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布了一種雙區氣流控制牽伸裝置,將負壓氣流施力方式引入牽伸裝置,其在中皮輥處采用含有負壓氣流的上銷,同時采用帶有通孔的皮圈,一方面實現后區牽伸過程中的負壓氣流對纖維的集聚控制,有效提高后區牽伸能力;另一方面實現前區牽伸過程中對纖維的有效控制,以使得變速點位置集中,有效提高牽伸效果;可以通過調節負壓吸風口所提供的負壓大小,優化工藝配置,提高牽伸效果。(*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雙區氣流控制牽伸裝置。
技術介紹
牽伸系統是細紗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響到成紗質量。對傳統細紗機牽伸機構的改進也是目前紡紗領域最為熱門的研究方向之一,而如何有效提高后區牽伸倍數繼而提高總牽伸倍數是目前較為關注的研究問題。后區牽伸能力較低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便于實際操作,后區一般結構較為簡單,對纖維的控制力弱,二是喂入的粗紗本身帶有一定的捻度,因而若是對其直接進行較大的牽伸,容易產生牽伸不勻,嚴重影響成紗質量。因此,為在保證成紗質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后區牽伸能力,一方面要增加后區對纖維的控制力,另一方面應使變速點盡量保持在后區中部,保持牽伸均勻。而目前提高后區牽伸能力的措施主要以改善第一個方面為主,也即采取一定措施增加后區對纖維的控制能·力,而對第二個方面考慮的較少。因此,需要對牽伸裝置后區進行改造增添施力裝置,以有效提高后區牽伸倍數,進而提高牽伸系統總牽伸倍數。另一方面,前區由于采用雙膠圈牽伸,控制纖維能力強,因而總牽伸倍數主要靠前區來承擔,其牽伸能力一般為2(Γ30倍,由于采用較大牽伸倍數,因此,容易導致變速點不集中,以致牽伸不勻,影響牽伸效果,因此,也需要對牽伸裝置前區進行改造增添施力裝置,以使變速點位置集中。眾所周知,環錠紡技術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一種紡紗技術,但是該項技術由于加捻三角區的存在而增加了毛羽的產生量。因此,對于環錠紡紗技術尤其是其加捻過程的改進一直是紡紗研究比較熱門的課題,并在工程實踐和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研究成果。其中,氣流是環錠紡技術改進中最主要的一項措施,利用負壓氣流實現纖維加捻之前有效集聚進而減小三角區提高成紗質量的負壓式集聚緊密紡技術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其對通過控制區的纖維束進行橫向凝聚,使纖維束的寬度大大縮小,幾乎接近加捻三角區的寬度,纖維束經過緊密然后再被加捻卷繞,幾乎纖維束的每根纖維都能緊密到紗體中,從而形成高性能的緊密紡紗線,也能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相比于機械施力方式,氣流方式更便于控制,因此,氣流影響著紡紗的各個環節,是紡紗過程中最主要的作用方式。因此,目前若能將氣流方式引入牽伸系統實現對牽伸裝置進行改造,以使得變速點位置集中,有效提高牽伸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雙區氣流控制牽伸裝置。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雙區氣流控制牽伸裝置,采用三羅拉牽伸結構,包括前、中、后三對牽伸羅拉對,每對牽伸羅拉對包括一羅拉和一皮輥,中牽伸羅拉對的中皮輥上設有上皮圈結構,所述上皮圈結構包括上銷和兩根上皮圈,所述上銷沿所述中皮輥軸向設置并且跨設在所述中皮輥的兩側,所述兩根皮圈分別張緊纏繞在所述上銷的兩端以及所述中皮輥上,所述兩根上皮圈帶有通孔,所述上銷為內部貫通的中空結構,包括前側、后側和連通前側、后側的中間部,前側、后側的底面上有出氣孔,且后側上含有負壓吸風口,后側位于后牽伸區,前側位于前牽伸區,實現牽伸過程中對纖維的有效控制。進一步地,所述上銷中間部為弧形結構鑲嵌在所述中皮輥的轉軸上。所述出氣孔的形狀為方形、圓形或橢圓形。本技術所述前側為弧形結構,弧度在90°到100°之間。本技術所述后側為側棱為圓弧的長方體結構。本技術所述中牽伸羅拉對的中羅拉上設有下皮圈結構,所述下皮圈結構還包括下銷和一根帶有通孔的下皮圈,所述下銷包括位于中羅拉兩側的前下銷和后下銷,所述下皮圈張緊纏繞在所述前下銷、中羅拉以及后下銷上,并且所述下皮圈在所述前下銷處與所述上皮圈形成前鉗口結構。