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能夠從外部對收容物進行透視且與以往相比為高強度的折疊容器。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折疊容器(10)構成為在構成其底部的底部基體(11)與構成上部的上部框(20)之間組裝有各一對的折彎側壁(30、30)和上翻側壁(40、40),而且在上部框(20)的上表面上組裝有一對轉動蓋(50、50)。另外,所述折彎側壁(30)、上翻側壁(40)及轉動蓋(50)通過利用不同的樹脂一體成形框構件(31H、32H、40H、50H)和窗板構件(32G、32G、40G、50G)而形成。并且,窗板構件(32G、32G、40G、50G)由透明的樹脂成形,框構件(31H、32H、40H、50H)由比窗板構件(32G、32G、40G、50G)強度高的樹脂成形。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側壁由多個板狀樹脂部件構成的折疊容器。
技術介紹
以往,作為這種的折疊容器,公知有具備整體透明的板狀樹脂部件而能夠透視收容物的結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147526號公報(段落、)然而,由于透明的樹脂在強化材料的添加方面受到限制,因此在上述以往的折疊容器中,存在透明的板狀樹脂部件的強度不足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情況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ー種能夠從外部透視收容物且與以往相比強度高的折疊容器。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為了實現上述目的而作出的技術方案1的專利技術所涉及的折疊容器整體呈長方體的箱形狀,在構成其底部的底部基體與構成上部的上部框之間分別對置配置有ー對上翻側壁和ー對折彎側壁,上翻側壁的上端部以可轉動的方式與上部框連結,另一方面,折彎側壁的上下的兩端部以可轉動的方式與上部框和底部基體連結且折彎側壁通過設置在上下方向的中央處的中間鉸鏈分割成上側折彎側壁和下側折彎側壁,從而所述折彎側壁能夠向內側折成兩部分,折疊容器能夠從上翻側壁及折彎側壁立起的裝配狀態按照ー對上翻側壁、ー對折彎側壁的順序折疊而成為折疊狀態,所述折疊容器的特征在于,包括上翻側壁、上側折彎側壁和下側折彎側壁的多個板狀樹脂部件中的至少ー個板狀樹脂部件通過利用不同的樹脂一體成形包括其外緣部整體的框構件和閉塞框構件的內側開ロ的窗板構件而形成,窗板構件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樹脂成形,框構件由比窗板構件強度高的樹脂成形。在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折疊容器的基礎上,技術方案2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作為板狀樹脂部件而具備ー對轉動蓋,該ー對轉動蓋以可轉動的方式與上部框的ー對對置緣連結且能夠將上部框的上表面開ロ開閉,至少一方的轉動蓋為不同樹脂的框構件及窗板構件的一體成形品。 在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折疊容器的基礎上,技術方案3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干,轉動蓋構成為能夠打開而與上側折彎側壁的外側重合,這些重合的轉動蓋和上側折彎側壁為不同樹脂的框構件及窗板構件的一體成形品,可以通過轉動蓋和上側折彎側壁的窗板構件對內部進行透視。在技術方案1至3中任意一個技術方案所記載的折疊容器的基礎上,技術方案4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使在折疊狀態下重合在底部基體上的板狀樹脂部件組為不同樹脂的框構件及窗板構件的一體成形品,能夠通過板狀樹脂部件的窗板構件對底部基體進行透視。在技術方案I至4中任意一個技術方案所記載的折疊容器的基礎上,技術方案5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上側折彎側壁及下側折彎側壁中的至少ー個板狀樹脂部件為不同樹脂的框構件及窗板構件的一體成形品,并且窗板構件配置成從框構件的內表面中的內側開ロ的周邊部位向外表面側偏移。專利技術效果技術方案I的折疊容器可以使ー對上翻側壁以上端部為中心轉動而進行折疊,然后將ー對折彎側壁折疊成兩部分,從而使折疊容器整體成為折疊狀態。在此,在本專利技術的折疊容器中,包括上翻側壁、上側折彎側壁和下側折彎側壁的多個板狀樹脂部件中的至少ー個板狀樹脂部件通過利用不同樹脂一體成形框構件和窗板構件而形成,窗板構件由透明或 半透明的樹脂成形,因此能夠通過該窗板構件對收容物進行透視。另外,框構件由比窗板構件強度高的樹脂成形,該高強度的框構件與底部基體或上部框等其他的部件連結,因此與為了透視而利用透明的相同樹脂成形板狀樹脂部件整體的以往的折疊容器相比,折疊容器整體的強度得到提高。即,根據本專利技術,可以提供能夠從外部對收容物進行透視且強度比以往聞的折置容器。在技術方案2的折疊容器中,作為能夠使上部框的上表面開ロ開閉的板狀樹脂部件的ー對轉動蓋具有上述的窗板構件,因此,能夠在轉動蓋關閉的狀態下通過轉動蓋的窗板構件對收容物進行透視。