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過載檢測組件,包括側向探測器(18),該側向探測器在第一承載件(10)朝第二承載件(11)移動時與第一承載件協作并進而使指示器部件(20)偏斜,指示器部件在超過屈服點時可能發生永久應變。對指示器部件的簡便檢查揭示了其是否已彎曲。指示器部件可包括在與承載件(10、11)共軸的套筒(20)中形成的懸臂梁(24)。替換地,探測器(18)的延伸件(25)可在過載狀況下在中點處側向偏斜。替換地,探測器(18)可在過載狀況下在指示器部件(30)中形成壓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載荷指示器,且尤其涉及適合用在諸如飛行器的起落架之類的承載應用中以監視著陸載荷的過載檢測組件。已知在飛行器起落架中提供硬著陸指示器以支持適當的維修機制。起落架通常將包括減震支柱以及連接在該支柱與飛行器機身之間的一對側撐桿,減震支柱下端帶有起落輪組件。應理解,側撐桿的加載可被當作硬著陸或其他不利操作狀況的指示器。因此,已提議了適配支柱的承載連接銷,從而若其已經歷過載狀況則給出指示。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用于指示飛行器起落架中發生過載狀況的改進裝置。_5] 專利技術公開根據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載荷指示器,包括適配成與探測器側向嚙合的懸臂梁,探測器響應于載荷狀況并且使該梁偏斜以給出對載荷狀況的指示。根據另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載荷指示器,包括探測器和顯示件,探測器適配成響應于載荷狀況并在導管內軸向滑動,顯示件從探測器軸向延伸并在其遠端軸向受限制,從而其因探測器的軸向移動而側向偏斜。根據另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載荷指示器,包括探測器和可塑件,探測器適配成響應于載荷狀況并在導管內軸向滑動,可塑件定位成在探測器軸向滑動時被探測器擠壓,從而將該擠壓記錄為其表面的壓痕以供后續檢查。該載荷指示器可被納入過載檢測組件中,該過載檢測組件包括第一承載件和第二承載件,第一承載件適配成被側向加載并響應于要監視的載荷側向彎曲并且與探測器協作;第二承載件朝向第一承載件從而在正常載荷狀況下與第一承載件間隔開并在第一承載件側向加載超過載荷極限時與第一承載件接觸并被第一承載件加載,第一承載件此后將附加載荷傳遞到第二承載件。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承載件具有設置成低于載荷極限的屈服點,并且一旦超過屈服點就發生永久偏斜應變。屈服點可發生在第一和第二承載件嚙合之前或它們嚙合時。指示器部件隨后由第一承載件維持在已操作狀態。在本專利技術的替換實施例中,其中第一承載件可以達到或可以不達到屈服點,該組件包括具有屈服點的載荷指示器,在與探測器接觸而超過該屈服點時,載荷指示器發生永久應變。這可以發生在這些承載件嚙合之前或它們嚙合時。對第二承載件的中心腔體的簡單檢查隨后揭示了指示器部件是否已被操作,無論第一承載件是否已發生永久應變。優選地,第一承載件包括管狀件,該管狀件中容納第二承載件,從而這兩個承載件在相對端經由槽脊或襯套嚙合并在中心區域間隔開以允許在加載情況下第一承載件相對于第二承載件彎曲。這兩個承載件可包括同心地排列的圓柱形件。在優選實施例中,其中指示器部件包括梁24,該梁形成在位于第二承載件的腔體內的圓柱形件中并與穿過第二承載件中的孔的該探測器嚙合。該探測器可包括安裝在第一承載件與梁24之間的所述孔中的銷或球承載件,從而將第一承載件的彎曲傳遞到梁24。可提供空隙以適應探測器的較小移動而不導致梁移動。附圖說明現在將參照附圖作為示例來描述本專利技術。凰I是飛行器起落架的示意圖;Ml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樞軸銷在未加載狀況下的軸向剖面;Ml是圖I的樞軸銷在輕加載狀況下的軸向剖面;Mi是圖I的樞軸銷在操作指示器的加載狀況下的軸向剖面;M5是圖I的樞軸銷在比圖4中的加載狀況更滿的加載狀況下的軸向剖面;M6是圖2的樞軸銷的徑向截面;以及圖7A和7B是本專利技術的替換實施例的徑向截面;以及M8是本專利技術的另一替換實施例的徑向截面。