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提高行人碰撞安全性的車輛的緩沖器裝置。為此,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施例的車輛的緩沖器裝置包括緩沖器罩、從所述緩沖器罩向后方分隔配置的前端模塊、把所述緩沖器罩結合于所述前端模塊的上加強板。其中,所述上加強板沿所述緩沖器罩的背面傾斜地配置,用以由于所述緩沖器罩傳遞的碰撞能量而容易變形。(*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車輛的緩沖器裝置,尤其涉及把緩沖器罩結合于前端模塊的上加強板以能夠容易因行人碰撞而變形的結構形成的車輛的緩沖器裝置。
技術介紹
一般而言,在汽車的前方緩沖器罩上,配置有散熱器護柵,以便外部空氣能夠進入發動機艙,并且,在所述發動機艙中配置有散熱器,用于使吸收了發動機熱量的冷卻液在循環的同時,被通過所述散熱器護柵流入的空氣冷卻。所述散熱器加裝于前端模塊(FEM ;Front End Module)的中央部。其中,所述前端模塊,是指為簡化汽車的組裝工序,由所述散熱器和車頭燈及緩沖梁等組裝成一個的模塊。施加于所述緩沖器罩的碰撞能量,被配置于所述前端模塊的所述緩沖梁分散向車·身的左右,傳遞給車身的側梁,引導車身的正確變形,能夠使車身向車內的凹陷實現最小化,從而使車內乘員的傷害實現最小化。最近,嚴格實施了當行人與車輛碰撞時能夠減小傷害的行人保護法規。因此,需要開發當行人碰撞緩沖器罩時,能夠在容易變形的同時吸收碰撞能量的車輛的緩沖器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技術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行人的碰撞安全性能的車輛的緩沖器裝置。本技術的目的并非限定于以上提及的目的,從以下記載,所屬
的技術人員將能夠明確理解未提及的其他目的或技術課題。技術方案為達成所述目的,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的緩沖器裝置包括緩沖器罩;前端模塊,從所述緩沖器罩向后方分隔配置;以及上加強板,把所述緩沖器罩結合于所述前端模塊。其中,所述上加強板沿所述緩沖器罩的背面傾斜地配置,用以由于所述緩沖器罩傳遞的碰撞能量而容易變形。 其他實施例的具體事項包含于詳細說明及附圖中。技術效果根據本技術的車輛的緩沖器裝置,把緩沖器罩結合于前端模塊的上加強板,沿所述緩沖器罩的背面傾斜地配置,容易因行人碰撞而變形,所以具有提高行人的碰撞安全性能的效果。本技術的效果并非限定于以上提及的效果,從權利要求書的記載,所屬
的技術人員將能夠明確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附圖說明圖I為顯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緩沖器裝置的前端模塊的立體圖;圖2為示圖I所示前端模塊結合于緩沖器罩的狀態的側剖面圖;圖3為顯示圖2所示上加強板的詳細圖;圖4為顯示圖2所示上加強板的仰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0 :緩沖器罩; 15 :散熱器護柵;20:前端模塊; 30:上加強板;31 :水平部; 32 :第I折彎部;33 :第2折彎部;34 :第三折彎部;35 :結合部;36 :延長部;38:第I缺口部;39:第2缺口部。具體實施方式通過后述與附圖共同詳細說明的實施例,本技術的優點、特征以及達成其的方法將會更加明確。但是,本技術并非限定以下公開的實施例,可以以互不相同的多種形態體現,本實施例只提供用于使本技術的公開更加完整,使本技術所屬
的技術人員完全了解專利技術的范疇,本技術只由權利要求項的范疇定義。通過整個說明書對同一或者類似的組成要素使用了同一附圖標記。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的緩沖器裝置。圖I為顯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緩沖器裝置的前端模塊的立體圖,圖2為顯示圖I所示前端模塊結合于緩沖器罩的狀態的側剖面圖,圖3為顯示圖2所示上加強板的詳細圖。參照圖I至圖3,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的緩沖器裝置包括緩沖器罩10、前端模塊(Front End Module) 20 和上加強板 30。