在技術方案3的折疊容器中,在打開轉動蓋而使其重疊在上側折彎側壁上的狀態下,能夠通過所述轉動蓋及上側折彎側壁的窗板構件對內部進行透視,因此無論轉動蓋為開狀態及閉狀態中的哪ー種都能夠通過透視來視覺確認折疊容器內的收容物。根據技術方案4的折疊容器,在折疊狀態下重合在底部基體上的板狀樹脂部件組為不同樹脂的框構件及窗板構件的一體成形品,能夠通過所述板狀樹脂部件的窗板構件對底部基體進行透視,因此能夠通過透視來視覺確認在折疊狀態下底部基體上是否殘留有異物或貨物。在技術方案5的結構中,上側折彎側壁及下側折彎側壁的窗板構件配置成從框構件的內表面中的內側開ロ的周邊部位向外表面側偏移,因此轉動中的上翻側壁不會與上側折彎側壁及下側折彎側壁的窗板構件滑動接觸。由此,能夠防止在窗板構件上產生傷痕。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折疊容器的立體圖。圖2(A)是上部框的上表面側立體圖,圖2(B)是上部框的下表面側立體圖。圖3 (A)是底部基體的上表面側立體圖,圖3 (B)是底部基體的下表面側立體圖。圖4(A)是上翻側壁的外表面側立體圖,圖4(B)是上翻側壁的內表面側立體圖。圖5是折彎側壁的外表面側立體圖。圖6是折彎側壁的內表面側立體圖。圖7(A)是轉動蓋的上表面側立體圖,圖7(B)是轉動蓋的下表面側立體圖。圖8 (B)是卡止滑動件的上表面側立體圖,圖8 (B)是卡止滑動件的下表面側立體圖。圖9是轉動蓋全開的折疊容器的立體圖。圖10是折疊狀態的折疊容器的立體圖。圖11是下側折彎側壁的剖面圖。圖12是下側折彎側壁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13是抽芯前的射出成形模具的剖面圖。圖14是抽芯后的射出成形模具的剖面圖。圖15是轉動蓋的局部放大剖面圖。圖16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折疊容器的轉動蓋打開的狀態的立體圖。符號說明10U0V折疊容器11 底部基體20 上部框30、30V折彎側壁3U31V上側折彎側壁31G,32G,40G,50G 窗板構件31H,32H,40H,50H 框構件32、32V下側折彎側壁33 中間鉸鏈40、40V上翻側壁50 轉動蓋71、73、75、77 內側開ロ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圖1 圖15說明本專利技術的ー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折疊容器10為整體呈長方體的箱形狀的樹脂成形品,且構成為在構成其底部的底部基體11與構成上部的上部框20之間組裝有折彎側壁30、30和上翻側壁40、40各ー對,并且,在上部框20的上表面組裝有ー對轉動蓋50、50。如圖2(B)所示,上部框20形成為長方形的框狀,其上部框20的長邊部分及短邊部分均形成為剖面形狀向下方開放的槽形結構。對于以該槽形結構夾著槽開ロ而對置的外側框側壁20A及內側框側壁20B而言,外側框側壁20A比內側框側壁20B向下方延伸得長,上部框20的短邊部分的內側框側壁20B的下端位于比長邊部分的內側框側壁20B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在上部框20的長邊部分的外側框側壁20A的下端部內表面形成有長邊側轉動支承部20D、20D,而在上部框20的一對短邊部分的外側框側壁20A的內表面形成有短邊側轉動支承部20C、20C,短邊側轉動支承部20C配置成比長邊側轉動支承部20D靠上偵れ如圖2(A)所示,在上部框20的一對長邊部分的上表面形成有蓋轉動支承部20E、20E,在上部框20的一對短邊部分的上表面分別突出形成有各ー對而共計為4個的上表面突部22。另外,在上部框20的一對短邊部分的內表面上,在其長度方向的中央處形成有閉止孔24。如圖3(A)所示,底部基體11的平面形狀呈與上部框20相同的長方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折疊容器,其整體呈長方體的箱形狀,在構成其底部的底部基體與構成上部的上部框之間分別對置配置有一對上翻側壁和一對折彎側壁,所述上翻側壁的上端部以可轉動的方式與所述上部框連結,所述折彎側壁的上下的兩端部以可轉動的方式與所述上部框和所述底部基體連結且所述折彎側壁由設置在上下方向的中央處的中間鉸鏈分割成上側折彎側壁和下側折彎側壁,從而所述折彎側壁能夠向內側折成兩部分,所述折疊容器能夠從所述上翻側壁及折彎側壁立起的裝配狀態按照所述一對上翻側壁、所述一對折彎側壁的順序折疊而成為折疊狀態,所述折疊容器的特征在于,包括所述上翻側壁、所述上側折彎側壁和所述下側折彎側壁的多個板狀樹脂部件中的至少一個所述板狀樹脂部件通過利用不同的樹脂一體成形出框構件和閉塞所述框構件的內側開口的窗板構件而形成,所述框構件包括所述至少一個所述板狀樹脂部件的外緣部整體,所述窗板構件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樹脂成形,所述框構件由比所述窗板構件強度高的樹脂成形。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籔田貴志,和田吉弘,
申請(專利權)人:三甲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