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重型車用橋殼,它由橋殼本體、左墊板套具和右墊板套具組成;其中,左墊板套具由上墊板、下墊板和U型螺栓組成;上墊板設置于橋殼本體左端的上側面上,下墊板設置于橋殼本體左端的下側面上,上墊板和下墊板均與橋殼本體焊接固定;U型螺栓開口向下地設置于上墊板的U型槽內,且U型螺栓騎在橋殼本體上,U型螺栓端部穿過下墊板的限位孔并延伸至下墊板下方;右墊板套具設置于橋殼本體的右端,其結構及設置方式與左墊板套具的結構及設置方式相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技術效果是:將橋殼本體與起懸掛作用的結構分體制作,降低了橋殼本體外形的復雜度,從而降低了橋殼本體的制作難度。(*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重型車用橋殼
本技術涉及一種橋殼,尤其涉及一種重型車用橋殼。
技術介紹
橋殼除了為動力傳動部件提供支承外還要為汽車底盤提供支撐,因此,橋殼外還需設置用于懸掛的結構;現有的橋殼上,起懸掛作用的結構與橋殼本體為整體結構,這導致橋殼結構復雜,加工難度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
技術介紹
中的問題,本技術提出了一種重型車用橋殼,其結構為它由橋殼本體、左墊板套具和右墊板套具組成;其中,左墊板套具由上墊板、下墊板和U型螺栓組成;上墊板設置于橋殼本體左端的上側面上,下墊板設置于橋殼本體左端的下側面上,且上墊板和下墊板位置對正設置,上墊板和下墊板均與橋殼本體焊接固定;上墊板表面設置有 U型槽,U型槽與U型螺栓外形匹配;下墊板上設置有限位孔;u型螺栓開口向下地設置于上墊板的U型槽內,且U型螺栓騎在橋殼本體上,U型螺栓端部穿過下墊板的限位孔并延伸至下墊板下方;右墊板套具設置于橋殼本體的右端,右墊板套具的結構及設置方式與左墊板套具的結構及設置方式相同,且左墊板套具和右墊板套具在橋殼本體上的位置互相對稱。裝配時,底盤上設置有對應的連接孔,將U型螺栓延伸至下墊板下方的部分插接在底盤的連接孔內,再通過螺母將U型螺栓和底盤固定在一起;采用本技術后,上墊板、下墊板和橋殼本體三者為分體式結構,三者分別獨立加工好后,通過焊接工藝固定在一起,這就簡化了橋殼本體外形的復雜度,降低了橋殼本體的制作難度。為了提高結構穩定性,可通過增加U型螺栓數量的手段,使多個U型螺栓共同分擔作用力,基于此,本技術還作了如下改進所述U型槽數量為兩個,與之對應的U型螺栓數量也為兩個,下墊板上的限位孔數量與U型螺栓對應。為了提高結構的利用率,對上推力桿提供支承,本技術還在橋殼本體中部的上端面上設置了上推力桿支座。為了提高結構穩定性,防止上墊板和橋殼本體之間在水平方向上發生位移,本技術還作了如下改進上墊板下端面設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形狀與橋殼本體外形匹配。為了提高結構穩定性,防止下墊板和橋殼本體之間在水平方向上發生位移,本技術還作了如下改進下墊板上端面設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形狀與橋殼本體外形匹配。本技術的有益技術效果是將橋殼本體與起懸掛作用的結構分體制作,降低了橋殼本體外形的復雜度,從而降低了橋殼本體的制作難度。附圖說明圖I、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上墊板結構示意圖;圖3、下墊板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一種重型車用橋殼,如圖I所示,它由橋殼本體I、左墊板套具和右墊板套具組成; 其中,左墊板套具由上墊板2、下墊板3和U型螺栓組成;上墊板2設置于橋殼本體I左端的上側面上,下墊板3設置于橋殼本體I左端的下側面上,且上墊板2和下墊板3位置對正設置,上墊板2和下墊板3均與橋殼本體I焊接固定;上墊板2表面設置有U型槽(圖2中標記A所示即為U型槽),U型槽與U型螺栓外形匹配;下墊板3上設置有限位孔(圖3中標記C所示即為限位孔);U型螺栓開口向下地設置于上墊板2的U型槽內,且U型螺栓騎在橋殼本體I上,U型螺栓端部穿過下墊板3的限位孔并延伸至下墊板3下方;右墊板套具設置于橋殼本體I的右端,右墊板套具的結構及設置方式與左墊板套具的結構及設置方式相同,且左墊板套具和右墊板套具在橋殼本體I上的位置互相對稱。進一步地改進有所述U型槽數量為兩個,與之對應的U型螺栓數量也為兩個,下墊板3上的限位孔數量與U型螺栓對應(具體來說,就是每有一個U型螺栓,就設置兩個限位孔,兩個限位孔對U型螺栓的兩個端部進行約束,當有兩個U型螺栓時,就需設置4個限位孔)。