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及其制備工藝。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是由再生骨料1350-1450份、再生細骨料200-250份、水泥250-300份、水110-130份、外加劑5-7份重量份的物料攪拌、澆筑成型,成型后的生態混凝土具有米花糖狀連續連通型的結構孔隙,有效孔隙率12-15%,抗壓強度在15-20MPa,透水系數30-50mm/s。本發明專利技術利用建筑固體廢棄物制備成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砂石,不但使得建筑固體廢棄物得以利用,而且減少天然砂石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降低透水型生態混凝土成本,實現建筑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建筑材料及其應用,尤其是涉及一種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及其制備工藝。
技術介紹
近年來,隨著世界城市重建以及基礎設施擴 建的快速發展,產生的建筑固體廢棄物的數量越來越巨大,給人類的生活與環境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出于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目的,世界各國對建筑固體廢棄物的再生利用進行了大量研究,在國外已經達到了應用階段,但我國由于起步比較晚,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尚處于實驗室階段,目前少量再生混凝土用于路面、基礎和非承重結構,而用于承重結構如房屋建筑、橋梁工程還沒有出現。另一方面,隨著現代化的進程,人的活動范圍不斷增大,人們趨向于追求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這就對那些公共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雨天路面要能夠迅速排除降水,防止路面積水和夜間反光,改善車輛行駛及行人行走的舒適性與安全性;能夠很好的吸收車輛行駛時產生的噪聲,創造安靜舒適的交通環境。公園、超市等大型公共場合應能迅速排水,方便人們出行。這些要求使得透水性材料的研究應用得以發展。歐美、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研發了透水性混凝土材料,并將其應用于堤壩、廣場、步行街、道路兩側和中央隔離帶、公園內的道路及停車場等實際工程。此外,由于我國硬化地面面積快速增加,導致地下水資源得不到有效補充,作為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發展透水路面材料有利于水土保持。透水型生態混凝土由于其自身的特性(耐久性、多孔性、透水性等),使其具備傳統護坡技法功能之外,還具有自然凈化水質、防波浪沖刷以及全面排水透水等功能,由于其有大量孔隙結構,有著透水、透氣功能,使大氣與地面的能量交換順暢循環,緩解城市“熱島”現象,在促進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營造城市景觀的同時,也有效地保護了城市的生態環境。進人21世紀,人類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倍受關注的主題。再生骨料混凝土和透水型生態混凝土同屬于環保型混凝土的范圍,不僅擁有傳統結構材料的基本功能,更賦予了混凝土新的特征。將建筑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與開發新型環保材料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型的再生透水型生態混凝土,既利用了城市廢棄物,減少對天然砂石的過度利用,降低混凝土的成本,節約了反復生產的能源,又美化和保護了生態環境,是一類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新型混凝土。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該混凝土不但可充分大量利用廢棄混凝土等建筑固體廢棄物,又能夠應用于河道治理、其他水利、道路等工程。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提供上述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的制備工藝。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本專利技術一種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物料組合而成的再生粗骨料1350-1450份;再生細骨料200-250份;水泥200-300份;水105. 5-130份;混凝土外加劑:5-7份。所述再生骨料是由廢棄混凝土等建筑固體廢棄物破碎、篩分、分級而來。粒徑范圍5-16. 5mm為再生粗骨料,粒徑范圍2. 5-4. 75mm為再生細骨料。所述水泥品種為普通硅酸鹽425或者525水泥。所述混凝土外加劑是由由硅石粉、氯化鈣、木質素磺酸、硫酸鐵、聚羧酸醚類高效減水劑復配而成,其物料組成是按如下重量份的制備而成的硅石粉40-50份、氯化鈣5-10份、木質素磺酸5-8份、硫酸鐵1-3份、羥基羧酸高效減水劑1-3份。 