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后路寰樞椎復位器,由主梁、寰椎鉗夾復位系統和樞椎鉗夾系統組成,所述主梁頭部固定在枕骨板上,所述主梁的中部開設有安裝寰椎鉗夾復位系統的長條形開槽,所述主梁的尾部開設有安裝樞椎鉗夾系統的第一螺孔;所述寰椎鉗夾復位系統包括寰椎鉗夾和寰椎鉗夾固定裝置,所述寰椎鉗夾通過寰椎鉗夾固定裝置固定在主梁上;所述樞椎鉗夾系統由兩鉗體與滑板鉸接而成,所述滑板的中間開設有一道縱槽,一安裝螺母穿過該縱槽將樞椎鉗夾系統固定在主梁尾部開設的第一螺孔上,滑動滑板可變換樞椎鉗夾系統與主梁間的相對位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產生足夠的復位力量,從而提高手術的有效性,降低手術風險。(*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手術醫療器械,特別是一種后路寰樞椎復位器。
技術介紹
寰樞椎復合體常由于創傷、先天性發育異常等因素導致寰樞關節不穩定,致高位脊髓損傷,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為了維持寰樞椎復合體的穩定性,常常需要手術干預進行寰樞椎融合。目前,寰樞椎融合有前路、后路多種內固定方法和技術,包括Brooks和Gallie等鋼絲捆扎技術、Apofix和Halifix椎板鉤技術、寰樞椎椎弓根螺釘技術、Magerl螺釘技術及一些改良方法等。后路寰樞椎椎弓根螺釘技術是近年來較為流行的方法,生物力學的研究和臨床使用均證明該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但通常的后路寰樞椎椎弓根螺釘固定人為的造成了寰樞椎脫位,雖然用神經剝離子鉤住寰椎后弓并向后方提拉,既有復位寰樞椎脫位作用又可給出一個反作用應力,防止鉆孔時加重脫位造成脊髓損傷,但由于提拉力度有限且不穩定,術后效果常不理想。目前尚沒有后路手術時在直視下將脫位的寰樞椎即時復位固定的手術器械。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后路寰樞椎復位器,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產生足夠的復位力量,從而提高手術的有效性,降低手術風險。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后路寰樞椎復位器,由主梁、寰椎鉗夾復位系統和樞椎鉗夾系統組成,所述主梁頭部固定在枕骨板上,所述主梁的中部開設有安裝寰椎鉗夾復位系統的長條形開槽,所述主梁的尾部開設有安裝樞椎鉗夾系統的第一螺孔;所述寰椎鉗夾復位系統包括寰椎鉗夾和寰椎鉗夾固定裝置,所述寰椎鉗夾通過寰椎鉗夾固定裝置固定在主梁上;所述樞椎鉗夾系統由兩鉗體與滑板鉸接而成,所述滑板的中間開設有一道縱槽,一安裝螺母穿過該縱槽將樞椎鉗夾系統固定在主梁尾部開設的第一螺孔上,滑動滑板可變換樞椎鉗夾系統與主梁間的相對位置。優選地,所述寰椎鉗夾由寰椎鉤和擠壓桿鉸接而成,所述擠壓桿的尾部開設有第二螺孔,第一調節螺母穿過該第二螺孔抵到寰椎鉤的側壁上,通過擰緊第一調節螺母調整寰椎鉤和擠壓桿之間的開合大小。優選地,所述寰椎鉗夾固定裝置包括側方螺母、凸字形固定塊以及調節螺母組成,所述寰椎鉗夾的尾部穿過主梁上的長條形開槽,所述寰椎鉤的尾部卡放在凸字形固定塊的中部,凸字形固定塊的底部與主梁的兩側卡合,側方螺母穿過凸字形固定塊的底部側壁抵到主梁側壁上,所述凸字形固定塊的頂部設置有第二調節螺母,所述第二調節螺母穿過凸字形固定塊的頂壁與寰椎鉤的尾部連接,通過旋轉第二調節螺母帶動寰椎鉤向上移動從而帶動寰椎向上提拉。優選地,所述樞椎鉗夾系統的兩鉗體為兩個相對設置的L形鉗體,所述兩鉗體的上端設有一調節螺桿,所述調節螺桿穿過其中一鉗體,調節螺桿的末端頂在另一鉗體上,通過擰動調節螺桿調節兩鉗體間的咬合,所述兩鉗體中間的滑板為長方形,所述兩鉗體分別鉸接在滑板的兩側。優選地,所述枕骨板上方開有兩個固定孔,通過固定孔將枕骨板固定在枕骨上,所述枕骨板下方開設有一個支點孔,所述支點孔由一大孔和小孔相交而成。優選地,所述主梁頭部為半球形凸塊,所述主梁頭部通過大孔進入并向下移動固定在支點孔的小孔處。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整個結構都是可以拆卸重裝的,當某個小部件出現磨損如螺絲脫絲、鉗夾鉸接不穩等問題,都可以通過更換問題零件來解決,無需整個廢棄,因此更為節約環保。本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產生足夠的復位力量,從而提高手術的有效性,降低手術風險。