緩沖器罩10配置于車輛的前方外側,形成了緩沖器的外觀,配置有使外部空氣流入發動機艙的散熱器護柵15。前端模塊20從緩沖器罩10向后方離開,配置于所述發動機艙內,在中央部配置有散熱器22,使在散熱器22內循環的冷卻液能夠被從散熱器護柵15流入的外部空氣冷卻。另外,在前端模塊20上,緩沖梁24向左右長長地配置,緩沖梁24把從緩沖器罩10傳遞的碰撞能量向車身的側梁(未圖示)分散、傳遞。上加強板30把緩沖器罩10結合于前端模塊20,防止緩沖器罩10因自重而下垂。上加強板30沿緩沖器罩10的背面傾斜地配置,用以由于緩沖器罩10傳遞的碰撞能量而容易變形。因此,如果行人的腿碰撞緩沖器罩10,碰撞能量從緩沖器罩10傳遞給上加強板30,則在容易地變形的同時吸收所述碰撞能量,所以,能夠使行人的腿部受到的傷害實現最小化。上加強板30從緩沖器罩10中的散熱器護柵15,沿上側傾斜地配置,把緩沖器罩10結合于前端模塊20。上加強板30以塑料材料注塑成型,以便能夠容易吸收所述行人的碰撞能量。上加強板30向左右方向長長地形成,結合于前端模塊20的上部。上加強板30包括水平部31,通過連結構件2與緩沖器罩10結合;第一折彎部32,在水平部31的一端折彎,沿緩沖器罩10的背面傾斜地配置;第二折彎部33,在水平部31的另一端折彎;第三折彎部34,從第二折彎部33折彎;結合部35,從第三折彎部34向下側凸出,通過連結構件4結合于前端模塊20 ;延長部36,在結合部35向后方凸出,配置于前端模塊20的內部。水平部31水平地配置,第二折彎部33向與第一折彎部32相同的下方向折彎并傾斜地配置,第三折彎部34傾斜地配置,結合部35豎直地配置。上加強板30的下側向上側切開,沿上加強板30的左右長度方向長長地形成有多個第一缺口部38。第一缺口部38在水平部31及第一折彎部32之間、水平部31及第二折彎部33之間、第二折彎部33及第三折彎部34之間分別形成。因此,如果碰撞能量從緩沖器罩10傳遞給上加強板30,則第一折彎部32、水平部31及第二折彎部33以各個第一缺口部38為基準,能夠在旋轉的同時破損并吸收所述碰撞能量。圖4為顯示圖2所示上加強板的仰視圖。 如圖4所示,在上加強板30上,不僅形成有第一缺口部38,還可以形成有第二缺口部39。第二缺口部39為多個,由上加強板30的下側向上側切開形成,向與第一缺口部38垂直的方向形成。在第一缺口部38及第二缺口部39全部形成于上加強板30上的情況下,如果碰撞能量從緩沖器罩10傳遞給上加強板30,則上加強板30以第一缺口部38及第二缺口部39為基準,能夠在多處破碎的同時吸收所述碰撞能量。下面說明如上構成的本技術實施例的車輛的緩沖器裝置的作用。首先,如果行人腿部碰撞緩沖器罩10,則施加于緩沖器罩10的碰撞能量傳遞給上加強板30。此時,上加強板30由于第一折彎部32沿緩沖器罩10的背面傾斜地配置,所以,在因所述碰撞能量而容易地變形的同時吸收所述碰撞能量,從而能夠使所述行人腿部受到的傷害實現最小化。尤其是,上加強板30的構成包括水平部31,與緩沖器罩10結合;第一折彎部32,在水平部31的一端折彎,沿緩沖器罩10的背面傾斜地配置;第二折彎部33,在水平部31的另一端折彎;第三折彎部34,從第二折彎部33折彎。所以,如果碰撞能量從緩沖器罩10傳遞到第一折彎部32,則第一折彎部32、水平部31及第二折彎部33在彎曲的同時變形,能夠吸收從緩沖器罩10傳遞的所述碰撞能量。另外,在水平部31及第一折彎部32之間、水平部31及第二折彎部33之間、第二折彎部33及第三折彎部34之間,分別形成有第一缺口部38,從而,如果碰撞能量從緩沖器罩10傳遞到第一折彎部32,則第一折彎部32、水平部31及第二折彎部33以各個第一缺口部38為基準,能夠在旋轉的同時破損,并吸收從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車輛的緩沖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緩沖器罩;前端模塊,從所述緩沖器罩向后方分隔配置;以及上加強板,把所述緩沖器罩結合于所述前端模塊,其中,所述上加強板沿所述緩沖器罩的背面傾斜地配置,用以由于所述緩沖器罩傳遞的碰撞能量而容易變形。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東炫,
申請(專利權)人:現代摩比斯株式會社,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