所述的一種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的制備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驟(I)按下述重量分配比配制外加劑硅石粉40-50份、氯化鈣5-10份、木質素磺酸5-8份、硫酸鐵1-3份、羥基羧酸高效減水劑1-3份;(2)將下述重量份配比的物料混合、攪拌、澆筑成型再生粗骨料1350-1450份;再生細骨料200-250份;水泥250-300份;水105. 5-130份外加劑5-7份。所述的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細骨料可購買獲得,也可自行制備。自行制備時,將廢棄混凝土等建筑固體廢棄物經顎式破碎機破碎、振動篩篩分,選擇粒徑范圍為5-16. 5mm的再生骨料和粒徑范圍為2. 5-4. 75mm的再生細骨料,進行預處理后制成適合透水型生態混凝土用的再生骨料。再生骨料的質量需要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52-2006)的要求。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利用廢棄混凝土等建筑固體廢棄物制備成再生骨料替代天然砂石,不但使得固體廢棄物得以利用,而且減少天然砂石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降低透水型生態混凝土成本,實現建筑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本專利技術適用于堤壩、廣場、步行街、道路兩側和中央隔離帶、公園內的道路及停車場等實際工程。附圖說明圖I為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試件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具體制備工藝。 (I)將廢棄混凝土等建筑固體廢棄物塊經顎式破碎機破碎、振動篩篩分,選擇粒徑范圍為5-16. 5mm的再生骨料和粒徑范圍為2. 5-4. 75mm的再生細骨料,預處理后制成適合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用的再生骨料;(2)按設計的配合比,采用攪拌機(滾筒式攪拌機)攪拌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先投入再生粗骨料1/2、再生細骨料、水泥、再生粗骨料1/2,預攪拌一分鐘以下,然后加入配合比的部分水攪拌一分鐘,再將指定量的外加劑與配合比的部分水混合后加入混凝土中,攪拌3分鐘,使得水泥砂漿均勻包裹住再生粗骨料,漿體呈亮光色,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如圖I)即可出料澆筑。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說明。將制備好的再生骨料、水泥、水、外加劑按下面配合比(見表I)進行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的制備。外加劑1,按重量份配比為硅石粉40份、氯化鈣10份、木質素磺酸8份、硫酸鐵I份、羥基羧酸高效減水劑I份。外加劑2,按重量份配比為硅石粉50份、氯化鈣5份、木質素磺酸5份、硫酸鐵3份、羥基羧酸高效減水劑3份。外加劑3,按重量份配比為硅石粉45份、氯化鈣8份、木質素磺酸6份、硫酸鐵2份、羥基羧酸高效減水劑2份。同時為了更好的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優勢,對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進行28天抗壓強度、透水系數、孔隙率等性能參數的測定,性能參數試驗參照日本標準《多孔混凝土的體積比重、含水率、吸水率及抗壓強度的試驗方法》(Jis A1161-1994),具體試驗結果見表 2。表I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的不同配合比 權利要求1.一種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物料組合而成的 再生粗骨料1350-1450份 再生細骨料200-250份 水泥250-300份 水105. 5-130 份 外加劑5-7份; 所述外加劑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物料復配而成的硅石粉40-50份、氯化鈣5-10份、木質素磺酸5-8份、硫酸鐵1-3份、羥基羧酸高效減水劑1-3份。2.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粗骨料粒徑范圍為5-16. 5mm,再生細骨料粒徑范圍為2. 5-4. 75mm。3.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品種為普通硅酸鹽425或者525水泥。4.一種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驟 Cl)按下述重量分配比配制外加劑硅石粉40-50份、氯化鈣5-10份、木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再生骨料型透水生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物料組合而成的:再生粗骨料:1350?1450份再生細骨料:200?250份水泥:250?300份水:105.5?130份外加劑:5?7份;所述外加劑是由以下重量份的物料復配而成的:硅石粉40?50份、氯化鈣5?10份、木質素磺酸5?8份、硫酸鐵1?3份、羥基羧酸高效減水劑1?3份。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榮進,劉榮桂,薛冬杰,張瑤,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