附圖說明為了使本技術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據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圖I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其主梁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其枕骨板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主梁;101、主梁頭部;102、長條形開槽;103、第一螺孔;2、寰椎鉤;3、擠壓桿;4、第一調節螺母;5、凸字形固定塊;6、側方螺母;7、第二調節螺母;8、鉗體;9、鉗體;10、滑板;11、調節螺桿;12、安裝螺母;13、固定孔;14、支點孔。具體實施方式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本技術提供一種后路寰樞椎復位器,由主梁I、寰椎鉗夾復位系統和樞椎鉗夾系統組成,所述主梁頭部101為半球形凸塊,所述主梁頭部101固定在枕骨板上,所述主梁I的中部開設有安裝寰椎鉗夾復位系統的長條形開槽102,所述主梁I的尾部開設有安裝樞椎鉗夾系統的第一螺孔103。寰椎鉗夾復位系統安裝在長條形開槽內,在實際手術操作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個體調整寰椎鉗夾復位系統相對于主梁間位置,使其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所述寰椎鉗夾復位系統包括寰椎鉗夾和寰椎鉗夾固定裝置,所述寰椎鉗夾由寰椎鉤2和擠壓桿3鉸接而成,所述擠壓桿3的尾部開設有第二螺孔,第一調節螺母4穿過第二螺孔抵到寰椎鉤2尾部的側壁上,通過擰緊第一調節螺母4調整寰椎鉤2和擠壓桿3之間的開合大小。所述寰椎鉗夾的開合度可以通過第一調節螺母4控制,這樣可以保證本技術能夠適應不同的個體,同時能夠確保在操作中能夠夾緊寰椎后弓,便于產生足夠的提拉力量。所述寰椎鉗夾通過寰椎鉗夾固定裝置固定在主梁I上;所述寰椎鉗夾固定裝置包括側方螺母6、凸字形固定塊5以及調節螺母7組成,所述寰椎鉗夾的尾部穿過主梁I上的長條形開槽102,所述寰椎鉤2的尾部卡放在凸字形固定塊5的中部,凸字形固定塊5的底部與主梁I的兩側卡合,側方螺母6穿過凸字形固定塊5的底部側壁抵到主梁I的側壁上,所述凸字形固定塊5的頂部設置有第二調節螺母7,所述第二調節螺母7穿過凸字形固定塊5的頂壁與寰椎鉤2的尾部連接,通過旋轉第二調節螺母7帶動寰椎鉤2向上移動從而帶動寰椎向上提拉; 所述樞椎鉗夾系統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L形鉗體8、9,由兩鉗體8、9與滑板10鉸接而成,所述兩鉗體8、9為兩個相對設置的L形鉗體,所述兩鉗體8、9的上端設有一調節螺桿11,所述調節螺桿11穿過其中一鉗體8,調節螺桿11的末端頂在另一鉗體9上,通過擰動調節螺桿11調節兩鉗體8、9間的咬合。所述兩鉗體8、9中間的滑板10為長方形,所述兩鉗體8、9分別鉸接在滑板10的兩側,所述滑板10的中間開設有一道縱槽,一安裝螺母12穿過該縱槽將樞椎鉗夾系統固定在主梁尾部開設的第一螺孔103上,滑動滑板10可變換樞椎鉗夾系統與主梁I間的相對位置。安裝螺母12的螺母頭直徑大于縱槽的寬度,縱槽的寬度保證安裝螺母12的螺桿能夠通過縱槽,滑板相對于主梁而言是可以滑動的,這樣滑動滑板就可以帶動整個樞椎鉗夾系統滑動,進而調整樞椎鉗夾系統與主梁間的相對位置,使樞椎鉗夾系統適應不同的個體。所述枕骨板上方開有兩個固定孔13,通過固定孔13將枕骨板固定在枕骨上,所述枕骨板下方開設有一個支點孔14,所述支點孔14由一大孔和小孔相交而成,主梁頭部101可通過大孔進入并向下移動固定在支點孔14的小孔處。主梁頭部與枕骨板間的連接方式既能保證連接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又便于拆裝,減輕患者的痛苦。本技術使用時,先用2枚枕骨螺釘將枕骨板固定枕骨后正中部,然后將主梁頭部固定于枕骨板支點孔上。調節滑動板10使樞椎鉗夾系統位于樞椎棘突處,鎖緊安裝螺母12,調整調節螺桿11使鉗體8、9夾緊樞椎棘突,此時整個主梁處于完全固定狀態?;瑒渝咀点Q夾復位系統,使寰椎鉤2處于寰椎后弓上緣,調節第一調節螺母4,使寰椎鉗夾夾緊裳椎后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后路寰樞椎復位器,其特征在于:由主梁、寰椎鉗夾復位系統和樞椎鉗夾系統組成,所述主梁頭部固定在枕骨板上,所述主梁的中部開設有安裝寰椎鉗夾復位系統的長條形開槽,所述主梁的尾部開設有安裝樞椎鉗夾系統的第一螺孔;所述寰椎鉗夾復位系統包括寰椎鉗夾和寰椎鉗夾固定裝置,所述寰椎鉗夾通過寰椎鉗夾固定裝置固定在主梁上;所述樞椎鉗夾系統由兩鉗體與滑板鉸接而成,所述滑板的中間開設有一道縱槽,一安裝螺母穿過該縱槽將樞椎鉗夾系統固定在主梁尾部開設的第一螺孔上,滑動滑板可變換樞椎鉗夾系統與主梁間的相對位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大明,危國軍,姚猛,王巖松,康凱,裴孝鵬,
申請(專利權)人:董大明,危國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