該前鉗口結構實現前區牽伸過程中的纖維控制,實現對纖維 的有效握持,繼而通過上銷前側的負壓實現前區牽伸過程的纖維集聚控制,增強前區對纖維須條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可加強對浮游區纖維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可使得變速點位置集中,實現均勻牽伸。本技術所述下皮圈在所述后下銷處與所述上皮圈形成后鉗口結構。該后鉗口結構實現后區牽伸過程中的纖維控制,實現對纖維的有效握持,繼而通過上銷后側的負壓實現后區牽伸過程的纖維集聚控制,增強后區對粗紗須條的有效控制,同時,粗紗須條在該力的作用下,控制變速點由原來的牽伸羅拉對附近向右前方移動,實現對具有一定捻度的粗紗的均勻有效的大牽伸,有效提高后區牽伸能力。通過以上技術方案,本技術的一種雙區氣流控制牽伸裝置,將負壓氣流施力方式引入牽伸裝置,其在中皮輥處采用含有負壓氣流的上銷,同時采用帶有通孔的皮圈,一方面實現后區牽伸過程中的負壓氣流對纖維的集聚控制,有效提高后區牽伸能力;另一方面實現前區牽伸過程中對纖維的有效控制,以使得變速點位置集中,有效提高牽伸效果;可以通過調節負壓吸風口所提供的負壓大小,優化工藝配置,提高牽伸效果。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雙區氣流控制牽伸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雙區氣流控制牽伸裝置的中皮輥上皮圈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雙區氣流控制牽伸裝置的中皮輥上皮圈結構的上銷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為后皮棍,2為上皮圈,3為中皮棍,4為前羅拉,5為前皮棍,6為粗紗,7為后羅拉,8為后下銷,9為外接口,10為中羅拉,11為下皮圈,12為前下銷,13為后側,14為前偵牝15為轉軸,16為中間部,17為負壓吸風風道,18為負壓吸風口,19為出氣孔,20為通孔。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3所示,一種雙區氣流控制牽伸裝置,包括后羅拉7和后皮輥I組成的后牽伸羅拉對,前羅拉4和前皮輥5組成的前牽伸羅拉對,具有皮圈結構的中皮輥3與中羅拉10組成的中牽伸羅拉對,中皮輥3上設有上皮圈結構,上皮圈結構包括上銷和兩根帶有通孔20的上皮圈2,上銷沿中皮輥軸向設置并且跨設在中皮輥3的兩側,兩根皮圈2分別張緊纏繞在上銷的兩端以及中皮輥3上,上皮圈2在中皮輥3的帶動下隨中皮輥轉動,上銷為內部貫通的中空結構,上銷包括前側14、后側13以及連通前側14、后側13的中間部16,中間部16為弧形結構鑲嵌在中皮輥3的轉軸15上,出氣孔19位于前側14、后側13的底面上,出氣孔19的形狀可為方形、圓形或橢圓形。且后側13上設有帶有負壓吸風口 18的負壓吸風風道17,后側13位于后牽伸區,前側14位于前牽伸區,實現對牽伸裝置前、后牽伸區纖維控制。 上述中牽伸羅拉對的中羅拉10上設有下皮圈結構,下皮圈結構還包括下銷和一根帶有通孔的下皮圈11,下銷包括位于中羅拉兩側的前下銷12和后下銷8,下皮圈11張緊纏繞在前下銷12、中羅拉10以及后下銷8上,并且下皮圈11在前下銷12處與上皮圈2形成前鉗口結構,實現對前區牽伸區纖維的有效握持。該前鉗口結構實現前區牽伸過程中的纖維控制,實現對纖維的有效握持,繼而通過上銷前側的負壓實現前區牽伸過程的纖維集聚控制,增強前區對纖維須條的有效控制,一方面可加強對浮游區纖維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可使得變速點位置集中,實現均勻牽伸。上述下皮圈11在后下銷8處與上皮圈2形成后鉗口結構,實現對后區牽伸區纖維的有效握持。該后鉗口結構實現后區牽伸過程中的纖維控制,實現對纖維的有效握持,繼而通過上銷后側的負壓實現后區牽伸過程的纖維集聚控制,增強后區對粗紗須條的有效控制,同時,粗紗須條在該力的作用下,控制變速點由原來的牽伸羅拉對附近向右前方移動,實現對具有一定捻度的粗紗的均勻有效的大牽伸,有效提高后區牽伸能力。如圖2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區氣流控制牽伸裝置,采用三羅拉牽伸結構,中牽伸羅拉對的中皮輥上設有上皮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皮圈結構的上銷為內部貫通的中空結構,包括前側、后側和連通所述前側、后側的中間部,所述前側、后側的底面上有出氣孔,且所述后側上含有負壓吸風口,所述后側位于后牽伸區,所述前側位于前牽伸區,上皮圈分別張緊纏繞在所述上銷的前后側的兩端以及所述中皮輥上,所述上皮圈有通孔。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高衛東,謝春萍,徐伯俊,蘇旭中,劉新金,
申請(專利權)人:江南大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