進一步地改進有橋殼本體I中部的上端面上設置有上推力桿支座5。進一步地改進有上墊板2下端面設置有第一凹槽(圖2中標記B所示即為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形狀與橋殼本體I外形匹配。進一步地改進有下墊板3上端面設置有第二凹槽(圖3中標記D所示即為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形狀與橋殼本體I外形匹配。權利要求1.一種重型車用橋殼,其特征在于它由橋殼本體(I)、左墊板套具和右墊板套具組成;其中,左墊板套具由上墊板(2)、下墊板(3)和U型螺栓組成;上墊板(2)設置于橋殼本體(I)左端的上側面上,下墊板(3)設置于橋殼本體(I)左端的下側面上,且上墊板(2)和下墊板(3)位置對正設置,上墊板(2)和下墊板(3)均與橋殼本體(I)焊接固定;上墊板(2) 表面設置有U型槽,U型槽與U型螺栓外形匹配;下墊板(3)上設置有限位孔;U型螺栓開口向下地設置于上墊板(2)的U型槽內,且U型螺栓騎在橋殼本體(I)上,U型螺栓端部穿過下墊板(3)的限位孔并延伸至下墊板(3)下方;右墊板套具設置于橋殼本體(I)的右端,右墊板套具的結構及設置方式與左墊板套具的結構及設置方式相同,且左墊板套具和右墊板套具在橋殼本體(I)上的位置互相對稱。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重型車用橋殼,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槽數量為兩個,與之對應的U型螺栓數量也為兩個,下墊板(3)上的限位孔數量與U型螺栓對 應。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重型車用橋殼,其特征在于橋殼本體(I)中部的上端面上設置有上推力桿支座(5)。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重型車用橋殼,其特征在于上墊板(2)下端面設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形狀與橋殼本體(I)外形匹配。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重型車用橋殼,其特征在于下墊板(3)上端面設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形狀與橋殼本體(I)外形匹配。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重型車用橋殼,它由橋殼本體、左墊板套具和右墊板套具組成;其中,左墊板套具由上墊板、下墊板和U型螺栓組成;上墊板設置于橋殼本體左端的上側面上,下墊板設置于橋殼本體左端的下側面上,上墊板和下墊板均與橋殼本體焊接固定;U型螺栓開口向下地設置于上墊板的U型槽內,且U型螺栓騎在橋殼本體上,U型螺栓端部穿過下墊板的限位孔并延伸至下墊板下方;右墊板套具設置于橋殼本體的右端,其結構及設置方式與左墊板套具的結構及設置方式相同。本技術的有益技術效果是將橋殼本體與起懸掛作用的結構分體制作,降低了橋殼本體外形的復雜度,從而降低了橋殼本體的制作難度。文檔編號B60B35/16GK202742992SQ20122047755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9日專利技術者宋延平, 徐安健 申請人:上汽依維柯紅巖商用車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重型車用橋殼,其特征在于:它由橋殼本體(1)、左墊板套具和右墊板套具組成;其中,左墊板套具由上墊板(2)、下墊板(3)和U型螺栓組成;上墊板(2)設置于橋殼本體(1)左端的上側面上,下墊板(3)設置于橋殼本體(1)左端的下側面上,且上墊板(2)和下墊板(3)位置對正設置,上墊板(2)和下墊板(3)均與橋殼本體(1)焊接固定;上墊板(2)表面設置有U型槽,U型槽與U型螺栓外形匹配;下墊板(3)上設置有限位孔;U型螺栓開口向下地設置于上墊板(2)的U型槽內,且U型螺栓騎在橋殼本體(1)上,U型螺栓端部穿過下墊板(3)的限位孔并延伸至下墊板(3)下方;右墊板套具設置于橋殼本體(1)的右端,右墊板套具的結構及設置方式與左墊板套具的結構及設置方式相同,且左墊板套具和右墊板套具在橋殼本體(1)上的位置互相對稱。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宋延平,徐安健,
申請(專利權)人:上汽依維柯紅巖商用車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