專利技術實施例圖I示出包括減震支柱I的起落架組件,減震支柱I下端可樞軸轉動地連接到起落架轉向架2,且起落架組件被適配成上端連接到飛行器的機身,從而其能展開以進行著陸或縮回到機身中的存儲艙內。一對側撐桿3、4連接在支柱I的外殼9與機身之間并用于在操作中穩定該支柱的位置。這些撐桿一起抵抗首尾載荷以及側向載荷。每個側撐桿經由樞軸銷5連接到支柱的外殼9,并且其遠端可樞軸轉動地連接到機身,從而在展開或入艙時與起落架折疊。在操作中,側撐桿3、4承載與施加到起落架組件上的載荷有關的載荷,且因此撐桿的加載指示了著陸載荷。本專利技術提供響應于側撐桿中的載荷的過載指示器。該過載指示器被納入樞軸銷5中,樞軸銷5將側撐桿的下端連接到減震支柱I的外殼9。圖2示出樞軸銷5,樞軸銷5結合本專利技術并安裝在連接到支柱外殼9的鉤環的一對凸耳6以及側撐桿3下端的鉤環的一對凸耳8之間。樞軸銷包括圓柱形外承載件10,其排列成與圓柱形內承載件11同心。這兩個承載件在相對端經由槽脊12嚙合,并且內承載件11在其中心區域處的厚度減小,從而在這兩個承載件的表面之間產生間隔。樞軸銷5被插入凸耳6和8中的孔中。在外承載件10的一端形成的徑向延伸凸緣13鄰接一個凸耳6的外側。在凸緣13相對端的固定螺栓14在直徑上延伸穿過承載件10、11兩者以及外固定環15,從而將這些承載件連接在一起并在軸向上穩固它們。在凸耳6與外承載件10之間的每一端設有L形隔離套筒或襯套16。凸耳6與槽脊12對準。在凸耳8與外承載件10之間也設有隔離套筒或襯套17。樞軸銷5還納入了一對感測銷18,感測銷18安裝在內承載件11中的孔19中,從而在該樞軸銷的中心線的相對側上大致沿側撐桿3的縱向軸XX徑向延伸。套筒形式的載 荷指示器20位于內承載件11的腔體中的淺凹槽21內,并且其外端通過固定螺栓14連接到銷5。套筒20使得在其非激活狀態時,其完全位于凹槽21內,并且與內承載件11的腔體齊平。每個銷18的軸向長度使得在銷18的端部與指示器套筒20和外承載件10之間提供小空隙22。如圖6中所示,形成指示器套筒20而具有從該套筒的內端延伸出的彼此在直徑上相對的兩對平行割縫23從而在其間構成懸臂梁24,與銷18中心對準。每個梁24延伸剛好超過銷18,從而該梁的大部分從與銷18接觸的點延伸至其自由內端。由于這種幾何結構,因銷18朝內移動而造成的梁24的偏斜將在該梁的自由端產生與該銷的實際移動相比更大的偏斜。由過載狀況引起的外承載件10移動因此將被指示器梁24放大并導致對過載狀況的更清楚視覺指示。在操作中,在向側撐桿3施加載荷(壓縮或拉伸)時,該載荷被施加到樞軸銷5并導致外承載件10彎曲,如圖3中所示。在低于屈服點的輕載荷狀況下,外承載件在偏斜時不會發生永久應變,并且由于其彈性材料性質,一旦載荷移除就返回其正常的圓柱形。如圖3中所示,外承載件的彎曲程度是例如與感測銷18之一嚙合并將其推入孔19以閉合空隙22。在該階段,感測銷18可與梁24嚙合但不使其偏斜。外承載件10在增加的載荷下的進一步偏斜造成感測銷18使梁24朝內偏斜,但梁24在達到由指示器材料定義的屈服點之前不發生永久應變。因此,若所施加的載荷減小,由于其自己的彈性材料性質,梁24返回其正常位 置。在過載狀況下,一旦壓縮載荷超過指示器閾值,外承載件10就偏斜到諸如使感測銷18和梁24移位的程度,從而超過外承載件10或梁24的屈服點之一,于是一旦載荷減小到指示器閾值以下,梁24不會返回其正常位置。若超過外承載件10的屈服點,則其發生永久應變并用于將感測銷18和梁24保持在圖4中所示的突出狀態。因此,無論梁24是否已超過其自己的屈服點都無關緊要,因為其無法自由返回其正常位置。在本專利技術的替換實施例中,梁24被安排成在超過指示器載荷時偏斜超過其屈服點,那么若外承載件10未超過其屈服點并在所施加的載荷移除時返回其正常位置也不要緊。因此,在這些實施例中的每一個實施例中,一旦已施加或超過指示器載荷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載荷指示器,包括探測器和顯示件,所述探測器適配成響應于載荷狀況并在導管內軸向滑動,所述顯示件從所述探測器軸向延伸并在其遠端軸向受限制,從而其因所述探測器的軸向移動而側向偏斜。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I·貝內特,
申請(專利權)人:梅西耶道提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