模組,其特征在于包含:背板,該背板具有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燈管,設置于該背板的該第一面上,該燈管具有至少一個電極端子;以及燈管夾持元件,從該背板的該第二面裝設于該背板上,該燈管夾持元件具有燈管夾持部,當該燈管夾持部張開時,該電極端子可以移入或移出該夾持部;當該燈管夾持部閉合時,該燈管夾持部夾持該電極端子并與其電性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和雪芹,陳森元,
申請(專利權)人:達運精密工業蘇州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